课件31张PPT。宋明理学课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立意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知识与能力:识记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新发展的原因及影响,正确评价理学的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阅读材料,个体感受;师生对话,促进理解;学生活动,共同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辩证分析理学的价值意义,体会宋明理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仁”的核心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二、学生群体特点分析 基础方面。本课知识是学生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的,对学生接受能力的挑战也远远要高于其他的教学内容;本班学生基础薄弱,宜用浅显平白的语言表达。
学科能力方面。本课内容理论性、思想性很强,比较枯燥,很难理解。宋明理学有着哲学层面丰富的内涵,学生在学这一课的时候,还没有学习到政治课中哲学方面的内容,知识的整合还有所欠缺。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宋明理学可谓毁誉不一,对于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知识储备来说是难以把握和取舍的,因此,教学中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策略用感性来引入概念;
以生活来走进历史;
用浅显的事例解释深刻的哲学道理,
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思考。 四、教学设计 分三个部分:
1、走近理学
新儒学体系理学形成的背景
2、初识理学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3、辨析理学
宋明理学的评价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走近理学
新儒学体系理学形成的背景
用生活中的“理学”导入,生活中常听到的话:
“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
“你这么干简直天理难容!”
思考:“天理”是什么?老百姓对“天理”什么态度?
“天理”的说法是什么时候广泛流传的呢?
(意在说明理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大,引入宋明理学)。
呈现材料: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
学生活动1: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现象?
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佛教、道教的冲击。 2、儒家学者面对这种现象是怎么做的?
融合佛道思想,建立新儒学体系——“理学”。 3、这种做法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什么精神?
兼容并蓄、“和”
进而讲解:魏晋以来的三教合一实质是儒家思想的兼容并蓄;唐末的“古文运动”实际是谋求儒家复兴的文化运动;宋代儒学家们实现了儒学的复兴。
2.初识理学
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为使形成学生整体认识,首先解析概念:
理学,或称道学,亦称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学说的通称。理学,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名。道学,以当时流行称谓、且《宋史》有《道学传》而名。又因其始兴于宋代,又称宋学,与汉学相对。理学分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 “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一称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至南宋被采纳为官方哲学其影响至深至巨。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南宋的杨时、朱熹、陆九渊、林希逸以及元朝吴澄、许衡、廉希宪,明朝王守仁、湛若水、朱得之等,广义上包含三苏、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他们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生活动2: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回答材料中的“理”分别指什么?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 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通过阅读原文,感知朱熹、王阳明等人对天理的认识)
学生活动3:结合以下史料,说说理学家们如何求“理”?
引用朱熹诗及其他材料。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材料一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二程遗书语录》
材料二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四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通过阅读材料,感受朱熹、王阳明等人对如何求得天理认识的不同)
讲一个王阳明关于对“良知”认识的故事: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小结一:简要概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3.辨析理学
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和教学难点的突破。
学生活动4:下列材料表现了哪些精神气质?
材料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宋·周敦颐《爱莲说》
材料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材料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横渠语录》
材料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通过阅读材料,感受理学在明德修身、社会责任、民族气节等方面的正能量。)
杨桥中学校训清华大学校训展示两张图片,目的一为提炼校训包含的精神和理念,二则可活跃课堂气氛。
材料一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材料二:贞节牌坊材料三: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注:《二十四孝》由元代郭居业辑录学生活动5:思考理学有哪些缺陷?学生活动6讨论:理学消极作用的根源在哪里?
(在学生讨论基础上进行点拨)
其一,被封建统治所改造利用,为封建统治服务,;
其二,方法论有缺陷,“理学”的“理”不是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结二: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风骨气节、忧患意识、道德感、责任感等。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等级观念、禁欲思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等。
学生活动7思考:理学思想对当下社会有何启示?
材料一:假冒伪劣产品材料二:扶还是不扶?材料三 娱乐圈乱象:部分艺人金钱至上、为出名不择手段、吸毒、偷税漏税等负面新闻屡见不鲜。
(不限定答案,留白,给学生思考)
本课小结:
今天,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的一些因子仍然在我们身边。审视宋明理学,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工具;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儒家文化浸润在中华文明的血脉中,期待它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
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反思 几点困惑:
1.对理学的讲解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
2.怎么讲好理学和前代儒学的传承关系?
3.如何更好地处理唯心主义等哲学概念?
感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