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卡拉麦里山有蹄类动物保护区考察报告
兵团二中 贾国盛 赵春梅 叶卫英
—、活动背景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90.90 (度) ,北纬44.83 (度),最高海拔1472m,最低海拔800m,建立于1982年,面积为180万公顷,是以保护亚洲野驴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西起滴水泉、沙丘河、东至老鸦泉和散巴斯陶东缘,宽度为100多公里,南从自流了,北至乌伦古河以南300公里。长度为140多公里,位于奇台、吉木萨尔、富蕴、青河四县境内,海拔高度在800—1473米之间。气候特点是夏季酷暑,冬季严寒。最高温度可达500C,地表温度记录到680C,最低温度为-300C 以下。降水量极少,气侯极其干旱。历年平均均降水量为159.1毫米。而蒸发量为2090.4毫米。地质地貌为高原戈壁沙漠,该区属于准葛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东缘的低山地区,地貌除山群外,大部分为砾石戈壁,—部分为风蚀台原,低洼平滩处形成泥漠,个别地段有沙窝。保护区内共有兽类28种、鸟类5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二级保护动物17种。
二、活动目标
(一)实践目标
1、通过考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知识意识。
2、了解卡拉麦里山及其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知识。
3、考察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动植物现状,提出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4、了解和掌握标本采集的相关知识及方法。
5、参观五彩湾,感受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二)能力目标
l、培养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能力,分析与归纳能力现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三、活动过程
考察活动时间:2005年3月——2005年12月。考察活动分三批:2005年5月2日——3日;5月2日——3日;9月24日——25日。每批师生40人,共计120人。
(—)准备阶段
1、宣传动员:2005年,3月初,我校根据自治区科协青少部活动计划,起草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动物保护区考察计划》,得到学校批准,在自治区科协青少部领导下,该活动于2005年4月1日正式启动。在自治区科协青少部及我校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顺利解决了考察地点、考察内容、聘请专家、食宿、交通等问题。在初中部广播站播出和班级动员后,初中部1500余名同学中,有一千余人报名参加,考虑到初三同学面临中考,初一同学及初二兴趣浓厚,学校领导决定,从初—、初二两个年级千余名报名同学中选拔120名同学参加考察。 2、考察队员准备:参加考察的肋名队员要搜集卡拉麦里山及动物保护相关资料,在科技活动室交流并发放《卡拉麦里山考察注意事项》;学生汇报准备情况及资料交流。
3、教师准备:再次确认考察地点、食宿、交通等问题;制定《卡拉麦里山考察注意事项》;采集标本工具及记录表:卫星定位仪;卡拉麦里山保护的相关资料;常用药品,考察横幅等。
(二)考察阶段
l、考察普氏野马养殖基地,了解普氏野马保护现状。
2、考察硅化木保护情况,采集标本,听保护站站长有关硅化木形成介绍。
3、荒漠植被、沙漠植被及人工灌溉下植被状况。
4、考察鹅喉羚现状。
5、五彩湾地质考察。
6、考察保护区内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生植物。
7、参观阜康市市容,返回途中同学们谈自己感受。
(三)总结阶段
1、收取考察队员的考察记录、总结、感想、体会、建议、小论文等
2、完成植物标本制作工作。
3、参观自治区标本馆,听取相关讲座。
4、制作鹅喉羚骨骼标本。
5、考察队员集体总结。
6、向学校、自治区科协青少部上报考察总结。
(四)宣传阶段:
1、考察队员向同班同学讲述考察经历、感受、体会。
2、带队教师利用上课、课余时间,向各班同学讲述考察结果及感受。
3、向全体同学展览采集的标本,考察图片。
4、选取部分同学感想、体会、随笔等给媒体投稿;选送部分优秀论文、调查报告参加相关比赛。
四、考察结果
1、保护区内植被稀少,覆盖度低,共有种子植物200多种,大部分地表裸露,缺少高大繁茂的植物。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分析在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有如下的植被类型:
1)土质温性荒漠类—小蓬荒漠:在途径的公路旁砾石程度极强的戈壁滩上,有小蓬荒漠出现它适应的土壤是棕钙土、灰钙土或灰棕荒漠土。群落种类组成有5-10种。伴生种有盐生假木贼、木地肤、驼绒藜、冷蒿、蒿子等半灌木和小灌木。草本植物有叉毛蓬、对生盐蓬、盐生草、西伯利亚滨藜、粗枝猪毛菜、角果藜、大翅霸王、骆驼蓬、小车前等。
2)土质温性荒漠类—刺叶锦鸡儿灌丛:广泛分布砾石程度极强的戈壁滩上,形成高度0.6-1.2m密集灌丛。群落组成4-15种。群落盖度10-20%。在灌木层下有小半灌木半灌木组成稀疏层片,种类有驼绒藜、蒿子、小蓬、木地肤等;草本层有盐生草、角果藜、涩芥、散枝猪毛菜等。
3)土质温性荒漠类—木碱蓬荒漠:在普氏野马和鹅喉羚繁殖基地的附近分布有土质温性荒漠类,土层厚,土壤干燥。群落种类组成有5-10种。伴生种有盐生假木贼、木地肤叉毛蓬、猪毛菜、蒿子等半灌木和小灌木等,有乔木多枝柽柳;有一年生草本盐角草和滨藜等。
4)温性荒漠类——小半乔木白梭梭、沙漠绢蒿:分布在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内深处,土壤已部分沙化,土层覆盖有许多细沙,干燥。分布有温性荒漠类—小半乔木白梭梭林,覆盖面积范围大。群落组成4-8种。群落盖度10-20%。在灌木层下有小半灌木半灌木组成稀疏层片,种类有沙漠绢蒿、盐爪爪、假木贼、琵琶柴等。
5)温性荒漠类——小半乔木白梭梭林:再向前行,西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缘,年降水量70~150毫米,土壤完全沙漠化,沙层很厚,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的沙丘多为固定或半固定形,其面积占整个沙漠面积97%,沙丘上丛生着各种沙生植物,沙漠的西部和中部以中亚荒漠植被区系的种类占优势,如白梭梭、苦艾蒿、白蒿、囊果苔草和多种短命植物等;在沙漠东部和南部边缘,亚洲中部植物区系种类较多,如梭梭、蛇麻黄、花棒等。主要以小半乔木白梭梭为主,群落组成4-10种。群落盖度10-20%。在灌木层下有小半灌木半灌木组成稀疏层片,种类有沙漠绢蒿、针茅、猪毛菜等,但都已干枯了。在这一带,即使深入数十公里,仍能见到大片红柳、梭梭、芦苇及大芸等各种绿色植物。
2、保护区内共有兽类28种、鸟类5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二级保护动物17种,包括600多只亚洲野驴和盘羊、鹅喉羚等有蹄类动物。保护区内栖息着百种珍禽,如大鸨、猎隼、白鹳、金雕、胡兀鹫、疣鼻、天鹅、大天鹅、雷鹗等,有的仅存活几只。
3、鹅喉羚别名长尾黄羊,体型似黄羊较小,体长100厘米左右,尾长12—一14cm,属典型荒漠、半荒漠动物,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高原开阔地带,耐旱性强,以冰草、野葱、针茅等草类为食,夏季产仔,每胎1--2只。鹅喉羚是卡拉麦里最兴旺的家族,据野生调查,大概有上万只鹅喉羚生活在这里,在卡拉麦里山随时都会看到他们的身影。鹅喉羚,俗称黄羊,体格健壮,毛色灰黄,其肉味鲜美,毛皮十分珍贵,羊角可以入药。自古以来,鹅喉羚一直是人们的狩猎对象,随着人类狩猎工具的现代化,鹅喉羚开始遭到,灭绝的厄运,所以自80年代起,国家就把它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之列,从而逃脱灭种的危险。,卡拉麦里山的鹅喉羚数量已有很大增长,在其集群季节常象一片黄褐色的波浪滚滚向前,那气势震天动地,好不壮观。
4、普氏野马身躯不大,身长2—2.3米,肩宽1.3一1.4米,头很大,没有额毛,耳朵较短。野马体格健壮,性情骠悍,蹄子小而圆,奔跑快,耐干旱。普氏野马至今在全世界范围内数量不足1000匹,比国宝大熊猫还要珍贵。由于近100年的圈养和近亲繁殖,种群严重退化体质已经变的极差。近几年的野化训练效果较好,已能在野外越冬。
5、硅化木又称古树化石,是1。5亿多年前侏罗纪松柏、苏铁、银杏、真蕨、种子蕨等15种古乔木的遗骸,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地质变迁,树木物质与外界硅化物发生置换反应,使得这些巨大的古树硅化成了坚硬发亮的石头,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
除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动物自然保护区及周边近20000km2的区域外,奇台县的硅化木主要集中分布在称为化石走廊的一条11.64 km2的冲沟内。这里地势较低,由红色砂岩和泥岩形成的平缓的丘陵区,距离奇台县城153km。近些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此地硅化木资源也遭到严重盗控,不仅使勘称国宝的硅化木资源面临灭顶之灾,同时也影响了野驴、鹅喉羚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6、五彩湾山色十分迷人,由于是相同的沉积层,所以所有的山的沉积层毫无偏差的连成—条线。山色主要为暗红色、橙色、土黄色、嫩绿色。有的已形成石晶。
五、存在问题:
1、圈养和近亲繁殖,普氏野马种群严重退化,少数马匹体质已经变的极差。
2、不法分子盗挖硅化木,也影响了野驴、鹅喉羚等野生动物生存环境。
3、蒸降比高,植被覆盖度不足25%,种类较少。沙漠为固定沙漠,以白梭梭为主,与非保护区相比,生长状况良好;荒漠植被以短命、类短命植物为主,少见灌木、半灌木,无高大乔木。
4、路边常见垃圾等废弃物,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5、偷猎现象随处可见,共看到死亡的动物5只,,其中两只为鹅喉羚。
6、保护区内设施简陋,资金严重不足,人们心有余力不足。
六、我们的建议:
1、政府或人大组织重新制定的《自然保护区法》,加强对破坏保护区行为的处罚力度。
2、国家或政府重视环保工作,适当加强资金补助,完善保护区设施。
3、严格禁止和杜绝与硅化木保护地管理目标相冲突,以创收为目的的商业行为。
4、将野驴等放归大自然,应以长期野外适应性训练为基础。
5、全民动员,加强环保意识,做好切实工作。
6、实行禁牧,让食与野生动物。
7、限制人员在保护区内的活动。
七、活动收获与体会。
本次活动共采集植物标本43种287个,制作植物标本75个;采集和制作动物标本16种,其中鹅喉羚骨骼标本两套;学生的考察笔记、考察随笔、考察报告、小论文、建议书等167份;植物标本、考察活动展板等向校内6000余名师生展示;观察并拍摄到野生鹅喉羚活体和尸体图片和录像。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学习到了动植物、环保许多方面的知识,还学习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方法、样地调查、植物采集、标本制作等方法等,提高了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中同学们亲身体验了新疆戈壁大漠的浑厚宽广,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了我们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激情;提高了同学们的吃苦精神和生存能力,增强了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顽强意志,以及团队的协作意识。
我们在科考活动中,自治区科协青少部、卡拉麦里山保护区、硅化木保护站、普氏野马繁育中心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充分的支持,使我们顺利的完成了考察任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