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课件(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3 15:3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相关内容;

2.通过对曹操官渡之战取胜和赤壁之战失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结合材料思考:
东汉末年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铠甲生虮(jǐ)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hāo]里行》

*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刘 璋
刘 表
袁 术
张 鲁
袁绍
曹操
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军阀混战中,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占有今河北、山西和山东东部,兵多粮足,有10万兵力,他轻视曹操,很傲慢,不虚心采纳部下的建议;统治黑暗,军心涣散。
曹操:字孟德,人称曹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特点
以少胜多
一、官渡之战
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粮草被烧、军心动摇……
为什么曹操能够以少胜多战胜袁绍?
材料一: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在人们都为汉朝的命运担心时,
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
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材料二:三次发布求贤令 ,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材料三: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既保证了军粮又赢得了民心,实力不断增强。
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重用人才
组织流亡农民垦荒,士兵屯田,实力不断增强。

袁绍
曹操
曹操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之后彻底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以来的割据战乱局面。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从诗句中我们
可以看出曹操
有什么志向呢?
曹操怀有宏大
的志向,他要
统一中国
刘备(161年-223年)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孙权(182年-252年)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桃园三结义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隆中对》
公元208年,曹军南下。
刘备不敌,撤军南逃,欲往存有物资的江陵。
曹军在长版追上刘备。
刘备率兵东逃,败退至樊口。
曹操前往江陵。
刘备派诸葛亮前往联合孙权。
周瑜率3万兵马沿江西进。
5万孙刘联军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操水军相遇。
赤壁初战,曹操水军失败,退至乌林,会合陆军,隔江与孙刘联军对峙。

赤壁之战

思考:曹操为何战败?
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
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
松懈、轻 敌;战术失误
曹操为什么会在赤壁之战中失败?
胜不骄,败不馁;善于借鉴和采纳别人的建议;做事要有恰当的方法…
教训?
赤壁之战知识卡片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特点:
208年
赤壁
孙权、刘备---曹操
孙刘联军大败曹军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
以少胜多
曹操
刘备
孙权
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
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
三国鼎立示意图



220年
221年
229年
曹丕(pī)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曹魏重视
兴修水利
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袁绍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曹操
曹操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
孙权刘备联军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
课堂小结
1.曹操曾作诗《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组诗歌反映的时代是(??? )
A.?战国时期??????? B.?东汉末年?????????????????????
?C.?三国鼎立时期???????D.?南北朝时期

2.曹操与袁绍之间进行的官渡之战,其性质是(? )
A.军阀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 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 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 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
B
A
3.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魏国一220年? 曹操一洛阳??? ②魏国一220年一曹丕一洛阳 ③蜀国一221年一刘备? 成都??? ④蜀国一221年? 诸葛亮一成都 ⑤吴国一229年? 孙策一南京??? ⑥吴国一229年一孙权一建业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C
C
材料一: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役?

这两次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现象?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以少胜多
东汉末期
(2)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远大的抱负和雄心壮志,
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他的抱负实现了吗?
统一中国;没有。
(3)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结局如何?
官渡之战,胜利;赤壁之战,失败。
(4)材料二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
三国鼎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