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2.2城镇化教学设计
课题
城镇化
单元
二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搭桥”,选取了1985年和2015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然后教材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分析了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关曲线图,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同时,教材提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案例,最后介绍了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当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综合思维:指导学生初步体验区域调查的主要方法。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区域认知: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说出城市化的过程及阶段特征;了解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实践力: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
难点
运用资料概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明白城市化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展示光明广场、电视台及原址图片。
提问:同学们从照片中看出枣庄近50年土地利用方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同学说看到农田变成了高楼大厦,这是图中体现的变化。从土地利用方式来的变化来看,照片反映出农业用地被城市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城市绿地等替代。
【过渡】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发生了很大变化。50年辉煌巨变,展现了该地城镇化的进程,今天我们就学习城镇化。
看图片思考并讨论问题。
通过两组图片由荒芜到繁华的鲜明对比,引出城市化的概念。
讲授新课
城镇化
1.城镇化及其标志
[引导学生结合枣庄实例进行归纳]
(1)概念: 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学以致用】
给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图,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简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
答案:(1)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市。
(2)工业化(主因)
2.城镇化的意义
【问题探究】
结合深圳市变化,分析城市化为城市带来了什么积极意义?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水平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超前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都不正常。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城市化意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问题探究】分组讨论
阅读教材P34-35页文字及插图,思考下列问题:
(1)近现代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趋势?
(2)城市化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3)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状况如何?世界城市化进程在区域间有何差异?
然后分组展示成果:
a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程加快。
b城市化进程一般表现: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c世界城市化进程规律
(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2)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许多城市化问题。
(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d.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进入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加
阶段,速度快
【学以致用】
案例分析: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阅读教材P36页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归纳:
(1)不同城市化阶段,英国城市化水平及特点?
(2)在不同城市化阶段,英国城市发展中常见的问题?
【过渡】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突出的城市问题?
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总结城镇化过程当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城镇化的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社会问题有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过渡】如何进行合理调控和合理规划,以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有比较好很好的应用: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
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供优化方案。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或者提出疑问。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问题,讨论作答。参照课本归纳意义。
学生自学书中有关世界城镇化的进程的内容,小组讨论问题,由小组进行展示。
学生思考问题,填表。
听课并思考
听课并做相应的笔记
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一起总结的方式,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
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城市化的表现以及城市化的动力原因。
有图片和实例,学生容易理解和归纳。
世界城镇化的进程是本节内容的重点部分,因此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到所学地理知识和实际案例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城镇化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
板书
城市人口数量和比重
主要表现 城市数量和规模
产业结构
城镇化 主要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因)
时间演化:初期阶段、中期阶段与后期阶段
进程和特点
地区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环境污染
城镇化问题
社会问题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课件33张PPT。人教版必修第二册2.2城镇化新知导入同学们从照片中看出枣庄近50年土地利用方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新知导入同学们从照片中看出枣庄近50年土地利用方式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新知讲解一、城镇化及其标志阅读教材P31页,谈你所认识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内涵)人口向_____集聚
城市范围______ _
乡村地区变为___________ 的过程。城镇不断扩大 城市地区城镇化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主要指标)学以致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1)城市等级上升
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市 (1)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2)简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2) 工业化(主因)问题探究结合深圳市变化,分析城市化为城市带来了什么积极意义?边陲小镇老深圳全貌 (1982)流光溢彩的深圳(2000年)繁荣似锦的深圳(2018年)新知讲解从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的渔村生活今日封闭厂房内长长的流水线上的机械化生产新知讲解深圳的城市化发展为什么如此迅速?改革开放, 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水平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超前城市化与滞后城市化都不正常城市化的意义归纳总结改善产业结构,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城镇建筑密集,人口密度和居住密度大,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污染物集中排放,提升环境质量,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城镇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城镇化的发展,城乡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城市化的意义(P32-33)分组探究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阅读教材P34-35页文字及插图,思考下列问题:(1)近现代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趋势?
(2)城市化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3)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状况如何?世界城市化进程在区域间有何差异?成果展示世界人口增长及预测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程加快。成果展示后期阶段加速阶段初期阶段世界城市化进程新知讲解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不合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目前发展中国家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发达国家处于后期成熟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进程快,但地区差别大。学以致用案例分析:英国的城市化进程阅读教材P36页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归纳:
(1)不同城市化阶段,英国城市化水平及特点?
(2)在不同城市化阶段,英国城市发展中常见的问题?学以致用低较高高慢快慢小幅度扩大迅速扩大,出现郊区城市化城市界限模糊,出现逆城市化表现不明显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大城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的空洞化等案例分析: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新知讲解城镇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大气污染新知讲解垃圾污染与水体污染新知讲解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新知讲解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时间和能源浪费,影响环境质量;影响居住质量
控制城市人口;合理布局道路;加快住房建设发展公交新知讲解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新知讲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应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共服务
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供优化方案出行时通过手机软件,输入要查询的公交线路,就可以看到公交车的实时位置、到站时间等信息,方便人们灵活选择出行时间输入某一中心点,可以快捷搜寻该点附近的餐馆、酒店、医院、景点等各类信息。阅读教材39页课堂练习1.关于城镇化的错误叙述是( ) A.城镇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镇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A2.关于城镇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 A.城镇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镇人口数量增加A课堂练习3.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 )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A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C课堂练习5、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后完成下列要求: (1)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 ①????????????????????????????????????????????????。
??? ②????????????????????????????????????????????????。
??? ③????????????????????????????????????????????????。
(2)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 。
(3)此过程称为????????????????? 。t1t2t3t4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成城市群逐渐提高城市化拓展提高逆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逆城市化现象原因分析城市的拉力
乡村的推力拓展提高逆城市化十年磨一件
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
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
电话:15986495527 QQ:1476360113逆城市化部分人口转向近郊区逆城市化现象原因分析市中心人口激增,地价上涨
交通拥堵拓展提高逆城市化逆城市化人口迁往远郊以及周边的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原因分析大城市内部环境恶化
为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逆城市化现象拓展提高逆城市化逆城市化人口重新实现内迁原因分析市中心整治开发,环境改善
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逆城市化现象课堂总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1:班级调查——城市人口的变化
完成“祖辈、父辈、我辈出生地(抽样)调查表”。
2:社会调查——城市用地的变迁
活动提示:搜集我市不同时期的城区图文资料,或进行相关的走访调查。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