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内能(原卷版)
知识点
名师点睛
分子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是本章基础,也是了解物质分子运动规律的基础。分子热运动可以从许多生活中的现象中提现出来,如扩散现象、物质三态的物理性质等。本节考点主要知识点有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内能
内能、内能的改变
内能是重点考点,其知识点属于常考内容,所以应该引起师生的重视。本考点的知识点有: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其中内能的改变应作为重点复习内容,应多讲、多练、多做。
比热容
比热容、热量计算
比热容是描述物体吸热能力的物理量,比热容在本章属于重要知识点,也属于常考知识点,所以应该引起师生的重视。本节知识点有:比热容的概念和有关计算。利用比热容概念分析判断现象和进行简单计算是本节主要考点和考试方式。
【2019年题组】
一、选择题
1.(2019·贵港)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刮风时灰尘在空中飞舞;
B.酒精瓶盖打开可以嗅到酒精气味;
C.夏日的“荷城”贵港,荷花飘香;
D.在一杯热水中加盐,过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咸了
2.(2019·益阳)关于物质的构成与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光学显微镜能分辨出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
C.两块经打磨后的铅块紧压后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D.在一小杯清水中滴入红墨水,一段时间后整杯水变红,这是扩散现象
3.(2019·绵阳)如图所示,用塞子塞紧瓶口,再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当瓶内气压达到足够大时,塞子从瓶口冲出。下列关于瓶内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瓶内打气,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减少;
B.向瓶内打气,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增加;
C.塞子从瓶口冲出,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少;
D.塞子从瓶口冲出,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不变
4.(2019·达州)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B.内燃机的做功冲程将机械能转化成内能;
C.打扫卫生时灰尘飞扬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物质的比热容越大反映了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越强
5.(2019·福建)下表列出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止确的是( )。
物质
水
煤油
冰
铝
铜
比热容/( J˙kg-1˙℃-1)
4.2×103
2.1×103
2.l×lO3
0.88×103
0.39×103
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
B.物质的物态发生变化,比热容不变;
C.质屋相等的铝和铜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吸收的热量更多;
D.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更多
6.(2019·潍坊)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内能和温度有关,0℃的冰块没有内能;
C.常用水作冷却剂,是利用了水比热容大这一性质;
D.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7.(2019·鄂州)关于内能、温度和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的冰没有内能;
B. 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其热值越大;
C.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D. 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内能多的物体向内能少的物体转移
8.(2019·泸州)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于2019年4月20日将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上太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火箭使用液氢燃料,主要是利用了液氢的比热容大;
B. 火箭升空过程中,燃料燃烧将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
C. 北斗导航卫星加速升空过程中,其动能和重力势能均增大;
D. 北斗导航卫星加速升空过程中,其惯性增大
9.(2019·抚顺)小明放学回家闻到了一股香味,原来妈妈正在用高压锅炖排骨,小明看到高压锅排气时排气阀在跳动。根据以上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到香味是因为发生了扩散现象;
B.给排骨加热的过程是利用热传递的方式使其内能增加的;
C.喷出的气体对排气阀做功,其内能减少;
D.气体推动排气阀跳动的能量转化与汽油机的压缩冲程相同
10.(2019·本溪) 如图所示是享誉盛名的本溪小市羊汤。下列关于羊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羊汤上方的“白气”是液化形成的;
B.羊汤温度越高,其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整个房间都弥漫着羊汤的香味是扩散现象;
D.羊汤的温度降低后,其内能保持不变
11.(2019·徐州)将一勺砂糖放入一杯水中,整杯水都变甜了。这个现象说明( )。
A.分子是运动的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可以再分
11.(2019·苏州)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蜡烛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 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
C. 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的内能先增大后不变再增大;
D. 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
12.(2019·朝阳)我国北方地区房间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 (填“大”或“小”)。冬天用热水袋来暖手,这是通过 的方法来增加手的内能。
13.(2019·海南)物理腌海南粉是海南的特色名吃。在米粉中加入调味汁拌匀,调味汁充分进入米粉中俗称“入味”,米粉腌得越入味越好吃。从物理的角度看,入味是________的结果。热米粉比冷米粉更容易入味,是因为温度越高__________。
14.(2019·福建)如表列出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
B.物质的物态发生变化,比热容不变;
C.质量相等的铝和铜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吸收的热量更多;
D.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更多
15.(2019·遂宁)“端午浓情,粽叶飘香”,关于蒸粽子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粽子内能增大是通过做功实现的;
B. 水沸腾后,锅面上“白雾弥漫”,这一物态变化过程和“霜”的形成过程相同;
C. 刚出锅的粽子非常烫手,因为高温的粽子含有的热量多;
D. 水沸腾后,粽叶香味更浓,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018年题组】
一、选择题
1.(2018·东营)水煎包是东营特色名吃,其特色在于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泽金黄,一面焦脆,三面嫩软,皮薄馅大,香而不腻。在水煎包的制作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水煎包“香气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水煎包能被煎成金黄色,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③木柴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④往热锅内倒入水会产生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⑤锅盖不断被水蒸气顶起而发生“跳动”,此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锅盖的机械能。
A.①②③⑤ B.①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2018·桂林)经常下厨的小关发现,同时用相同的锅和燃气灶加热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油的温度总是升高得快些。这是因为( )。
A.水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快;B.油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快;
C.在相同的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较多;D.在相同的时间内,油吸收的热量较多
3.(2018?烟台)炎炎夏日,烈日下海滩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水很清凉,榜晚落日后,沙子凉了,海水却依然暖暖的,这主要是因为海水和沙子具有不同的( )。
A.密度 B.内能 C.热量 D.比热容
4.(2018?枣庄)以下几条摘录是出自某同学在学习“内能”一章时的课堂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之间发生;
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D.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5.(2018·潍坊)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60℃的水一定比30℃的水含有的热量多;
C.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D.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
6.(2018·潍坊)(多选题)将某种固态物质放入加热功率恒定的装置中,对其加热至沸腾,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物质说法正确的是( )。
A.固态时是晶体 B.在ab段内能增加
C.在cd段仍需吸收热量 D.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大
7.(2018·滨州)关于分子,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8.(2018?岳阳)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对“煮粽子”的情景分析正确的是( )。
A.粽子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增大内能;
B.锅边沿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C.“粽子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水温升高,水的比热容变大
9.(2018?南京)汽车紧急刹车时,轮胎温度急剧升高,内能增大,图中四个事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与之相同的是( )。
10.(2018?广安)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B.0℃的冰熔化成0℃的水内能不变;
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转移
二、填空题
11.(2018?达州)如图所示是小李同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第6min时的内能 第8min时的内能(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物质在CD段的比热容是AB段比热容的 倍(被加热物质的质量和吸、放热功率不变)。
12.(2018?淄博)“烧烤”是年轻人喜欢的一种美食。空气中弥漫着“肉香”味,这是分子 的结果;食物烤熟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其内能的。
13.(2018?呼和浩特)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某同学选取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各200g,用如图甲所示两组相同的器材进行了实验,水和食用油相同时间吸热相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物质
初始温度/℃
加热时间/min
最后温度/℃
水
20
6
45
食用油
20
6
70
(1)请在图乙所示的坐标图上,作出两组实验数据的“温度一时间”图象:
(2)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 的吸热能力强(选填“水”或“食用油”);
(3)若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停止加热,冷却相同时间后 的末温高(填“水”或“食用油”)。
(2018?泸州)进入泸州市古蔺黄荆老林风景区时,我们闻到了花香,这是花香分子的 现象;
★分子热运动:考点主要集中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两个方面;考查思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2)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现象;(3)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现象等。主要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并以选择题居多。本考点在2020年中考物理试卷中出现概率还会很高,也会延续以前的考查方式和规律,不会有很大变化。
【例1】(2018·绵阳)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紧紧压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事实说明(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B.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例2】(2019·达州)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B.内燃机的做功冲程将机械能转化成内能;
C.打扫卫生时灰尘飞扬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物质的比热容越大反映了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越强
【例3】(2019·广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物体温度相同,内能一定相同;
B. 两物体相比,分子动能越大的物体,其内能越大;
C. 甲物体传递了热量给乙物体,说明甲物体内能大;
D. 扩散现象中,分子可以从低温物体运动到高温物体
★内能:纵观各地中考考纲和近三年考卷来看,对本节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内能的内能的改变和对内能概念的理解上;常见考查方式是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判断物体内能是如何改变的,改变的类型。本考点在2020年中考物理试卷中出现还会出现,也会延续以前的考查方式和规律,不会有很大变化。考查思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2)物体内能的增减的判断;(3)对内能概念的理解。考试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填空题为辅。
【例4】(2018?达州)对于图中所示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软木塞飞出时,管内水蒸气的内能增加;
B.乙图中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主要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C.丙图中活塞向上运动是内燃机的做功冲程;
D.丁图中小朋友下滑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例5】(2019·烟台)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C.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D.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例6】(2018?广安)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B.0℃的冰熔化成0℃的水内能不变;
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转移
★比热容:纵观各地中考考纲和近三年考卷来看,对本节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方面。此问题一般与热现象的其他知识点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考题,单独作为一个考题的情况不多。本节考点在2020年中考物理试卷中出现概率很大,也会延续以前的考查方式和规律,不会有很大变化。考查思路主要分为:考查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利用比热容进行简单计算。考试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考查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填空题为辅(利用比热容进行简单计算)。
【例7】(2019·潍坊)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内能和温度有关,0℃的冰块没有内能;
C.常用水作冷却剂,是利用了水比热容大这一性质;
D.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例8】(2018·临沂)大多数汽车防冻冷却液是以水和乙二醇为原料混合而成的,其中主要成份是水,这是利用了水的 的特点。配制防冻冷却液时将乙二醇加入水中,二者混合后实际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乙二醇的总体积,这说明分子是运动的,同时也说明 。
【例9】(2018?青岛)质量之比为2:3的甲、乙两种液体,当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为7:5时,升高的温度之比为6:5,则甲、乙的比热容之比为 。
选择题
1.(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一)在下列叙述的内容中:
①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②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④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以上属于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的是( )。
A.①②③④都是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② D.只有③④
2.(2019·深圳市龙岗区中考一模)宏观的热现象用微观的分子运动理论分析,常常会得到全新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物体的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其温度越高;
B.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液体的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C.固体物质不易拉伸,说明固体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D.当温度下降为0℃时,分子热运动停止
3.(2019·保定市定兴县中考一模)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雪花纷扬 B.柳枝摇曳 C.丹桂飘香 D.尘土飞扬
4.(2019·濮阳市中考物理二模)以下几条摘录是出自某同学在学习“内能”一章时的课堂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之间发生;
B.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C.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D. 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5.(2019·深圳市龙岗区中考一模)我们常常受到“二手烟”的危害,我们之所以闻到“二手烟”是因为( )。
A.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B.分子间存在间隙;
C.分子间存在斥力和引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6.(2019·随州市中考物理模拟)目前,各地十分关注空气质量,主要是PM2.5值走高,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其浮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会进入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温度低于0°C,PM2.5不具有内能;
B. 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
C. 颗粒之间存在分子的相互作用力;
D. PM2.5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7.(2018·增城区初中毕业生综合测试)如图所示,关于热现象的四幅图,下列选项解释正确的是( )。
A.甲图塞子被弹出是因为白雾给它传递了热量;
B.乙图活塞下压,通过做功改变管内空气的内能,使其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烧点;
C.丙图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一个重物,两铅块未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D.丁图的内燃机的压缩冲程,该冲程将燃料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
8.(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二)对于图中所示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软木塞飞出时,管内水蒸气的内能增加;
B. 乙图中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主要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C. 丙图中活塞向上运动是内燃机的做功冲程;
D. 丁图中小朋友下滑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9.(2019·连云港市赣榆区中考一模)浓情五月,粽香四溢。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来临了,我们隔着很远就能闻到粽子的香味,下列选项中与该现象形成的原因相同的是( )。
A.秋风拂过,树叶纷纷下落;B.打扫卫生,教室里尘土飞扬;
C.傍晚时分,村里袅袅炊烟;D.糖放水里,一会儿整杯水变甜
10.(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四)水煎包是河北特色名吃,其特色在于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泽金黄,一面焦脆,三面嫩软,皮薄馅大,香而不腻。在水煎包的制作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水煎包“香气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水煎包能被煎成金黄色,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③木柴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④往热锅内倒入水会产生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⑤锅盖不断被水蒸气顶起而发生“跳动”,此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锅盖的机械能
A.①②③⑤ B.①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1.(2019·辽阳市中考考前最后一卷)下列有关热量、内能、比热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B.物体吸热,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
C.一杯水结冰,比热容不变;
D.炎热的夏天在室内地上洒水感到凉爽,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
12.(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五)关于分子热运动及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气体与液体中;
B. 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 0℃的冰块内没有内能
13.(2019·菏泽市中考物理模拟)利用吸盘式挂衣钩把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使玻璃板下表面接触水面,然后稍微向上拉玻璃板,玻璃板未离开水面,如图所示。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F,其原因是( )。
A.玻璃板沾水变重了; B.玻璃板受到浮力的作用;
C.玻璃板上表面受到大气原压力;D.玻璃板下表面与水之间存在分子引力
14.(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五)炎炎夏日,烈日下海滩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水很清凉,榜晚落日后,沙子凉了,海水却依然暖暖的,这主要是因为海水和沙子具有不同的( )。
A.密度 B.内能 C.热量 D.比热容
15.(2019·济宁市中考物理三模)如图所示的现象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抽去玻璃隔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这是气体的扩散现象;
B. 乙图:试管内的水沸腾后,软木塞从试管口飞出时,软木塞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 丙图:缓慢向上提拉与水面接触的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 丁图:橡胶寒被推出时,瓶内有白雾产生,这是因为瓶内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16.(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四)如图甲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装置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a、b两种液体,用相同的装置加热,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组装器材时,先固定上面铁圈的高度;
B. 升高相同温度,a液体吸收的热量更多;
C. a液体的比热容小于b液体的比热容;
D. 不添加器材,利用本实验装置还可以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17.(2019·临沂市平邑县中考二模)《舌尖上的中国2》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所示,通过煎、炒、蒸、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 )。
A.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
B.炒: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
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蒸熟;
D.拌:香葱和豆腐要拌着才能入味,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
18.(2019·泰安市中考最后一模)关于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
B. 任何两个物体间,都会发生热传递;
C. 温度为的物体没有内能;
D. 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物体,它们的内能一定相同
19.(2019·山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卷)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用酒精灯同时开始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沙子和水,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沙子吸热升温较快,说明沙子吸热能力较强;
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
C.实验中,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D.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末温低的物质吸热能力强
20.(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三)小明用煤气灶烧水时,进行了如下思考,正确的是( )。
A.煤气燃烧越充分,其热值越大;
B.加热过程中水的比热容变大;
C.壶内水温度升高的过程中内能增大;
D.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21.(2019·泰安市新泰市中考一模分)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减少,它的温度一定降低;
B.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C.内能小的物体不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
D.热机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2.(2019·潍坊市青州市中考一模)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温度为0℃时,其内能一定不为零;
C.物体温度越高,具有热量越多;
D.物体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二、填空题
23.(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一)寒冷的冬天,小明搓手取暖是通过 方式改变内能的;回到家中闻到厨房炒菜的香味,这是分子 的结果;小明隔着家里的真空玻璃窗依然能接打手机,说明 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4.(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二)常见的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_____组成;夏日荷花盛开飘来阵阵花香,这是_________________现象;清晨荷叶上的两颗露珠接触后成为了更大的一颗水珠,表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力。
25.(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三)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软木塞冲出试管口。
(1)软木塞冲出试管口,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
(2)此过程中,水蒸气减少的内能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软木塞增加的机械能,这与热机的 冲程相似。
26.(2019·凉山州中考一模)质量和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经同一加热器加热相同的时间后甲的温度大于乙的温度,则甲液体的比热容 乙液体的比热容(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如果乙液体的质量为1kg,初温为20℃,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升高到50℃,吸收的热量为1.26×105J,则乙液体的比热容为 J/(kg?℃)。
27.(2019·保定市初三模拟冲刺)墨水滴人清水中,很快整杯水变红了,这说明了组成物质的分子在________,进一步分析此现象,还能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________。在烧杯中装入300g初温为20℃水,测得水的温度,然后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直至水沸腾(标准大气压下),则水的内能增加了________J。设酒精灯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则需要燃烧________g的酒精。(q酒=3.0X 107J/kg,c水=4.2×103J/(kg·℃)
专题05 内能(解析版)
知识点
名师点睛
分子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是本章基础,也是了解物质分子运动规律的基础。分子热运动可以从许多生活中的现象中提现出来,如扩散现象、物质三态的物理性质等。本节考点主要知识点有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内能
内能、内能的改变
内能是重点考点,其知识点属于常考内容,所以应该引起师生的重视。本考点的知识点有: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其中内能的改变应作为重点复习内容,应多讲、多练、多做。
比热容
比热容、热量计算
比热容是描述物体吸热能力的物理量,比热容在本章属于重要知识点,也属于常考知识点,所以应该引起师生的重视。本节知识点有:比热容的概念和有关计算。利用比热容概念分析判断现象和进行简单计算是本节主要考点和考试方式。
【2019年题组】
一、选择题
1.(2019·贵港)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刮风时灰尘在空中飞舞;
B.酒精瓶盖打开可以嗅到酒精气味;
C.夏日的“荷城”贵港,荷花飘香;
D.在一杯热水中加盐,过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咸了
【答案】A。
【解析】A.选项中的灰尘飞舞是由于风的作用力使灰尘的运动状态不断改变所致,属于机械运动;
B.选项中的酒精气味是酒精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C.选项中的荷花飘香是荷花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D.选项中水变咸是盐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BCD选项都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应选A。
2.(2019·益阳)关于物质的构成与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光学显微镜能分辨出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
C.两块经打磨后的铅块紧压后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D.在一小杯清水中滴入红墨水,一段时间后整杯水变红,这是扩散现象
【答案】D。
【解析】A、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电子构成的,故A错误;
B、分子、原子很小,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就是在光学显微镜下也看不到它们,故B错误;
C、分子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故C错误;
D、向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整杯水变红,这是因为红墨水分子运动到水里面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故选D。
3.(2019·绵阳)如图所示,用塞子塞紧瓶口,再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当瓶内气压达到足够大时,塞子从瓶口冲出。下列关于瓶内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瓶内打气,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减少;
B.向瓶内打气,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增加;
C.塞子从瓶口冲出,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少;
D.塞子从瓶口冲出,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不变
【答案】C。
【解析】如图,向瓶内打气时,外界对瓶内气体做功,瓶内气体的内能增加,气体的压强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塞子从瓶口冲出,此时气体对塞子做功(即对外界做功),气体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气体的内能减少,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2019·达州)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B.内燃机的做功冲程将机械能转化成内能;
C.打扫卫生时灰尘飞扬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物质的比热容越大反映了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越强
【答案】D。
【解析】A、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故A错误;
B、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有四个冲程,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故B错误;
C、灰尘是可以看得见的物体,因此灰尘的飞扬不是分子的运动,而是物体的机械运动,故C错误;
D、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反映了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比热容越大反映了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越强,故D正确。故选D。
5.(2019·福建)下表列出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止确的是( )。
物质
水
煤油
冰
铝
铜
比热容/( J˙kg-1˙℃-1)
4.2×103
2.1×103
2.l×lO3
0.88×103
0.39×103
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
B.物质的物态发生变化,比热容不变;
C.质屋相等的铝和铜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吸收的热量更多;
D.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更多
【答案】C。
【解析】考查比热容的特点,属于中等题。
根据公式可知,当m和△t一定时,铝的比热容比铜大,所以铝吸收的热量更多,所以选C。
6.(2019·潍坊)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内能和温度有关,0℃的冰块没有内能;
C.常用水作冷却剂,是利用了水比热容大这一性质;
D.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答案】CD。
【解析】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A错误;
B、任何温度的物体都具有内能,故B错误;
C、常用水作冷却剂,利用了水比热容较大的性质,这样在同等情况下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故C正确;
D、压缩冲程活塞压缩燃料混合物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D正确。故选CD。
7.(2019·鄂州)关于内能、温度和热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的冰没有内能;
B. 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越多,其热值越大;
C.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D. 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总是从内能多的物体向内能少的物体转移
【答案】C。
【解析】A.任何物体无论温度高低都有内能,故 0℃的冰也有内能;A错误;
B. 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燃烧,要看能不能完全燃烧,只从放出的热量多少无法判断其热值大小;故B错误;
C.固体熔化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C正确;
D. 热传递过程中,能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故D错误。此题答案是C。
8.(2019·泸州)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于2019年4月20日将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上太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火箭使用液氢燃料,主要是利用了液氢的比热容大;
B. 火箭升空过程中,燃料燃烧将机械能转化为化学能;
C. 北斗导航卫星加速升空过程中,其动能和重力势能均增大;
D. 北斗导航卫星加速升空过程中,其惯性增大
【答案】C。
【解析】A、发射火箭采用液态氢作为火箭的燃料,原因是液态氢具有较高的热值,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氢时,可以释放出更多的热量,故A错误;
B、火箭升空的过程中,燃料燃烧释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B错误;
C、北斗导航卫星加速升空的过程中,速度增大,高度增大,因此动能和重力势能都增大,机械能的总量也增大,故C正确;
D、北斗导航卫星加速升空过程中,其质量不变,惯性不变,故D错误。故选C。
9.(2019·抚顺)小明放学回家闻到了一股香味,原来妈妈正在用高压锅炖排骨,小明看到高压锅排气时排气阀在跳动。根据以上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到香味是因为发生了扩散现象;
B.给排骨加热的过程是利用热传递的方式使其内能增加的;
C.喷出的气体对排气阀做功,其内能减少;
D.气体推动排气阀跳动的能量转化与汽油机的压缩冲程相同
【答案】ABC。
【解析】A、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闻到排骨的香味,是排骨分子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故A正确;
B、给排骨加热的过程是利用热传递的方式使排骨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的。故B正确;
C、高压锅排气时,锅内的气体对排气阀做功,使排气阀跳动,同时锅内气体压强减小,内能减少。故C正确;
D、汽油机的压缩冲程是活塞的机械能转化为工作物质的内能;高压锅内的气体推动排气阀跳动的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D不正确。故选ABC。
10.(2019·本溪) 如图所示是享誉盛名的本溪小市羊汤。下列关于羊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羊汤上方的“白气”是液化形成的;
B.羊汤温度越高,其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整个房间都弥漫着羊汤的香味是扩散现象;
D.羊汤的温度降低后,其内能保持不变
【答案】ABC。
【解析】“白气”是羊汤沸腾产生的水蒸气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 正确;
分子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 B 正确;
羊汤 分子扩散到空气中,所以空气中弥漫着羊汤的香味。故 C 正确;
羊汤温度降低,分子无 规则运动剧烈程度减小,内能减少。故 D 错误。
11.(2019·徐州)将一勺砂糖放入一杯水中,整杯水都变甜了。这个现象说明( )。
A.分子是运动的 B.分子间有引力 C.分子间有斥力 D.分子可以再分
【答案】C。
【解析】A、车胎有很多花纹,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属于增大有益摩擦;故A不合题意;
B、车把有很多花纹,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与手掌之间的摩擦力,属于增大有益摩擦;故B不合题意;
C、车轮转动时,车轮与车轴之间的摩擦,容易使零件磨损,中间加装滚动轴承,变滑动为滚动,属于减小有害摩擦;故C符合题意;
D、脚踏板面有很多花纹,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与脚底之间的摩擦力,属于增大有益摩擦。故D不合题意。故选C。
11.(2019·苏州)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蜡烛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 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
C. 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的内能先增大后不变再增大;
D. 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
【答案】B。
【解析】A、图甲中,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应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安装,故A错误;
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且物质受热均匀,故B正确;
C、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晶体在熔化前后以及熔化过程中都要吸热,所以该物质的内能一直增大,故C错误;
D、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为非晶体,不是冰,故D错误。故选B。
12.(2019·朝阳)我国北方地区房间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 (填“大”或“小”)。冬天用热水袋来暖手,这是通过 的方法来增加手的内能。
【答案】大;热传递。
【解析】(1)我国北方地区房间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在温度变化相同时,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2)冬天用热水袋来暖手,是能量发生了转移,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法来增加手的内能。
故答案为:大;热传递。
13.(2019·海南)物理腌海南粉是海南的特色名吃。在米粉中加入调味汁拌匀,调味汁充分进入米粉中俗称“入味”,米粉腌得越入味越好吃。从物理的角度看,入味是________的结果。热米粉比冷米粉更容易入味,是因为温度越高__________。
【答案】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解析】入味是盐分子进入米粉的结果,这是属于扩散现象,也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答案为: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14.(2019·福建)如表列出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定不同;
B.物质的物态发生变化,比热容不变;
C.质量相等的铝和铜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吸收的热量更多;
D.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高的温度更多
【答案】C。
【解析】根据公式Q?cm?t可知,当 m和△t一定时,铝的比热容比铜大,所以铝吸收的热量更多,所以选 C。
15.(2019·遂宁)“端午浓情,粽叶飘香”,关于蒸粽子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粽子内能增大是通过做功实现的;
B. 水沸腾后,锅面上“白雾弥漫”,这一物态变化过程和“霜”的形成过程相同;
C. 刚出锅的粽子非常烫手,因为高温的粽子含有的热量多;
D. 水沸腾后,粽叶香味更浓,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答案】D。
【解析】A、蒸粽子时粽子内能增大是通过热传递实现的,故A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而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故B错误;
C、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或者具有热量,故C错误;
D、水沸腾后,粽叶香味更浓,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故选D。
【2018年题组】
一、选择题
1.(2018·东营)水煎包是东营特色名吃,其特色在于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泽金黄,一面焦脆,三面嫩软,皮薄馅大,香而不腻。在水煎包的制作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水煎包“香气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水煎包能被煎成金黄色,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③木柴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④往热锅内倒入水会产生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⑤锅盖不断被水蒸气顶起而发生“跳动”,此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锅盖的机械能。
A.①②③⑤ B.①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①水煎包“香气四溢”,是因为香气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结果,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此说法正确。
②水煎包能被煎成金黄色,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故此说法错误。
③木柴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此说法正确。
④往热锅内倒入水会产生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故此说法错误。
⑤锅盖不断被水蒸气顶起而发生“跳动”,此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锅盖的机械能;此说法正确。
由此可见,以上说法正确的是:①③⑤;故选B。
2.(2018·桂林)经常下厨的小关发现,同时用相同的锅和燃气灶加热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油的温度总是升高得快些。这是因为( )。
A.水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快;B.油的比热容小,吸热后温度升高得快;
C.在相同的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较多;D.在相同的时间内,油吸收的热量较多
【答案】B。
【解析】同时用相同的锅和燃气灶加热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因为油的比热容小,故加热后温度升高的快;故A错误,B正确。
因为灶具相同,在相同时间内和热转换效率相同时,水和油吸收的热量应相同;故CD错误。正确答案是B。
3.(2018?烟台)炎炎夏日,烈日下海滩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水很清凉,榜晚落日后,沙子凉了,海水却依然暖暖的,这主要是因为海水和沙子具有不同的( )。
A.密度 B.内能 C.热量 D.比热容
【答案】D。
【解析】水的比热容比沙子的比热容大,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小,因此,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海水比沙滩的温度低,放出相同热量时,海水比沙滩的温度高,故D正确。故选D。
4.(2018?枣庄)以下几条摘录是出自某同学在学习“内能”一章时的课堂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之间发生;
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D.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A。
【解析】A、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因此,扩散现象能在固体之间发生,故A错误;
B、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故B正确;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C正确;
D、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D正确。故选A。
5.(2018·潍坊)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60℃的水一定比30℃的水含有的热量多;
C.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D.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
【答案】C。
【解析】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故B错误;
C、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即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故C正确;
D、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故D错误。故选C。
6.(2018·潍坊)(多选题)将某种固态物质放入加热功率恒定的装置中,对其加热至沸腾,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关于该物质说法正确的是( )。
A.固态时是晶体 B.在ab段内能增加
C.在cd段仍需吸收热量 D.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大
【答案】ABC。
【解析】A、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50℃不变,所以熔点为50℃,并且为晶体,故A正确。
BC、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ab段是熔化过程,晶体熔化时,仍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故BC正确;
D、由图象可知,相同的时间内OA段升高的温度大于BC段升高的温度,由Q=cm△t可知:当吸收的热量和质量都相同时,△t越大比热容就越小,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小,故D错误。故选ABC。
7.(2018·滨州)关于分子,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答案】D。
【解析】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不能说明分子间有排斥力,故A 错误;
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是因为大气压强,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B错误;
C、尘土飞扬属于宏观物体的运动,是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运动,故C错误;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故选D。
8.(2018?岳阳)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对“煮粽子”的情景分析正确的是( )。
A.粽子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增大内能;
B.锅边沿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C.“粽子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水温升高,水的比热容变大
【答案】C。
【解析】A.粽子温度升高,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来增大内能 ,错误,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内能的。
B.锅边沿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错误,水蒸气看不见,看见的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C.“粽子飘香”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正确。
D.水温升高,水的比热容变大,错误,物质的比热容在状态没有改变时,比热容不改变。故选C。
9.(2018?南京)汽车紧急刹车时,轮胎温度急剧升高,内能增大,图中四个事例中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与之相同的是( )。
【答案】A。
【解析】汽车紧急刹车时,轮胎与地面摩擦,克服摩擦做功,轮胎温度急剧升高,内能增大,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A、钻木取火是克服摩擦做功,属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正确;
B、金属勺放在热汤中,金属勺吸收热量,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故B错误;
C、食品放入冰箱内,食品放出热量,属于热传递改变内能,故C错误;
D、物体放在取暖器旁边,会吸收热量,属于热传递改变内能,故D错误;故选A。
10.(2018?广安)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B.0℃的冰熔化成0℃的水内能不变;
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转移
【答案】A。
【解析】A、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物体对它做了功,故A正确;
B、0℃的冰变成0℃的水,需要吸收热量,尽管质量和温度不变,但内能增加,故B错误;
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C错误;
D、热量是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不一定高,故D错误。故选A。
二、填空题
11.(2018?达州)如图所示是小李同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第6min时的内能 第8min时的内能(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物质在CD段的比热容是AB段比热容的 倍(被加热物质的质量和吸、放热功率不变)。
【答案】小于;2。
【解析】(1)晶体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所以第6min时的内能小于第8min时的内能;
(2)根据图中坐标信息可知,该物质在AB段温度升高10℃,被加热4min;在CD段温度升高5℃,被加热4min;
则该物质在AB段吸热与CD段吸热之比为1:1,根据Q=cm△t可得,
,所以该物质在CD段的比热容是AB段比热容的2倍。
故答案为:小于;2。
12.(2018?淄博)“烧烤”是年轻人喜欢的一种美食。空气中弥漫着“肉香”味,这是分子 的结果;食物烤熟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其内能的。
【答案】扩散;热传递。
【解析】空气中弥漫着“肉香”味,这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
食物烤熟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其内能的。
故答案为:扩散;热传递。
13.(2018?呼和浩特)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某同学选取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各200g,用如图甲所示两组相同的器材进行了实验,水和食用油相同时间吸热相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物质
初始温度/℃
加热时间/min
最后温度/℃
水
20
6
45
食用油
20
6
70
(1)请在图乙所示的坐标图上,作出两组实验数据的“温度一时间”图象:
(2)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 的吸热能力强(选填“水”或“食用油”);
(3)若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停止加热,冷却相同时间后 的末温高(填“水”或“食用油”)。
【答案】(1)如上;(2)水;(3)水。
【解析】(1)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体系中找出对应的点,然后连接起来,如下所示(水的温度一时间”图象为黑色,食用油的为红色):
(2)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加热相同时间,水升温慢,根据比较吸热能力的第2种方法,水的吸热能力强;(3)因水的吸热能力强,即水的比热容大,根据△t=,若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停止加热,冷却相同时间,放出的热量相同,根据△t=,水的温度降低的小,故水的末温高。
故答案为:(1)如上;(2)水;(3)水。
(2018?泸州)进入泸州市古蔺黄荆老林风景区时,我们闻到了花香,这是花香分子的 现象;
【答案】扩散。
【解析】(1)我们闻到了花香,这是一种扩散现象,是由于花香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形成的;
故答案为:扩散;
★分子热运动:考点主要集中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两个方面;考查思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2)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现象;(3)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现象等。主要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并以选择题居多。本考点在2020年中考物理试卷中出现概率还会很高,也会延续以前的考查方式和规律,不会有很大变化。
【例1】(2018·绵阳)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紧紧压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事实说明(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B.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答案】C。
【解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故C正确。
【例2】(2019·达州)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B.内燃机的做功冲程将机械能转化成内能;
C.打扫卫生时灰尘飞扬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物质的比热容越大反映了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越强
【答案】D。
【解析】A、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故A错误;
B、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有四个冲程,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故B错误;
C、灰尘是可以看得见的物体,因此灰尘的飞扬不是分子的运动,而是物体的机械运动,故C错误;
D、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反映了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比热容越大反映了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越强,故D正确。故选D。
【例3】(2019·广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物体温度相同,内能一定相同;
B. 两物体相比,分子动能越大的物体,其内能越大;
C. 甲物体传递了热量给乙物体,说明甲物体内能大;
D. 扩散现象中,分子可以从低温物体运动到高温物体
【答案】D。
【解析】A.内能是指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分子动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分子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可见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都有关,所以两物体温度相同,其内能不一定相同,故A错误;
B.因为内能是指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所以分子动能大的物体,其内能不一定就大,故B错误;
C.热量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甲物体传递了热量给乙物体,只能说明甲的温度高于乙的温度,而温度并非决定内能大小的唯一因素,故C错误;
D.扩散现象是指相互接触的物体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所以在扩散现象中,分子一定可以从低温物体运动到高温物体,故D正确。故应选D。
★内能:纵观各地中考考纲和近三年考卷来看,对本节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内能的内能的改变和对内能概念的理解上;常见考查方式是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判断物体内能是如何改变的,改变的类型。本考点在2020年中考物理试卷中出现还会出现,也会延续以前的考查方式和规律,不会有很大变化。考查思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2)物体内能的增减的判断;(3)对内能概念的理解。考试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填空题为辅。
【例4】(2018?达州)对于图中所示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软木塞飞出时,管内水蒸气的内能增加;
B.乙图中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主要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C.丙图中活塞向上运动是内燃机的做功冲程;
D.丁图中小朋友下滑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答案】B。
【解析】A、甲图中软木塞飞出时,管内水蒸气的内能减少,故A错误。
B、丙图中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主要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故B正确。
C、乙图中活塞向上运动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是内燃机的压缩冲程,故C错误;
D、丁图中小朋友下滑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D错误。故选B。
【例5】(2019·烟台)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C.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D.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答案】C。
【解析】A、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比如:晶体在熔化过程,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不符合题意;
B、使物体温度升高,可以是外界做功也可以是吸收了热量,故说法错误;
C、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正确;
D、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过程就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的例子。故选C.。
【例6】(2018?广安)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B.0℃的冰熔化成0℃的水内能不变;
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转移
【答案】B。
【解析】A、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干冰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干冰升华吸热,故A正确。
B、当水烧开时,从壶嘴冒出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珠,故B错误。
C、打开酒精瓶的瓶塞后,教室里弥漫着酒精味,是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C正确。
D、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暖气装置中用水来供热;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所以汽车发动机中用水来冷却,故D正确。故选B。
★比热容:纵观各地中考考纲和近三年考卷来看,对本节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方面。此问题一般与热现象的其他知识点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考题,单独作为一个考题的情况不多。本节考点在2020年中考物理试卷中出现概率很大,也会延续以前的考查方式和规律,不会有很大变化。考查思路主要分为:考查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利用比热容进行简单计算。考试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考查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填空题为辅(利用比热容进行简单计算)。
【例7】(2019·潍坊)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内能和温度有关,0℃的冰块没有内能;
C.常用水作冷却剂,是利用了水比热容大这一性质;
D.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答案】CD。
【解析】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A错误;
B、任何温度的物体都具有内能,故B错误;
C、常用水作冷却剂,利用了水比热容较大的性质,这样在同等情况下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故C正确;
D、压缩冲程活塞压缩燃料混合物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D正确。故选CD。
【例8】(2018·临沂)大多数汽车防冻冷却液是以水和乙二醇为原料混合而成的,其中主要成份是水,这是利用了水的 的特点。配制防冻冷却液时将乙二醇加入水中,二者混合后实际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乙二醇的总体积,这说明分子是运动的,同时也说明 。
【答案】比热容大;分子之间有间隙。
【解析】(1)因为水的比热容大,质量相同时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多,故大多数汽车防冻冷却液是以水和乙二醇为原料混合而成的,其中主要成份是水,就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
(2)水和乙二醇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乙二醇的总体积,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故答案为:比热容大;分子之间有间隙。
【例9】(2018?青岛)质量之比为2:3的甲、乙两种液体,当它们吸收的热量之比为7:5时,升高的温度之比为6:5,则甲、乙的比热容之比为 。
【答案】7:4。
【解析】由题知,m甲:m乙=2:3,△t甲:△t乙=6:5,Q甲:Q乙=7:5,
因为Q吸=cm△t,
所以===,
解得:==7:4。
故答案为:7:4。
选择题
1.(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一)在下列叙述的内容中:
①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②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④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以上属于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的是( )。
A.①②③④都是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② D.只有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属于分子动理论的内容;②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分子动理论的内容;③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属于分子动理论的内容;④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不属于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因此属于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的是①②③。故选B。
2.(2019·深圳市龙岗区中考一模)宏观的热现象用微观的分子运动理论分析,常常会得到全新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物体的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其温度越高;
B.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液体的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C.固体物质不易拉伸,说明固体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
D.当温度下降为0℃时,分子热运动停止
【答案】A。
【解析 】AD、一切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A正确、D错误;
B、液体物质不会自动缩小体积说明组成它们的分子间存在斥力,故B错误;
C、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固体不易拉伸,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C错误。故选A。
3.(2019·保定市定兴县中考一模)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雪花纷扬 B.柳枝摇曳 C.丹桂飘香 D.尘土飞扬
【答案】C。
【解析】用肉眼能直接看到的物体都不属于分子,例如雪花纷扬、柳枝摇曳、尘土飞扬等。丹桂飘香是桂花香味分子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这是分子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故选C。
4.(2019·濮阳市中考物理二模)以下几条摘录是出自某同学在学习“内能”一章时的课堂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扩散现象不能在固体之间发生;
B.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C.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D. 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A。
【解析】A、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因此,扩散现象能在固体之间发生,故A错误;
B、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故B正确;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C正确;
D、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D正确。故选A。
5.(2019·深圳市龙岗区中考一模)我们常常受到“二手烟”的危害,我们之所以闻到“二手烟”是因为( )。
A.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B.分子间存在间隙;
C.分子间存在斥力和引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解析】由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公共场合吸烟的时候,尼古丁能被在场的其它人吸收。故“二手烟”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选D。
6.(2019·随州市中考物理模拟)目前,各地十分关注空气质量,主要是PM2.5值走高,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其浮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会进入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温度低于0°C,PM2.5不具有内能;
B. 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
C. 颗粒之间存在分子的相互作用力;
D. PM2.5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答案】D。
【解析】A、环境温度低于0℃时,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PM2.5内能不为零,故A说法错误;
B、PM2.5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分子,PM2.5在空气的运动不属于分子热运动。故B说法错误;
C、PM2.5是指直径等于或者小于2.5微米的固态颗粒物,不是分子,PM2.5在空气中运动,不属于分子无规则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C说法错误;
D、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PM2.5是指直径等于或者小于2.5微米的固态颗粒物,所以PM2.5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故D说法正确。故选D。
7.(2018·增城区初中毕业生综合测试)如图所示,关于热现象的四幅图,下列选项解释正确的是( )。
A.甲图塞子被弹出是因为白雾给它传递了热量;
B.乙图活塞下压,通过做功改变管内空气的内能,使其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烧点;
C.丙图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一个重物,两铅块未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D.丁图的内燃机的压缩冲程,该冲程将燃料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
【答案】B。
【解析】A.甲图,水蒸气推动橡皮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橡皮塞的机械能;
B.乙图中向下压活塞,棉团燃烧,说明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C.丙图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D.丁图是内燃机的压缩冲程,该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所以B的解释正确。故选B。
8.(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二)对于图中所示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软木塞飞出时,管内水蒸气的内能增加;
B. 乙图中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主要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C. 丙图中活塞向上运动是内燃机的做功冲程;
D. 丁图中小朋友下滑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答案】B。
【解析】A、甲图中软木塞飞出时,管内水蒸气的内能减少,故A错误;
B、乙图中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主要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故B正确;
C、丙图中活塞向上运动时,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是内燃机的排气冲程,故C错误;
D、丁图中小朋友下滑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D错误。故选B。
9.(2019·连云港市赣榆区中考一模)浓情五月,粽香四溢。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来临了,我们隔着很远就能闻到粽子的香味,下列选项中与该现象形成的原因相同的是( )。
A.秋风拂过,树叶纷纷下落;B.打扫卫生,教室里尘土飞扬;
C.傍晚时分,村里袅袅炊烟;D.糖放水里,一会儿整杯水变甜
【答案】D。
【解析】A、树叶的运动,是物体的运动,不是组成树叶的分子的运动,故A错误。
B、打扫卫生,教室里尘土飞扬,是物体的运动,故B错误。
C、烟囱里冒出的黑烟在空中飘荡,其中的黑烟是烟尘颗粒,而不是分子,故C错误。
D、糖放水里,一会儿整杯水变甜,是分子不停运动的结果,故D正确。故选D。
10.(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四)水煎包是河北特色名吃,其特色在于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泽金黄,一面焦脆,三面嫩软,皮薄馅大,香而不腻。在水煎包的制作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水煎包“香气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②水煎包能被煎成金黄色,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③木柴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④往热锅内倒入水会产生大量的“白气”,“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
⑤锅盖不断被水蒸气顶起而发生“跳动”,此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锅盖的机械能
A.①②③⑤ B.①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①水煎包“香气四溢”,香气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①正确;
②水煎包能被煎成金黄色,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而不是低,故②错误;
③木柴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③正确;
④往热锅内倒入水会产生大量的“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④错误;
⑤锅盖不断被水蒸气顶起而发生“跳动”,此时水蒸气对外做功,将自身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⑤正确;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①③⑤,故B符合题意。
11.(2019·辽阳市中考考前最后一卷)下列有关热量、内能、比热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B.物体吸热,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
C.一杯水结冰,比热容不变;
D.炎热的夏天在室内地上洒水感到凉爽,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
【答案】B。
【解析】A、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不一定高;故A错误;
B、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但温度可能不变,比如晶体在熔化过程,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故B正确;
C、水化成冰,状态发生变化,比热容也会改变,故C错误;
D、炎热的夏天,在室内地面上洒水,水蒸发会从周围吸热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使人感到凉爽,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故D错误。故选B。
12.(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五)关于分子热运动及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气体与液体中;
B. 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 0℃的冰块内没有内能
【答案】B。
【解析】A、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故A错误;
B、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B正确;
C、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C错误;
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所以0℃的冰块也有内能,故D错误。故选B。
13.(2019·菏泽市中考物理模拟)利用吸盘式挂衣钩把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使玻璃板下表面接触水面,然后稍微向上拉玻璃板,玻璃板未离开水面,如图所示。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F,其原因是( )。
A.玻璃板沾水变重了; B.玻璃板受到浮力的作用;
C.玻璃板上表面受到大气原压力;D.玻璃板下表面与水之间存在分子引力
【答案】D。
【解析】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时,由于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大一些。故选D。
14.(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五)炎炎夏日,烈日下海滩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水很清凉,榜晚落日后,沙子凉了,海水却依然暖暖的,这主要是因为海水和沙子具有不同的( )。
A.密度 B.内能 C.热量 D.比热容
【答案】D。
【解答】水的比热容比沙子的比热容大,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小,因此,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海水比沙滩的温度低,放出相同热量时,海水比沙滩的温度高,故D正确。故选D。
15.(2019·济宁市中考物理三模)如图所示的现象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抽去玻璃隔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这是气体的扩散现象;
B. 乙图:试管内的水沸腾后,软木塞从试管口飞出时,软木塞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 丙图:缓慢向上提拉与水面接触的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D. 丁图:橡胶寒被推出时,瓶内有白雾产生,这是因为瓶内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答案】B。
【解析】A、甲图:抽去玻璃隔板后,两瓶中的气体逐渐混合,这是气体的扩散现象,说明了气体分子的运动,故A正确;
B、乙图:试管内的水沸腾后,软木塞从试管口飞出时,是因为试管内的水蒸气膨胀做功,内能转化成软木塞的机械能,故B错误;
C、丙图:缓慢向上提拉与水面接触的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分子水分子和玻璃分子间存在引力,故C正确;
D、丁图:瓶内气体膨胀对活塞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瓶口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了白雾,故D正确。故选B。
16.(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四)如图甲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装置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a、b两种液体,用相同的装置加热,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组装器材时,先固定上面铁圈的高度;
B. 升高相同温度,a液体吸收的热量更多;
C. a液体的比热容小于b液体的比热容;
D. 不添加器材,利用本实验装置还可以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答案】C。
【解析】A、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为确保组装器材一次到位,应按从下往上的顺序调节,故A错误;
B、由乙图知,升高相同温度,b加热时间长, 说明b液体吸收的热量更多,故B错误;
C、由乙图知,加热相同时间时,b液体升高的温度少,说明b液体的吸热能力强,即比热容大,故C正确;
D、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吸热液体应为同一种类且质量相同,根据△t=,通过温度的变化反应吸热多少,故D错误。故选C。
17.(2019·临沂市平邑县中考二模)《舌尖上的中国2》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所示,通过煎、炒、蒸、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 )。
A.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
B.炒: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
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蒸熟;
D.拌:香葱和豆腐要拌着才能入味,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C。
【解析】A、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炒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该选项说不正确;
C、蒸是通过热传递(水蒸气的热传给榆钱饭)和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蒸熟,该选项说法正确;
D、香葱和豆腐要拌着才能入味,说明了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
18.(2019·泰安市中考最后一模)关于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
B. 任何两个物体间,都会发生热传递;
C. 温度为的物体没有内能;
D. 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物体,它们的内能一定相同
【答案】A。
【解析】A、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该选项说法正确;
B、只有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才会发生热传递,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任何温度的物体都具有内能,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相同质量温度相同的物体,处于不同的状态时,其内能可能不同,例如一定质量的冰熔化成水的过程,尽管温度不变,但是这个过程需要吸热,因此水的内能比冰的内能大,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A。
19.(2019·山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卷)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用酒精灯同时开始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沙子和水,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沙子吸热升温较快,说明沙子吸热能力较强;
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
C.实验中,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D.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末温低的物质吸热能力强
【答案】D。
【解析】A、实验中,沙子吸热升温较快,说明沙子的比热容小,吸热能力弱,故A错误。
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加热时间决定的。故B错误。
C、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据Q=cm△t,水吸收的热量多。故C错误。
D、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的热量相等,据Q=cm△t,末温低的物质比热容大,吸热能力强。故D正确。故选D。
20.(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三)小明用煤气灶烧水时,进行了如下思考,正确的是( )。
A.煤气燃烧越充分,其热值越大;
B.加热过程中水的比热容变大;
C.壶内水温度升高的过程中内能增大;
D.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答案】C。
【解析】A、热值是燃料的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故A错误;
B、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与温度无关,故B错误;
C、物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内能增大,故C正确;
D、水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故选C。
21.(2019·泰安市新泰市中考一模分)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减少,它的温度一定降低;
B.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C.内能小的物体不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
D.热机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答案】D。
【解析】A、晶体凝固过程,放热内能减小,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通过外界对物体做功,也可能是从外界吸收热量导致的,故B错误;
C、内能小的物体,可能温度高,所以它可能将热量传递给内能大的物体,故C错误;
D、热机做功冲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D正确。故选D。
22.(2019·潍坊市青州市中考一模)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温度为0℃时,其内能一定不为零;
C.物体温度越高,具有热量越多;
D.物体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答案】B。
【解答】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可能升高,可能不变,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所以物体温度为0℃时,其内能一定不为零,故B正确;
C、热量是一个过程量,描述它的术语是“吸收”或“放出”,不能说具有热量,故C错误;
D、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故D错误。故选B。
二、填空题
23.(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一)寒冷的冬天,小明搓手取暖是通过 方式改变内能的;回到家中闻到厨房炒菜的香味,这是分子 的结果;小明隔着家里的真空玻璃窗依然能接打手机,说明 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做功;无规则运动;电磁波
【解析】搓手是通过摩擦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回到家中,闻到菜香是由于香味无规则分子热运动的结果;
手机信号是电磁波信号,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是:做功;无规则热运动;电磁波。
24.(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二)常见的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_____组成;夏日荷花盛开飘来阵阵花香,这是_________________现象;清晨荷叶上的两颗露珠接触后成为了更大的一颗水珠,表明分子之间存在______力。
【答案】原子;扩散;引力。
【解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分子每时每刻都在做无规则热运动,闻得到花香是一种扩散现象;分子间有引力,同时也存在斥力,当分子间距较大时,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水珠就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
故答案是:原子;扩散;引力。
25.(2019·河北中考物理冲刺模拟三)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软木塞冲出试管口。
(1)软木塞冲出试管口,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
(2)此过程中,水蒸气减少的内能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软木塞增加的机械能,这与热机的 冲程相似。
【答案】(1)运动状态;(2)大于;做功。
【解析】(1)软木塞冲出试管口,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水蒸气对软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小,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由于存在热量的散失,故水蒸气减少的内能大于软木塞增加的机械能;该过程与热机的做功冲程能量转化相同。
故答案为:(1)运动状态;(2)大于;做功。
26.(2019·凉山州中考一模)质量和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经同一加热器加热相同的时间后甲的温度大于乙的温度,则甲液体的比热容 乙液体的比热容(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如果乙液体的质量为1kg,初温为20℃,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升高到50℃,吸收的热量为1.26×105J,则乙液体的比热容为 J/(kg?℃)。
【答案】小于;4.2×103。
【解析】(1)由题可知,同一加热器加热时间相同时,即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甲的温度升高的快;根据Q吸=cm△t可知,在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热也相同的情况下,比热容小的物质升温快;所以,甲的比热容小,乙的比热容大;
(2)由Q吸=cm(t﹣t0)得,乙液体的比热容:
c===4.2×103J/(kg?℃)。
故答案为:小于;4.2×103。
27.(2019·保定市初三模拟冲刺)墨水滴人清水中,很快整杯水变红了,这说明了组成物质的分子在________,进一步分析此现象,还能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________。在烧杯中装入300g初温为20℃水,测得水的温度,然后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直至水沸腾(标准大气压下),则水的内能增加了________J。设酒精灯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则需要燃烧________g的酒精。(q酒=3.0X 107J/kg,c水=4.2×103J/(kg·℃)
【答案】 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空隙;1.008×105;3.36。
【解析】墨水滴入清水中,很快整杯水变红了,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同时墨水的分子分布到水分子的间隙中,还能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水的内能增加值等于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t=4.2×103J/(kg?℃)×0.3kg×(100-20)℃=1.008×105J;
由题知,酒精灯发出的热量全被水吸收,即Q放=Q吸 ,根据Q放=m酒精q可知需要酒精的质量:m酒精===3.36×10-3kg=3.3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