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20课 创造宣言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泰戈尔曾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说说你有哪些具有“创造性”的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县人,教育家。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他在实践中创立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被誉为“人民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创造宣言》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著。在这篇课文中,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文章虽然写于1943年,但在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伤 遁词 鲁钝 懦夫 豢养 灌溉
画龙点睛 自暴自弃 山穷水尽
走投无路 懒惰 繁殖
zhònɡ
duò
dùn
dùn
nuò
huàn
ɡuàn ɡài
zhí
bào
tóu
【中伤】诬陷别人使受损害。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
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理清文本的议论思路。
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理清文本的议论思路。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以宗教家、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论证思路(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
教育家:“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宗教家造神
艺术家造石像
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
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正反论证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八大山人
飞帝亚斯
米开朗基
《易经》
《正气歌》
《国际歌》
雷塞布
莫扎特
爱迪生
帕斯加尔
曾参
惠能
玄奘
哥伦布
莫扎特
歌德
古语
借 口
反驳论据
外部
环境
主
观
因
素
举例论证
本部分采用的论证方法:例证法
第二部分(第4~10段)
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
宣 言
第三部分(第11段)
引用罗丹的话,生发开来,进一步正
面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提出创造
宣言:“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
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
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结合课前搜集的相关人物资料,领会作者所举例子本身的意义,体会例证法在论证过程中的作用。
作用
用人物创造成功的经历来证明观点,最具有说服力,最能打动人,极具教育性。
耶稣
罗丹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思想者
朱 耷
(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曦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菲狄亚斯 (飞帝亚斯)
(Phidias,主要活动时期公元前448—432)古希腊雕塑家。雅典人。擅长神像雕塑。作品有建立在雅典卫城上的巨大的《雅典娜》铜像、有用象牙嵌金的奥林匹亚的《宙斯》像和《巴台农的雅典娜》,这些作品已不存在。据说巴台农神殿的装饰雕塑,也是在他领导设计和监督下完成的。这些装饰雕塑的主要部分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全盛时期的代表作。
(雅典娜头像)
米开朗基(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作品有雕像《大卫》、巨型天顶画《创世纪》、雕像《晨》、《暮》、《昼》、《夜》和壁画《最后的审判》等。以现实主义方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
论点二
有人说:
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
思考:你赞成这个论点吗?
① 《易经》
② 《正气歌》
③ 《国际歌》
单调无过于坐监牢
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
《国际歌》
国际歌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这首歌也曾经是世界上最被广泛传唱的歌曲之一。原文(法语)的歌词由欧仁·鲍狄埃(1816年-1887年)在1871年所作(当时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彼尔·狄盖特(1848年-1932年)于1888年为其谱曲。这首歌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传统上,唱国际歌时常举右手握拳致意。
(欧仁·鲍狄埃)
《国际歌》词、曲作者
苏彝士运河(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位于埃及境内,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沟通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水道。
苏伊士运河全长175公里,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苏伊士运河从1859年开凿到1869年峻工。
莫扎特(莫差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从父学钢琴、小提琴,并开始作曲。1761年起随父、姊往德、法、英、荷等国旅行演出。1769年三度游历意大利各地,演出其所作歌剧。1773年返故乡萨尔斯堡,任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因不满大主教阻挠其社交活动,愤而辞职。此后在贫困处境中,继续写出大量作品,其中包括:具有鲜明反贵族倾向的意大利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反映贵族荒淫生活的意大利式歌剧《唐璜》等。其作品以清丽流畅、结构工致为特点。
曾参
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舆,祖籍曾(今苍山县向城)人. 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曾参
惠能
惠能大师(公元六三八至七一三年),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惠能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惠能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惠能赴新州入灭,时年七十有六。??
玄奘
玄奘是唐代的高僧,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二十六岁时,决心去佛教圣地天竺(古印度)寻求真正的佛教经典。至摩揭陀国,入那烂陀寺,从戒贤为师,学《瑜伽论》等。
贞观十八年(公元645年)正月归国,受到长安“空城出观”的盛大欢迎,唐太宗又在东京洛阳亲自接见了他 。他将所获梵本经书657部献于朝廷,太宗命他在弘福寺翻译群经。经过十九年的刻苦努力,共译出佛经75部,1,338卷,1,300多万字。佛教由是渐盛,玄奘法师为中、印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沟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哥伦布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园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作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安魂曲》
安魂曲 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
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在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片段1 )。
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富裕市民家庭,学过法律。深受卢梭、菜辛和斯宾诺莎著作影响;和席勒交谊深厚,青年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代表作诗剧《浮士德》。
作者观点
人人是创造之人!
宣言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罗丹(Augusta Rodin,1840-1917)
法国雕塑家,深受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罗 丹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山穷水尽,陷入绝境
客观
主观
缺 乏 自 信
感悟自信
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张海迪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
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
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
“当代保尔”。
张海迪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创造宣言
什么是创造
美术家—造石像
教育者—创造真善美的人、理论、技术
对创造的看法
不能创造(错误)
环境平凡、生活单调
年纪太小、能力不足
陷入绝境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正确)
如何创造:拥有创造意识,从点滴做起
发出呼吁——勇于创造
鼓励教育者学会创造
怀
疑
与
学
问
中心论点
分论点
做学问“会疑”
做学问“须疑”
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常怀疑 常发问 常辩论 常评判 常修正
对于传说
对于书本
学者先
要会疑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板书设计
求学犹植树,春天开花朵,秋天结果实。
——爱因斯坦
教师寄语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学校、家庭中的生活,谈谈怎样才能发挥创造力,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