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2.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过程。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 。
导入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2、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
3、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次数、 规模、到达范围)如何?
4、郑和航海会面对哪些困难?
5、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是什么?
6、郑和远航有哪些意义?
自主解决问题(郑和下西洋)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文莱
1、“西洋”概念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1)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1405~1433年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
每次出海2万多人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刘家港
先后7次
时 间
出发地点
次 数
规 模
人 数
到达范围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刘家港
(1405-1433)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航海之比较表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共200余艘
27800 人
时间最早
次数最多
人数最多
船数最多
船只最大
设备最先进
范围最大
比较结果
从比较结果看,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郑和下西洋时间早、次数多、
规模大、范围广,是世界航海史
上的壮举,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次数 7 4 1
人数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17艘 4艘
船只大小 旗舰长24.5米,宽6米 长34米,宽8米
拥有设备 航海图
罗盘针 罗盘针 罗盘针
到达范围 美洲 印度
4、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每次少则百只,多则二百多只,这么大的船队出航,要想保证船队的组织联系和队形,并非易事。
郑和船队的人员,每次都超过万人,一天的消耗量都非常惊人。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沿途各国的语言、风俗习惯各不相同。
大海无风三尺浪,可能遇到恶劣天气 ,偏离航向、触礁、搁浅的危险。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极盛。
材料二: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材料三:郑和本姓马,回族,家庭的薰陶,使他从小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物质前提:
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技术条件:
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
个人因素:
郑和具备相当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组织能力。
5、郑和成功实现大规模远航,他当时应具备哪些条件?
请观察上面的邮票,结合教材内容,思考: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
6、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初期的开放式的对外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敢。但是,郑和下西洋不计经济效益;用来输出的物品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随着明朝国力衰退,远洋航海的壮举也最终被当成“弊政”而遭废止。到明中后期,中国对外交往变为主要以冲突为主。
———————
二、戚继光抗倭
自主解决问题:戚继光抗倭
1、“倭寇”是指什么?沿海人民为什么要抗倭?
2、戚继光主抗倭概况? 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3、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戚继光抗倭
抗倭形势图
台州九捷
福建、广东
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
戚继光抗倭的意义
(1)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捍卫了我国的主权,保障了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2)戚继光是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
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结合诗句,你认为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史海拾贝
戚继光斩子
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一次,约3 000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戚继光命令其子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
史海拾贝
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
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犹存。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该故事被广为流传,民间艺术家们还将此事改编成闽剧、秦腔等戏曲广为传唱。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 的居住权。?
广东澳门
知识梳理
示中国富强
1405
亚非
红海
航海史
亚非
中期
台州
反侵略
民族英雄
同步训练
夯实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他的足迹,“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他是( )
A.张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2.根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在占城时,“其买卖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银。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发展了航海技术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促进了政治交往
B
A
同步训练
3.“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62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
A.技术先进 B.规模较大
C.利润丰厚 D.和平交往
4.央视播放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B.获取经济效益
C.海外移民 D.殖民扩张
C
A
同步训练
5.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勇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一组图片(如右图所示),他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应是( )
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中外交往
D
同步训练
6.在学习“郑和下西洋”这一知识点后,老师要求学生用两句话评论郑和及其远洋活动的影响,同学们积极发言。下面是当时的发言记录,其中正确的有
( )
①和平使者,扬威异域 ②探寻新路,寻找黄金 ③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④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 “保南疆……山鏖水战,凯歌频奏。战事蹴英才,著兵书,攻略机谋弥就。俟荡平倭寇。”该则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
A. 岳飞 B. 俞大猷 C. 戚继光 D. 郑和
C
C
同步训练
8. 动画片《戚继光》在北京举行研讨会。在现场,多位业界专家均表示,26集的《戚继光》是少有的尊重历史的动画片,值得推广。回顾历史,下列与戚继光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抗击对象——荷兰殖民者
B. 作战军队——戚家军
C. 重大战役——台州九战九捷
D. 作战结果——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A
同步训练
9. 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现实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下图是绘画《倭寇图卷》(局部),图中描绘的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所处的朝代是( )
A. 秦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D
同步训练
10.右图所示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左宗棠收复新疆
B
同步训练
11.澳门原属广东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历史上,曾占据澳门400多年之久的国家是( )
A.葡萄牙 B.英国 C.荷兰 D.日本
A
同步训练
12.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②①③④⑥⑤B.②③①④⑥⑤
C.②③④①⑥⑤D.②①③⑥④⑤
B
同步训练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清]张廷玉《明史》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吴晗
材料三 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
——[英]李约瑟
能力提升
同步训练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宣扬国威,显示中国富强。
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时间早、和平交往。
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同步训练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倭斗争中涌现出了以戚继光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他们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抗倭战争中屡建奇功,终于取得了抗倭战争的胜利。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旺盛。戚继光创造了新的阵法鸳鸯阵,使长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在抗倭斗争中,屡建奇功,由此戚家军名闻天下。
材料二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担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明]戚继光
同步训练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戚继光为什么能在抗倭战争中屡建奇功,并取得抗倭战争的胜利?
(2)材料二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为什么说他领导的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人民支持、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他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戚继光抗击的倭寇是来自日本的侵略者,所以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强化训练
1.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葡人麦哲伦横渡太平洋,启菲律宾群岛,绕世界一周。……有史以来,最光焰之时代也。而我泰东大帝国,与彼并时而兴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郑和在。”以下关于郑和远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郑和远航的目的和麦哲伦一样,都是为了殖民扩张
B.郑和远航后,我国下南洋(东南亚地区)的人增多,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C.此次远航加强了与亚欧各国的联系
D.郑和共六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
强化训练
2.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年多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B.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C
强化训练
3.张平同学正在网上下载张骞、玄奘、郑和三人的相关资料进行专题学习。下列符合该专题题目的是( )
A.顽强抗战的民族英雄
B.开拓新王朝的封建帝王
C.突出贡献的交流使者
D.辅佐帝王的有功之臣
4.某历史人物的祠堂有“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的对联。该对联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A.郑成功 B.林则徐 C.岳飞 D.戚继光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