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密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2密度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2-25 22:3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物质的密度
一 教学目的: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与密度的测定方法;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三 教学器材
1.演示实验: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天平,刻度尺,演示量筒,烧杯,水,细线.
2.学生实验:每组学生都有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天平,刻度尺,量筒,烧杯,水,细线,小石块。
四 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两块表面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并提问:如何区分它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通过比较质量来区别它们?
二、情境分析,提出猜想
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塑料重呢?
(学生讨论得出猜想之一: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进一步猜想,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猜想之二: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猜想之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并找出每个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注意:教学时应先组织学生对小明和小华的说法进行评价和质疑,为下一步的猜测打好基础,猜想的情况可以用媒体投影到屏幕上。)
三、 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教师组织进行方案评估,然后由学生采用最合理的方案
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得出结论,引入密度
教师了解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1.同种物体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比值相同。
2.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的大小不同。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质量反映了物体的一种特性,在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密度是反映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它不随着物质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例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吗?
五、类比分析,学习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习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3=10-3g/cm3)
阅读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讲出起物理意义.
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
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铁块的密度是多大?(学生讨论并解答)
七、小结
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八、练习
1.一块木块分成三等分后,每一小块的密度是原木块密度的 [ ]
   A 3倍  B 1倍  C 1/3倍  D 不好判断
2.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一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B.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密度大的质量也大    C.不同物体质量大的,密度也大    D.一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不等但密度相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滴水密度比一桶水密度要大    B.一滴水密度比一桶水密度要小    C.一滴水密度比一桶汽油密度要大    D.一滴水密度比一桶汽油密度要小
4.一段粗铜线拉断成两段铜丝后,每一段铜丝的质量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下同),铜丝的密度_______.
5.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_______kg/m3,其意义是_______.
6.质量相等的实心木球和铁球,体积较大的是______球;体积相等的实心木球和铁球,质量较小的是是______球.
五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单位:㎏/m3       (1g/m3 =1000kg/m3)
水的密度:1.0×103 ㎏/m3 
物理意义:每立方米的纯水的质量是1.0×103 千克.
4.公式:ρ=m/v

教学自评
本节设计的主导思想:重视实验探索,发挥“主本教学”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实验探索,从参与中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主动优化、和学生的探索性实验,学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真正认清事物的体质,留下深刻的印象,变“学会”为“会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真知的兴趣和互助合作的精神。
采用“边探索、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施教,是为了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采用多媒体组合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营造了直观、形象、亲切的情景,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对科技的促进和科技进步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⑵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源发生的物理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⑵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二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三 教学器材
音叉、烧杯、水、纸屑、录音机及周围可以用来发声的物体, 学生自制自带的发声器具,演示用的扬声器、土电话。
四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人从呱呱落地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打交道,声音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熟悉而又陌生。激起学生探索声音的奥妙的兴趣。不由就想问一问:这么多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2.学习新课
⑴探究声音的产生
学生分组实验。用自备的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铅笔盒、书、纸、笔、桌子、音叉、杯子等,甚至自己的身体来做实验,想办法让它们发声,注意观察发声与不发声时物体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A把橡皮筋拉长,用手指拨动,使其发声,看到橡皮筋在振动。
B把直尺一端压在桌边,另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直尺发声时在振动。
C吹哨子时感觉哨子在振动。
D摇铃铛时感觉铃铛在振动。
E用手刮梳子齿时,梳子齿振动发声。
F用小锤敲击音叉发声时,用手去接触音叉,感到音叉在振动。
G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能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H用手敲击水杯发声时水在振动。
I把纸条放在嘴唇之间用力吹,纸条振动发声。
J手放在喉头部分,说话时能感到喉头振动。
K上下牙敲击发声时,能感到牙在振动。
学生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例:
A小提环琴、二胡、吉他是靠振动发声的。鼓是靠鼓面振动发声的,笛子是靠里面的空气振动发声的。
B说话时声带振动发声。
C刮风时空气振动发声,风吹树叶哗哗响,是树叶在振动。
D倒水时水在振动发声。
E蟋蟀是靠翅膀摩擦振动发声的。
F雄蝉的腹部有两个发声器,是发声器振动发声。
G烈日当空的中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旅行者常常听到“砰、砰、砰”的神奇枪声是石灰岩炸裂时振动发出的声音。
H唱片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滑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唱片机利用记录振动的方法记录声音。
⑵探究声音的传播
老师可以演示课本34页的探究声音传播的实验,提出问题:
由以上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数是靠空气传播的,空气为我们人类以及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声音还能在什么物质中传播?
学生活动:探究声音能靠什么物质传播。
A鱼儿能听见说话声
B耳朵贴到桌子的一端,用手拍桌子的另一端,能听到桌子传来的声音。
图片展示后,学生动手做一做。
根据实验学生总结结论
A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各种物质做媒介的,传播声音的这些物质,叫做介质。
生活中见到的哪些现象说明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让学生举例
A我们现在听到教室外的声音,是以墙、门和空气为介质传播的。
B吃饭时能清楚地听到牙齿咀嚼的声音,是由于声音通过牙齿、骨骼传到耳朵里的。
C钓鱼时,如果岸边有人说话,会把鱼吓跑。
D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
E土电话声音能靠固体做介质传播。
⑶研究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
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前方,调大音量,观察烛焰的摇晃。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与这个现象很相似。用不槌敲击音叉时,音叉的叉股向外侧振动时,压缩周围的空气,使之变密;当叉股向内侧振动时使之变疏。随着叉股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所以声音在介质是以波的形式传递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打雷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引入声音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声音具有一定的速度。介绍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速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而且还跟介质的压强、温度有关。
在1个标准大气压、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介绍几种不同物质中的声速。对于课本中的声速表,可以结合课外资料进行扩展,以便于学生更容易发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3.小结。
⑴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发生与不发生时的区别;
⑵运用了归纳的方法,即通过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物体都在振动;
⑶运用了间接的方法,由于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探究时借助音叉激起的水花显示音叉发声时的振动。
4.反馈练习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停止声音    。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    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而    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    的。在1个标准大气压,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m/s。   4.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是靠    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    振动发出声音的。 五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三.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固>∨液>∨气(一般情况下)∨气=340m/s (在15℃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