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和小雨》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明亮,自然且富有强弱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培养他们敢于表现自我,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往、协调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声音、聆听、游戏、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等音乐活动,感受音的强弱。
教学难点:能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一、师生问好!二、游戏:“超级模仿秀”(师):同学们,我听说你们特别喜欢做游戏,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做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超级模仿秀”。 出示幻灯片(2页)
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绝对模仿”!这个环节的规则是老师怎么做你们就怎么做,准备好了吗?请听好了。??方法:先用手拍击强、弱不同的短小节奏,学生模仿。①X X ︱ XX X‖ ②XX XX︱XX X‖ (师):你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这样我们就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相对模仿”!这次的规则是当老师拍击的声音大时你们就小,反过来当老师声音小时你们就大,有信心完成吗?方法:教师分别用拍手、跺脚和拍桌子等动作打出强弱不同的节奏动机,学生用相同方式做出力度相反的模仿。(师):太棒了!现在我郑重宣布:我们的“超级模仿秀”圆满成功,我数一二三我们一齐用“year”来庆祝一下!
三、认识常用的力度记号(师):同学们,在前面的游戏中我们拍击的节奏声音有大有小,在音乐中,声音的大小要用“强”和“弱”来表示。而强和弱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程度,我们现在来听一个声音片段,听完后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方法):教师用大鼓敲出由很弱到强再到很弱的力度渐变过程,学生通过聆听说出感受。(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音乐中的强弱有着各自不同的程度,为了比较准确地记录和传达强与弱的细微变化,人们发明了“力度记号”。常用的力度记号有下面几种:?出示幻灯片(3页) ppp < pp??< p?<mp?<?mf??<f<ff <fff ? 最弱 很弱???弱????中弱???中强???强???很强 最强(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些记号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什么规律?(生):由弱到强。(师):那由强到弱怎么排列?(生):???ff???f???mf???mp???p???pp ???????很强??强???中强???中弱????弱???很弱??(师):我们来表现一下这些力度记号怎么样?老师这里做了一个打击乐的力度变化,(出示课件CW9力度变化) 请一位同学用大鼓或沙锤等打击乐器和拍手(其余同学)合作完成渐强和渐弱变化;模仿出刚才听到力度变化。四、聆听与表现(师):同学们表现真棒!在前面的环节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常用力度记号的知识,现在我们带着刚才了解的知识一起去倾听下雨的声音。出示幻灯片(4页)请你们注意强与弱的变化,并用一个象声词来模仿下雨的声音。
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唦唦唦)五、歌曲演唱《大雨和小雨》(师):下面的环节老师要给你们增加点难度,请你们用自己的演唱来表现音乐中的强与弱,有信心完成吗?1、板书出示课题《大雨和小雨》;出示幻灯片(5页)2、教师范唱歌曲《大雨和小雨》,学生边听边看教材20页谱例,感受力度的变化,说出所使用的力度记号,标注出力度对比最强烈的乐句;出示幻灯片(6页)3、视唱曲谱(一至两遍);4、试唱歌词(一至两遍);5、师生接唱歌曲(分角色:“大雨”、“小雨”)6、学生分两组按角色演唱歌曲(“大雨”、“小雨”)7、“传话筒”游戏a、教师手持话筒道具走到学生中间,话筒对准谁谁就接唱歌曲;b、请一名学生拿话筒边唱边找到另一同学接唱歌曲,前一名同学随即坐在后一同学的座位上,后一名同学离开座位边唱边把话筒传下去,以此类推。 备注:以上练习教师都应随时提示学生演唱时注意表现力度的对比与变化。六、拓展与欣赏(表演)
(师):前面我们学会了歌曲《大雨和小雨》,你们能用动作来表现“大雨”和“小雨”的形象吗?方法:师生合作为歌曲设计表演动作(师):有一种打击乐器用来表现雨声最恰当不过了。它的名字叫沙锤,你们想想怎样用沙锤来表现“大雨”和“小雨”这两种强弱不同的形象呢?方法:学生讨论探索沙锤的演奏方法以及伴奏时所采用的节奏型,教师归纳后带领部分学生用沙锤伴奏,其余同学用肢体动作进行歌表演。七、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有很多收获吧。“力度”是音乐中一个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其实“力度”在音乐以外,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朗读课文有了力度变化就更生动;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等等很多体育项目都要讲究力度的控制,还有许许多多行业都有“力度”的运用。看来“力度”和我们真是息息相关啊。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力度”这个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