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雷电的交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简谱)第五课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丰富,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创编表现。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课可以将音乐表现《风雨雷电的交响》与读谱视唱内容《大雨和小雨》结合在一起,组成一课时的教学,通过将其中的节奏、旋律和创编表现联系在一起,组成比较完整的课程教学,丰富音乐感受和表现,提高学生音乐创编表现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节奏能力较强,音准和视唱只停留在简单的识谱方面,音乐表现能力单一。对简单打击乐器的认识和演奏相对成熟。上节课程,同学们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学唱歌曲《踩雨》,对本课音乐表现有所准备。
教学目标:
1、用声势动作来表现“风雨雷电”的声音,自由表现与感受;
2、通过打击乐器附加声势动作来表现“风雨雷电”的场景,探索运用打击乐器表现音乐;
3、学唱《大雨和小雨》,熟练其中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4、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创设情景进行表演。
教学难点:
本课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率的学会歌曲,并通过打击乐器与歌唱融合在一起,把握好词曲旋律的特点,以及打击乐器演奏的方式。
教学准备:电钢琴,多媒体课件,简单的打击乐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赏引入,用声势动作表现
播放多媒体课件,截取制作的“风雨雷电”的音响声,让同学们分辨,分别是什么场景的声音。
师:同学们,我们来听赏几段声音,一会儿告诉老师,是什么场景下的声音;
(逐段播放多媒体课件中的声音资料,播放完成后出示图片)
生,听赏回答相应的问题
师:刚才我听到有同学用自己的声音在模仿“风雨雷电”的声音,我们也来模仿一下,看怎样的模仿最形象;
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模仿;
师,引导同学们用最恰当的声音来模仿,并配以声势动作。
二、打击乐器表现
1、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来模仿“风雨雷电”的声音,同时配以声势动作表现。
师:老师带来了我们常用的打击乐器,我们一起试着用打击乐器来表现“风雨雷电”的声音;
生,自由选择打击乐器,尝试各种乐器可以表现什么声音;
师,总结引导同学们的表现方式。
师:老师设计了一场风雨交加的场景,首先我们一起来根据老师的设计,表现这样的场景。
节奏设计: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练习节奏设计。
2、师生配合,在老师的朗诵引导下,同学们表演风雨雷电的场景。
师:(钢琴伴奏,朗诵)在一个晴朗的午后,太空中渐渐泛起多多白云,天空也变得阴沉起来,云层越积越后,乌云遮蔽了天空,突然间狂风呼呼地刮了起来(生表演狂风呼呼),风越刮越大,越刮越大,一阵又一阵。突然间乌云中划过一道闪电,接着响起隆隆的雷声(生表演雷声隆隆的场景),雷声过后天空中下起淅沥沥的小雨,落下一点,两点,无数点小雨从空中飘下(生表演小雨沙沙的场景),雨越下越大,越下越大,最后变成了哗啦啦的大雨,雨雾遮住了远处了山林,只见白茫茫的一片(生表演大雨哗哗的场景),足足下了好一会儿,这雨就像关闭了水龙头一样,突然就停了。
设计思路:用语言场景设计这样一种方式激发同学门的兴趣,同时像一种指挥一样的语言巧妙引导同学们的表演,将同学们的思维带到设定的场景中,更能够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体会艺术表达的魅力。
三、打击乐与歌唱,《大雨和小雨》读谱唱歌
1、打击乐器配合,引入歌曲
师:同学们做的非常棒,接下来我们尝试着为一首歌曲用打击乐器伴奏。(播放多媒体音乐)
生,尝试在合适的地方加入打击乐器。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什么地方加入最合适。(分析乐谱,引导学生完成打击乐器的配合)
师:我们再来表现一次。这一次同学们可以尝试着一边跟唱一边用打击乐器配合。
生,多练习两边,熟练打击节奏和位置。
2、分析乐谱,学唱歌曲
师:这首歌曲很好的表现的下雨的场景,充满童趣的旋律和节奏,相信同学们一定喜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唱一下这首歌曲吧!
师:首先我们来唱一条简短的视唱
谱:
师,加入歌词演唱第一句,分析后面乐句与第一句的关系。
谱:
师,逐句教唱歌曲,完成歌曲学唱。
3、同学们加入按照前面练习的节奏加入打击乐器来一边歌唱,一边表现。
叫几名同学上台为大家表演一下。
四、课堂小结
本堂课中,同学们最喜欢那种打击乐器?最喜欢那种打击乐器表现的声音?同学们的喜欢都非常丰富,当然这些打击乐器的表演方式不同,所表现的形式也不一样,就像大家各自喜欢的那样。最后,我们一起来在歌声中结束。
《风雨雷电的交响》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相对简单,同学们容易理解和接受。总体课堂情况较好,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就本课的设计思路做一个分析。总体设计思路以打击乐器为主线,在“风雨雷电”的表现和打击乐器与歌唱中,都将打击乐器的演奏贯穿始终,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课程主题明确,主线清晰。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打击乐与歌唱,目的是为了提高同学们在歌唱的同时,用打击乐器伴奏,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在细节处理中有三个地方的设计,第一点就是用打击乐器表现“风雨雷电”的场景;第二点利用教师的钢琴即兴弹奏与朗诵,引导同学们的表演;第三点认真分析乐谱中的关联,提高歌曲学习歌曲的效率,还有就是通过分析,让同学们潜移默化的对曲式分析有所了解。
其次就本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课堂内容设计虽然丰富,但两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还是有所欠缺,在过渡和相互关联中缺乏有力的引导。两部分内容在课堂比例的调配中也从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课程中注意把握好各部分的节奏,安排上需要更加合理。本次课程所面对的同学们对打击乐器的了解和演奏比较熟知,假如是对打击乐器不了解的同学来上本课,就会从在更多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课堂设计中还需要对教学对象有更多的了解,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