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接触自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自然界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欣赏,对风景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产生一定的认识。
技能目标:通过欣赏、讨论、观察、感受、叙说,借鉴大师和画家的手法和表现语言,尝试用笔墨等工具表达,让学生互相学月,互相研究,掌握一定的风景绘画技能和技巧。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盛受风景画(西方一般称为风景画,中国传统的风景画一般为山水画,与西方表现手段、意境和观察方法、构思不同)表现的艺术美,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名画家的风景画作,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意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感受,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界的美,抒发对自然界的热爱,体验美术探究活动的快乐。
教学难点: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体悟画家作品中对光、色、树木的姿态、季节的转换有何种反映,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理解的自然,用创造性的美术语言体现自己的创造天分。
三、教学准备
收集以树为主的风景画图片、课件、水粉颜料、纸张。
四、教学过程
1.伴随着一阵阵的桂花香(展示一张桂花树的图片),我们走进了美丽的校园(出示一组校园图片),从校园的各个角度观赏校园,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坐在教室里看外面的校园,各种不同的树木围绕着我们的校园。揭示课题《用心灵接触自然》
2.欣赏一段视频大自然的树木,从树木的变化中寻找季节,相互交流对自然界的景色的观察,探究季节变化的特点。
在教学中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联系,鼓励同学放眼窗外,到校园中、大自然里走一走、看一看,观察寻找季节变换的景物、色彩观察树木,发现树木的不同姿态以及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探究1:树木在风景画中的重要性
提问:这幅风景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它缺少些什么?给它加上树木 ,前后两幅对比,出现了什么变化?
探究2:(1)了解树的结构
(A 粗大坚实的主干 B逐渐变细的枝干 C 枝干上分生许多小树杈 D 最细的桠杈上树叶最密集)
详细研究一下达·芬奇画的树木,理解一下从根到主干、分枝、树叶的表现方法。一般来说,越往上的枝越细,根和主干要画得重一些,粗一些。研究一下枝干之间,树叶之间是怎么街接的。
树叶的变化能体现四季不同的景色,引导学生观察画家表现树干、枝叶的手法,认识树木与天空、地面之间的空间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下基础。
树叶( 大小 宽窄 疏密)
(2)交流对树的感受
请学生们根据课前准备的图片分小组有重点地研究树木的形状、颜色、生长规律和给人的感觉,可以从任意角度进行描述;如整体形状像什么?局部形状像什么?仰起头来向上看,一簇簇茂密的树叶铺天盖地而来,给人怎样的感受?走向前去,用手摸一摸粗粗的树干是什么样的感觉,想一想、看一看,感受一下,自己的观感和他们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3)教师列举三种树木,从叶子的形状,树干等特点进行分析,丰富学生的观察视角和表现形式。
分组活动,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观察、体验,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丰富学生的表现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色彩与季节的关系并大胆地用不同的材料表现。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根据材料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可以任意组合,相互交流自己的表现方法。
四、作业练习
在校园中仔细观察一棵树,进行写生创作。
基本要求:观察树的生长姿态并画出树的基本结构;
较高要求: 以合适的笔触详细画出树的枝叶;
个性要求:根据情感需要,表现不同树的个性。
五、评价活动
对学生的作业,评价可采用师评、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内容包括:学生活动积极性的情况、环境卫生维护情况。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语言表述、构思创意和画面表现的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互评与自评,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展示各自的创作感想,提升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信心。所有的作品全部排成一行,犹如给大自然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成为“大作”的一部分非常兴奋,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教师的点评以鼓励表扬为主,指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风景画写生创作的方法,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拓展活动
画家们笔下的风景、树木借助不同的视角、工具表现出的不同个性的树。让我们也试着将我们的感情融入画中,抒发我们的美丽情怀!
教学板书
树的结构:主干 枝干 树杈 叶
树叶( 大小 宽窄 疏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