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九上 1可触摸的历史 中国雕塑艺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少版九上 1可触摸的历史 中国雕塑艺术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9-12-23 22:1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以可塑或可雕刻的立体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出的各种表达思想、观念、情感的三维实体造型艺术。中国雕塑艺术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的雕塑艺术。中国雕塑体现了民族历史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也是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述、渗透的主要内容,要使学生准确把握古代雕塑艺术的情致和意蕴。
二、课时:本课根据内容设定为2~3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学生能掌握中国雕塑艺术的基本知识;了解秦汉时期中国雕塑的发展和审美演变;了解陶器、青铜器、石雕的发展历程、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及文化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触摸、交流,使学生了解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不同风格,了解雕塑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使学生能感受我国雕塑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中国雕塑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秦汉时期雕塑的基本特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风格特点、汉代雕塑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4个兵马俑精仿雕塑作品。
学生准备:教材,通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四、过程与方法
1、导入阶段:
师:老师最近去了一个地方,那里有很多的艺术作品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我拍了一些照片和大家分享一下。
(多媒体出事图片:本地大台山风景区中的部分雕塑作品)
生:异口同声的说出:大台山风景区
师:那刚才老师提到的艺术作品是什么呢?
生:雕塑
师:雕塑作品在大台山风景区随处可见,你能说出还在那里见过雕塑作品吗?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生:思考并回答
师:小节:雕塑是用各种可塑、可雕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雕塑的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泥土、木头等。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雕塑作品讲起,又是学生常去的风景区,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更接近生活。)
师:雕塑除了工具材料不同,表现手法也不同。
(多媒体出示两张马的雕塑作品,一个为圆雕、一个为浮雕)
师:两件作品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一件是从平面上雕刻的,一件是完整雕刻的。
师:小结:圆雕是全立体的,可以从各角度欣赏作品。浮雕是半立体的,是在平面上雕刻出的或深或浅作品,只能在某一些的角度欣赏。
师:出示准备好的4件兵马俑,展示给学生并提问:这件作品师圆雕还是浮雕,你知道这件作品的名字吗?
生:圆雕、兵马俑
师:大家想一想: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有什么区别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小结:绘画是平面的,在平面上表现三维的空间。雕塑是有实在体积的形象,我们用手就可以摸得着。
(设计意图:使学生简单了解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关注圆雕作品—兵马俑,从而引出触摸历史,进而引出课题。)
师:老师手中的兵马俑是秦代作品,秦代距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历史离我们渐渐远去,而秦代留下的雕塑作品可以让我们继续感受历史、触摸历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雕塑艺术。同学们想不想摸一摸兵马俑呢?
生:想(学生每人都亲手摸一摸)
(设计意图:学生亲手触摸,感受历史,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板书课题
2、发展阶段:
师、;刚刚大家都摸到了兵马俑,那谁能说说你对兵马俑的第一印象吗?
(设计意图:直观感受后说出对雕塑作品的真是感受,从而曾强感悟。)
生:思考并回答
师:小结,兵马俑师用陶土制作的,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是不是只有这几件呢?
生:不是
(多媒体出示图片:兵马俑坑)
师:到底是谁只做了这些兵马俑,为什么要做这些兵马俑?这些兵马俑又是怎么发现的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更直观的了解兵马俑的规模和历史,这也是教材的授课内容。)
(播放视频—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师: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兵马俑的规模师非常宏大的,一共有7000多个陶俑,那这些兵马俑是不是一模一样的呢?(教师和一名同学手拿之前学生摸过兵马俑站在前面展示)
生:通过对比发现不是一样的,比如衣服、头饰、站姿(4件中有一件是跪射佣)、相貌都不一样
师:出示含有不同的兵马俑图片,讲解:兵马俑是秦始皇按照生前的秦军规模而制作的,这些兵马俑在军队中肯定是有等级制度的,刚刚老师带来的4件兵马俑等级是不同的,我们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七千多个陶俑各有不同及等级区分)
师:通过短片大家有了深入的了解,你能说说我们手中的4个陶俑都是什么等级的吗?(多媒体出示图片)
生:讨论并回答:将军俑、中级军官俑、武士俑、跪射佣。
师:除了我们手中的这4种兵马俑还有没有其它的种类呢?
(出示图片—不同种类兵马俑和百戏俑)针对百戏俑的体型特征说明秦军的士兵身高都在2米左右,师经过精挑细选的,不像百戏俑那样有胖有瘦。
师:(出示图片姚明和一张同姚明本人非常像的兵马俑照片)大家认识图片中的明星吗?
生:(哄堂大笑)姚明,太像了
师:7000个陶俑相貌各有不同,专家说通过陶俑的面貌可以看出士兵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如果大家去参观兵马俑,你也有可能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兵马俑。
生:(充满着好奇)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图片、真实的陶俑,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师:小结:这就是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写实性(对真是军队的再现)
(多媒体出示文字—小结)
师:刚刚我们我们学习的师秦始皇陵兵马俑,那在秦始皇陵附近还有没有其他发现呢?
(播放视频—铜车马)
(设计意图:通过短片简要了解秦代青铜雕塑的艺术特点--写实性,为下面内容做铺垫)
师:兵马俑是陶俑作品,刚才视频里播放的是什么材质的作品呢?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呢?
生:青铜雕塑、写实性、再现。
师:(出示图片铜车马和霍去病墓前石刻立马)这两件关于马的雕塑,有什么区别呢?
生:讨论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写实性和写意性的区别。)
师:小结:一个非常写实师秦代的马,一个不是很形象,但是作品又表现了马的特征和战马的气势,这是汉代的马,师一件石刻作品,我们吧这种形式叫做写意性(板书—写意性)
师:这匹马是汉代霍去病墓前石刻,又被称为“马踏匈奴”。那大家了解霍去病将军吗?为什么作品中有匈奴人的形象呢?
生:讨论并回答(霍去病生平以及在和匈奴作战中取得的胜利)
师:霍去病墓前石刻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呢?这几件作品雕刻内容一匹凶猛的战马脚下踩踏着一个匈奴人的首领,这里的马象征着汉代大军的威猛,石刻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充分利用石头本来的面貌顺势雕刻而成。粗狂中透着汉军的勇猛,是一种因势象形的手法。
师:(出示图片用伏虎石雕ps的石头)这件作品也是霍去病墓前石刻中的一件,如果同学们师汉代的艺术家,你会把这块石头雕刻成什么题材的作品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出示图片伏虎石雕原作)这件作品充分利用石头本来的面貌顺势雕刻而成。这也是霍去病墓前石刻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出示霍去病墓前石刻三件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欣赏、思考、参与设计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霍去病墓前石刻的艺术特点。)
师: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深入了解一一下
师:小结(出示文字:写意性—加入作者主观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总结归纳,并强调汉代时期的石刻特点。引入下面内容。)
师:刚刚我们学习的是汉代的石刻作品,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汉代的陶俑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师被称为“汉代第一俑”的《说唱俑》。
师:秦代的陶俑具有写实性的特点,更多的是对原来形象的一种再现,那汉代的陶俑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呢?大家打开教材说一说你了解的汉代《说唱俑》。
生:思考并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说唱俑》)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说唱俑的艺术特色)
师:小结:《说唱俑》的特点是写实性呢还是写意性呢?
生:犹豫
师:大家犹豫了,其实这件作品属于写实性,但在写实性的基础上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思想,和秦代的写实想象相比,秦代更多的是客观的再现,汉代在客观再现的基础上多了作者主观思想的体现。(出示文字—写实性—加入了作者主观思想)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汉代青铜雕塑的艺术特点,我们来学习《铜奔马》,这件作品碑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铜奔马)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铜奔马的艺术特色)
师:看过视频,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你是怎样理解这件作品的?
生:讨论并回答
师:这件作品属于写实性还是写意性呢?
生:犹豫
师:大家犹豫了,其实这件作品也属于写实性,但在写实性的基础上也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思想,和前面学习的《说唱俑》一样,和秦代的写实想象相比,秦代更多的是客观的再现,汉代在客观再现的基础上多了作者主观思想的体现。(出示文字—写实性—加入了作者主观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总结归纳,并强调汉代时期的石刻特点。引入下面内容。)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有些作品具有写实性,有些作品具有写意性,秦代更多的是客观的再现,汉代在客观再现的基础上多了作者主观思想的体现。(出示文字进行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陵墓雕刻,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古代雕塑艺术中的宗教雕塑,大家课后可以预习一下,找一下相关资料,下课。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本课学习内容,布置下节课所学内容和课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