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生命
材料的新生命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灵动的生命》第二课时,在前一课时中用陶泥进行了雕塑造型的尝试,第二课时叫做材料的新生命,要求转换材质,将学生的视线引导至生活中实物材料,寻找与发现实物材料的美,并通过发挥想象,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塑造出富有创意的新型雕塑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环保意识,以表达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欣赏与创作,帮助学生了解利用生活中废旧物品进行造型的基本方法,体验实物雕塑的乐趣,增强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
3、展开联想,尝试设计与制作有创意的新型的雕塑作品。激发学
生的创作力与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设计有趣的雕塑作品。
四、教学难点:生活中各种材料的想象与创意表达。
五、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演示工具。
2、学生准备: 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如:包装盒、饮料瓶等,泡沫胶、剪刀、美工刀、水粉颜料。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生活中的废旧垃圾,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这么多的废旧垃圾有污染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垃圾的制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学生思考给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通过一件作品:毕加索的《公牛头》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废物再利用的价值。
毕加索利用捡来的一个废旧的自行车座垫和车把,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它变成了一件非常富有创意与个性的雕塑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的导入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废旧垃圾的思考,强化学生的环保观念,通过《公牛头》的启示,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废物再利用的思考。
2、交流阶段
师: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作品吗?说说看?
【设计意图】 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废旧材料的多样性,通过创意的启示引发学生的兴趣。
3、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利用废旧物品做成的富有创意的的雕塑作品并分析其制作方法。
基本的造型方法有:卷、弯折、缠裹、粘接 、镶嵌等
4、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小小的尝试,体会制作的基本方法。
学生的小作业展示,教师进行深一步的引导学生思考现成品雕塑的特点。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便捷:操作起来更方便
个性、有意思、富有想象力、环保
师:老师也认为它比较环保,原本打算作为垃圾要被扔掉的东西,但是经过了艺术家的创意设计之后、废品变成了艺术品,可见,创意是多么的了不起,它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能够赋予材料以新的生命。强调主题。
5、重点欣赏的是多种材料制作的小雕塑,鼓励学生间进行小组合作。
(使用旧手表、打字机以及电器的零部件制造了大量机械昆虫 )
师:其实多数情况下要想制作一件雕塑作品,不是一两件物品就能完成的,它更需要我们去做有心人,尽可能多的去搜集物品,老师在课前也进行了一个小小的尝试,我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拼装成了这样一个实物雕塑。教师展示自己制作的作品:
提问:同学们能看的出这里面有多少种材料吗?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教师的作品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寻找作品中的材料方式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也可以成为我们创作的源泉,明白创意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师:老师这只是抛砖引玉,同学们你们身边是不是还有很多的材料没有用上呢?就让我们再试一次吧,老师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意出现。这一次我们可以小组合作,根据创作的需要,小组间的材料也可以互换使用。
学生二次作业:利用身边的材料合作完成一件雕塑作品。
9、二次作业展评,教师评出最佳创意奖的小组,并给予奖励
七、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收获了这么多的作品,老师觉得非常的高兴,
(我由衷的想说一下罗丹的那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是今天老师在我们班里却发现了很多发现美的眼睛。)但愿今天的课能够在同学们的心里种下一颗创意的种子,将来我们可以收获更多。更希望我们今后的生活能够因为创意而变得富有情趣。
试想如果我们能够多一些创意,可能就会少制造很多垃圾,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愿我们能做个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八、教后记: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现成品雕塑制作的基本方法。本教案设计中的导入部分的效果都不错,一段环境保护的视频导入很容易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同学间的讨论告诉我们环境保护是多么的必要。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收集材料是本节课的重点,有很多学生经过教学的启发后萌生了不少的想法但是迫于材料的局限作业无法完成,而且对于一些看似很平常的废旧材料的收集不是一下子就容易的得到的,平常不做有心人的话有很多值得利用的材料就会被我们扔进垃圾桶,所以对于作业的设计我采取了两次作业的方式,第一次作业让同学们利用身边容易得到废旧材料进行尝试,增强了学生的创作自信,第二次作业我采取让同学间合作的方式,这样一些同学们带来的材料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一些辅助材料教师必须在课前交代清楚,不然作业在课堂上很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