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这幅画是关山月、傅抱石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问:看到这幅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结合词,再看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当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先生曾做过专业论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山水画的意境》。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惆怅( ) 真挚( ) 渲染( )
身临其境( ) 胸有成竹( )
朝朝暮暮( ) 浮光掠影( )
chóu chànɡ
zhì
xuàn
lín
xiōnɡ
zhāo
lüè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标本:
身临其境:
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临,到。境,境地。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3、作者介绍
4、意境是什么?
“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1、《山水画的意境》朗读欣赏
1、通读课文,全文可分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5~8):
第三部分(9、10):
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2、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3、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4、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5、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
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
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4、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
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
5、第6自然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6、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8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
7、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
深刻认识客观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
1.你怎样理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千里”“万里”都不是目力所及的,是词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的扩展,这种开阔宏大的扩展只有胸怀博大、气魄雄伟之人才能做到。
2、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3、作者引用杜甫诗句“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为了说明什么?
引述杜甫的话说明了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补充的。
4、依据课文的论述,说说“意境”和“意匠”是怎样的关系。
“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由此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
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先从什么是意境开始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2.旁征博引,论证有力。
文章大量列举了诗词和绘画中的实例,目的是通过这些实例证明意境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并阐释了获得意境的途径。大量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意境产生的基本条件。
这篇课文探讨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作者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山水画家要注重长期观察,深刻认识对象,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抓住其精神实质,从而创造出意境,并且要注重意境和意匠相结合。
(1)请将本文的中心论点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2)请你认真阅读全文,说说什么是意境,怎么才能获得意境?
答:①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②要深刻认识客观对象,作者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③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
(3)本文在探讨山水画的意境时,第③④段却以李太白和毛主席的诗词作为论据,是否脱离文章主旨?该论据在论述山水画的意境上有何作用和表达效果?
答:没有脱离文章主旨。列举李太白的例子论证了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的观点,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这一观点,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你列举其中2种方法用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答:本文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真实有力地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引用杜甫的话,说明了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补充的,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投影《江山如此多娇》)
这幅画是关山月、傅抱石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问:看到这幅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全班集体背诵《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结合词,再看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当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先生曾做过专业论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山水画的意境》。
二、自学检测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惆怅(chóu chànɡ) 真挚(zhì) 渲染(xuàn) 身临其境(lín)
胸有成竹(xiōnɡ yǒu chénɡ zhú) 朝朝暮暮(zhāo)
浮光掠影(lüè)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临,到。境,境地。
3、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4、意境是什么?
“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山水画的意境》视频朗读欣赏
2、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1~4):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第二部分(5~8):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三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3、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4、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明确: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5、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6、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明确: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
明确: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4、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
5、第6自然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6、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8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
7、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
明确:深刻认识客观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
五、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你怎样理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千里”“万里”都不是目力所及的,是词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的扩展,这种开阔宏大的扩展只有胸怀博大、气魄雄伟之人才能做到。
2、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明确: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3、作者引用杜甫诗句“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引述杜甫的话说明了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补充的。
4、依据课文的论述,说说“意境”和“意匠”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由此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六、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师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七、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
明确: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先从什么是意境开始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2.旁征博引,论证有力。
明确:文章大量列举了诗词和绘画中的实例,目的是通过这些实例证明意境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并阐释了获得意境的途径。大量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意境产生的基本条件。
八、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探讨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作者阐述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山水画家要注重长期观察,深刻认识对象,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抓住其精神实质,从而创造出意境,并且要注重意境和意匠相结合。
九、中考链接
(1)请将本文的中心论点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2)请你认真阅读全文,说说什么是意境,怎么才能获得意境?
答:①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②要深刻认识客观对象,作者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③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
(3)本文在探讨山水画的意境时,第③④段却以李太白和毛主席的诗词作为论据,是否脱离文章主旨?该论据在论述山水画的意境上有何作用和表达效果?
答:没有脱离文章主旨。列举李太白的例子论证了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的观点,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这一观点,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你列举其中2种方法用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答:本文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真实有力地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引用杜甫的话,说明了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补充的,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