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鲁教版】6.1燃烧与灭火(1)基础知识及典型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鲁教版】6.1燃烧与灭火(1)基础知识及典型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24 15:3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1)
【基础知识】
一、燃烧、灭火、促进燃烧、爆炸
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 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 反应。
拓展:①燃烧 有氧气参与;②有发光、放热的现象 是燃烧。
2、条件、原理、方法
① 燃烧的条件: 、 、 一定要同时达到,缺一不可。
②灭火原理: 、 、 ,三者具一即可。
注:只是降温而没有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是不能 的;物质的着火点属于物质固有的性质,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③促进燃烧的方法: 、 。
④爆炸: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 时,遇到
? 就会剧烈 ,导致气体的体积在 里气体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3、安全标识


4、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知识
(1)家用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泄漏,切不可________________,应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2)启用闲置的沼气池或废弃的矿井前,切不可用燃着的蜡烛进行 实验。
(3)进入枯井或深洞时应做 实验
(4)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和煤矿的矿井内,应该_______________。
(5)室内着火,不能____________,因为会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6)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 灭火器扑灭,切不可用 来灭火。
(7)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 。
(8)高层楼房着火时, 乘坐电梯。
(9)遇到火灾时,用 毛巾捂住 , 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现场。
二、化石燃料
5、___、___和___等是埋藏在地下的不可 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主要是由__和____组成的,燃烧生成__和____同时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出能量,因而是很好的能源;
6、从石油分离出的燃料中除含有碳、氢元素,还含有硫、、氮等元素,这些元素在燃烧时会转化为__和___造成大气污染。
7、石油被称为“ ”, 在石油化学工业中,使石油中的大分子断裂成 ,小分子重新组合为 ,从而转化为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药物、燃料等,其中大分子断裂为小分子是 变化,石油的分馏是 变化;煤的“三化”指 、 、
,是 变化;
【典型习题】
一、燃烧的条件
1、(17枣庄)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2、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

3、(19安徽)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

4、根据下图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N2 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
二、灭火原理
5、(19南京)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隔绝氧气能达到天火的目的 B.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D.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6、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C.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7、(18沈阳)利用“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的原理,能将蜡烛火焰熄灭的方法是( )
A.?用水浇灭????B.?剪掉烛芯????C.?吹灭蜡烛????D.?罩上烧杯
8、(18百色)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型试管的两个试管,
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人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①燃烧的是______(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
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A.温度降低??B.氧气耗尽??C.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②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______(填化学式)进人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③热水的作用是 和 。
二、促进燃烧、爆炸、安全
9、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0、(18宜昌)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 B.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 D.森林游玩时乱扔烟头
11、下列关于爆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急速燃烧都会发生爆炸
C.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接触一定会发生爆炸
D.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混合遇明火不一定发生爆炸
12、在工业中,下列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措施中,与燃料充分燃烧无关的是( )
A.把煤炭磨成粉状进行燃烧 B.把柴油喷成雾状进行燃烧
C.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 D.给锅炉外壳装隔热层,减少热量散
13、下列图标与燃烧爆炸无关的是( )

A. B. C. D
14、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 氮气 B. 氢气 C. 液化石油气 D. 天然气
15、 (3分)“环境就是民生”。煤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了生态环境,我市正逐步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作燃料,请回答:
(1)把煤做成蜂窝状的目的是_________。
(2)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后,空气中污染物明显减少的有_________(填一种)。
二、化石燃料
16、(18广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
C.煤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 D.“西气东输”的“气”是指氢气
17、化学使人类对物质的利用能够“物尽其用”。下图甲是煤的多种用途。化学使人类对物质的利用能够“物尽其用”.?图1是煤的多种用途.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463218442\\QQ\\WinTemp\\RichOle\\K]GTEZ$~_2P3]6WNVJSRM}W.png" \* MERGEFORMAT
(1)焦炉煤气中,引起温室效应的氧化物是 ,有毒气体是 ;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是 .?(结果精确到0.1)
(2)图2是煤燃烧过程中某些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为了使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在反应物中应增加的微粒是 (填序号).

三、二氧化碳的天然循环
18、(18潍坊)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2,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二中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9、 (18泰安)(4分)“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主要是由____________的运动引起的;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答案及解析
【基础知识】
一、燃烧、灭火、促进燃烧、爆炸
1、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 氧气 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 氧化 反应。
拓展:①燃烧 不一定 有氧气参与;②有发光、放热的现象 不一定 是燃烧。
2、条件、原理、方法
① 燃烧的条件: 物质具有可燃性 、 与氧气充分接触 、 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 一定要同时达到,缺一不可。
②灭火原理: 移走可燃物 、 隔绝氧气 、 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一下 ,三者具一即可(破坏燃烧的条件)。
注:只是降温而没有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是不能 灭火 的;物质的着火点属于物质固有的性质,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③促进燃烧的方法: 增大氧气的浓度 、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④爆炸: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 时,遇到
? 明火 就会剧烈 燃烧 ,导致气体的体积在 有限的空间 里气体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3、安全标识

当心火灾、禁止放置易燃物、当心爆炸、当心氧化物、禁止烟火、禁止携带火种、
禁止燃放鞭炮、禁止吸烟
4、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知识
(1)家用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等泄漏,切不可_用明火检查__,应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2)启用闲置的沼气池或废弃的矿井前,切不可用燃着的蜡烛进行 灯火 实验。
(3)进入枯井或深洞时应做 灯火 实验
(4)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和煤矿的矿井内,应该___严禁烟火____________。
(5)室内着火,不能__打开门窗__________,因为会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6)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 二氧化碳 灭火器扑灭,切不可用 水 来灭火。
(7)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 锅盖 。
(8)高层楼房着火时, 切勿 乘坐电梯。
(9)遇到火灾时,用 湿 毛巾捂住口鼻 , 蹲下 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现场。
二、化石燃料
5、__煤_、__石油_和_天然气__等是埋藏在地下的不可 再生 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主要是由碳__和_氢___组成的,燃烧生成_二氧化碳_和_水___同时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出能量,因而是很好的能源;
6、从石油分离出的燃料中除含有碳、氢元素,还含有硫、、氮等元素,这些元素在燃烧时会转化为_SO2_和__H2O_造成大气污染。
7、石油被称为“ 工业的血液 ”, 在石油化学工业中,使石油中的大分子断裂成 小分子 ,小分子重新组合为 新的大分子 ,从而转化为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药物、燃料等,其中大分子断裂为小分子是 化学 变化,石油的分馏是 物理 变化;煤的“三化”指 焦化 、 气化 、 液化 ,是 化学 变化;
一、燃烧的条件
1、(17枣庄)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答案】D
【解析】:可燃物燃烧需同时达到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氧气。
A项,布手帕是可燃物,是可以燃烧的,故错误。
B项,手帕的周围有充足的空气,故错误。
C项,着火点是物质基本的性质,一般不会改变,故错误。
D项,白酒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使水蒸发,而水蒸发时是吸热的,使手帕周围的温度降低,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不燃烧,故D错误。
2、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

【答案】A
【解析】:这是4组对比实验,可燃物燃烧需同时达到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氧气。
A项,甲乙实验对比,蜡烛是可燃物,烧杯外面蜡烛燃烧而内的不燃烧,烧杯内蜡烛燃烧一会由于缺氧会熄灭,故A正确。
B项,温度相同,都与氧气接触,都是可燃物,乒乓球着火而滤纸片不着火,说明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故起实验时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的。
C项,温度相同,都有空气接触,木条燃烧小石头不燃烧,是探究燃烧是需要可燃物的。
D项,铜片上的白磷与水里的白磷对比,是探究燃烧需要氧气的,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的对比是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的。
3、(19安徽)某同学用一系列实验探究物质的燃烧,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镁条在氧气和二氧化碳中均能燃烧,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玻璃棒不能燃烧而火柴棒可以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
C.蜡烛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
【答案】A
【解析】:A项,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都是燃烧,镁与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结合,也是氧化反应,说明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支持燃烧,特别是一些活泼的金属如钠、钾、锂等都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但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分子中有氧气。
B项,玻璃棒不具有可燃性而火柴棒具有可燃性,燃烧与物质本身有关,故正确。
C项,氧气浓度比空气中的氧气中多,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更充分,燃烧更旺,可以得出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项,内因是根本,如果物质不具有可燃性,再高的温度和更多的氧气,物质也不会燃烧,所以需考虑两方面因素:反应物(内因)和反应条件(外因), 正确。
4、根据下图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过程:①通入N2 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步骤①b中通入氮气不燃烧,步骤②b中通入氧气燃烧 。
二、灭火原理
5、(19南京)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隔绝氧气能达到天火的目的 B.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D.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答案】:C
【解析】: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一是隔绝氧气(或空气),二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一下,三是移走可燃物。
C.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一般条件下不会改变,故不可能降低其着火点,错误
A.隔绝氧气破坏了燃烧的条件,故可以灭火。
B.清除可燃物,使可燃物离开火源,故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常应于贵重仪器和图书的灭火,以防照成二次损坏。故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6、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C.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答案】:C
【解析】:A、纸张是可燃物,能燃烧,故错误;
B、灯罩却没被点燃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是空气不足,纸张不会燃烧的原因;
C、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故正确;
D、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本身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不符合题意。
7、(18沈阳)利用“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的原理,能将蜡烛火焰熄灭的方法是( )
A.?用水浇灭????B.?剪掉烛芯????C.?吹灭蜡烛????D.?罩上烧杯
【答案】:B
【解析】 A、用水浇灭火源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B、剪掉烛芯是将可燃物隔离的原理灭火,故正确;
C、吹灭蜡烛是把热量带走,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灭火,故错误;
D、蜡烛上罩上烧杯是利用隔绝氧气灭火,故错误。故选B。
8、(18百色)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型试管的两个试管,
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人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①燃烧的是____a__(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磷会很快熄灭,
原因可能是__B____(填序号).
A.温度降低??B.氧气耗尽??C.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②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__P2O5____(填化学式)进人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三、安全
9、(18宜昌)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 B.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 D.森林游玩时乱扔烟头
【答案】:A
【解析】: A项,物质燃烧时会释放大量的热,是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毒气体向上方流动,故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这是正确的逃生做法,故A正确;
B项,煤火取暖时不应紧闭门窗,这样会造成室内空气不足碳不能完全燃烧,生成大量一氧化碳会煤气中毒,故B错误;
C项,燃气泄漏时与室内的空气混合,点火检查,极易爆炸,故C错误;
D项,森林游玩时,周围存在大量可燃物,乱扔烟头,易引发火灾,故D错误。
10、下列关于爆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B.急速燃烧都会发生爆炸
C.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接触一定会发生爆炸
D.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混合遇明火不一定发生爆炸
【答案】:A
【解析】:A、有些爆炸是物理变化,如轮胎爆炸.有些爆炸是化学变化:如鞭炮爆炸.故说法错误.
B、爆炸是一种现象,当气体体积在一个受限制的空间内急剧膨胀时,就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可能因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引起的.故说法正确.
C、爆炸不一定有发光、发热现象,如轮胎爆炸.故说法错误.
D、爆炸不一定是缓慢氧化的结果,有些是剧烈燃烧引起的爆炸,有些是由于气体彭胀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11、在工业中,下列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措施中,与燃料充分燃烧无关的是( )
A.把煤炭磨成粉状进行燃烧 B.把柴油喷成雾状进行燃烧
C.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 D.给锅炉外壳装隔热层,减少热量散
【答案】:D
【解析】:A把煤炭磨成粉状可以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煤的燃烧。
B、把柴油喷成雾状可以增大柴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柴油的燃烧。
C、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D、给锅炉外壳装隔热层,可以减少热量散失,但是与燃料是否充分燃烧无关。故选D.
12、下列图标与燃烧爆炸无关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A项,表示禁止吸烟,吸烟能引起火灾,就容易引起爆炸,故A正确;
B项,属于环境问题,节能减排无污染的标志,与燃烧和爆炸无关,故B错误;
C项,表示禁止放易燃物,易燃物就容易引起火灾继而引起爆炸,故C正确;
D项,表示易爆品,禁止碰撞,只有受到撞击,很容易引起爆炸,故D正确.
13、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 氮气 B. 氢气 C. 液化石油气 D. 天然气
【答案】:A
【解析】:A、氮气不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选项正确.
B、氢气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C、液化石油气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D、天然气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4、 (3分)“环境就是民生”。煤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了生态环境,我市正逐步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作燃料,请回答:
(1)把煤做成蜂窝状的目的是__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充分_。
(2)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后,空气中污染物明显减少的有_可吸入颗粒_(二氧化硫或一氧化碳或氮的氧化物或PM2.5)_______(填一种)。
(3)天然气在第一层通过管道送到用户时,必须现将管道内住满氮气,其目的是 排尽管道内的空气,防止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 。
三、化石燃料
15、(18广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
C.煤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 D.“西气东输”的“气”是指氢气
【答案】A
【解析】:A项,石油是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正确。
B项,可燃冰属于海底矿产资源,是甲烷和水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故错误。
C项,煤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含有C、H、S、N等多种元素,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硫、氮的化合物等,故错误。
D项,.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主要工程,“西气东输”的“气”是指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也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16、化学使人类对物质的利用能够“物尽其用”。下图甲是煤的多种用途。化学使人类对物质的利用能够“物尽其用”.?图1是煤的多种用途.
INCLUDEPICTURE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463218442\\QQ\\WinTemp\\RichOle\\K]GTEZ$~_2P3]6WNVJSRM}W.png" \* MERGEFORMAT
(1)焦炉煤气中,引起温室效应的氧化物是 二氧化碳 ,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 ;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是 46.7% 。(结果精确到0.1%)
(2)图2是煤燃烧过程中某些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为了使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之目的,在反应物中应增加的微粒是 b (填序号).

三、二氧化碳的天然循环
18、(18潍坊)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2,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二中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A项,图一中转化1水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H2O=H2CO3;不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酸雨是二氧化硫溶于水造成的,故错误;
B项,图二中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故正确;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故正确;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故正确。
19、 (18泰安)(4分)“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主要是由__水分子__的运动引起的;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答案】:B
【解析】:?A、每个人都要进行呼吸,吃食物,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A正确;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植物在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化合价为+4价,生成的氧气中的氧元素化合价为0价,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改变,故B错误;
C、在碳、氧循环中的有氧气、二氧化碳的消耗也有二氧化碳、氧气的生成,碳、氧循环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C正确;
D、植物光合作用是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绿色植物的作用不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故D错误。故选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