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24 10:4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鹳雀楼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会诗人笔下大自然的神奇以及诗中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会诗人笔下大自然的神奇以及诗中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读准诗句?
1.理解题意,读好停顿。?
(1)【板书“登”】。认读,引导学生用“登”组词。(登高、攀登等。)?
(2)相机教学“楼”字。?
①今天我们要随着唐代大诗人一王之涣一起去登一座楼。【板书:楼】边写边强调:右上为“米”,捺笔牢记。(提醒:古时建筑两层以上オ称为楼,多用木材建造,所以为“木字旁”)
?②这座楼叫——鹳雀楼。【板书“鹳雀”】,课件出示鹳雀图片。它是一种鸟,形状像鹤。这座楼因为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鹳雀楼。这座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南。本来它并不出名,就是因为这首诗而名扬天下成了游览胜地。课件出示鹳雀楼图片。?
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现在谁知道“登鹅雀楼”的意思?(登上鹳雀楼)?板书画节奏斜线,齐读课题,读好停顿。【板书:登/鹳雀楼】
2.读准诗句,读出节奏。?
(1)谁登上了鹳雀楼?(唐代诗人王之涣)?
他登上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么?请你借助拼音,读准诗句。?
指名读诗。学生评价效果,教师提醒易读错的生字。(鹳、尽、穷、更、层)?
师范读,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用斜线画出节奏。指名读诗。?
(4)齐读古诗。?
(学法:借助拼音和停顿符号,我们就能把古诗读准确了)【板书:读】?
(二)品读字词,启发想象,读懂诗意?
1.引导生学习古诗《登鹳雀楼》第1、2行: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1)诗人登上鹅雀楼,他看到了什么呢?再读1、2行诗,用横线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白日、山、黄河、海)?大海离鹳雀楼比较远,我们只能看到黄河朝着大海的方向流去,并不能看到大海。
?①?诗中的“白日”指的什么时候的大阳?(傍晚的大阳、夕阳、落日)你从哪里看出来?(“尽”表示消失。太阳要消失、落山了,说明是傍晚的太阳)?(学法:抓住关键词,我们就能了解诗意了。)【板书:抓】?
②?学会了吗?光说不练假把式。那现在请你读读第1行诗,如果让你来画太阳,你会画在哪儿?(指名上台画)为什么画在这里?(课件“依”字标红)?你怎么记住“依”字??
③“依”在古时候是这样的,中间是个人,人在衣中,人被衣服紧紧裏着,紧贴在一起。依”就是紧靠的意思,此时的太阳紧紧地依靠着群山,慢慢地落下,直到看不见了。(边说边慢慢擦去黑板上的大阳)?
(2)能把你刚才看到的画面说出来吗?——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
?“白日依山尽”只用5个字,就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壮丽的夕阳落山图。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刚才的情景。(播放夕阳西下的图片)?
(3)创境男女生读、齐读。?
①作者此刻就站在鹳雀楼上,他看到了——女生读。
②落日依傍着群山在徐徐下落。——男生读。(太阳渐渐地落下了山腰)
?③全班再读。(是的,太阳的余晖正暖暖地照耀着山脚,渐渐消失。)
(4)指导学生体会黄河壮观的景象。?
①除了看到依山尽的白日,诗人还看到了黄河。你们看,这就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课件出示黄河图片)此时,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你看到的黄河?(奔腾不息、波涛汹涌、咆哮等)教师相机板书,指名读,读出气势。?
(指导朗读:黄河是滔滔巨浪,再读出气势来;黄河奔腾不息,令人震撼的,再读)?
②这样气势磅礴的黄河水要流到哪里去?(大海里)“入海流”——“流入海”。此刻,发挥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黄河水滚滚流向大海。)?(学法:你看,发挥了想象,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描绘的画面)【板书:想】?
(5)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落下,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向大海。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样的景象吗?(壮观、壮丽)教师范读前两句,指名朗读。?
2.引导学习第3、4行诗:理清诗意,悟出道理。
(1)你们读得真有气魄呀!这些都是作者看到的。【板书:所见】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的思绪不禁飘向了远方,他想(出示第三、四行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理解诗意。“欲”的意思是什么?(想要)“穷”在这里是?(尽)“千里目”是指什么?(眼睛看得很远很远)“更”是更加的意思吗?(不是,“更”的意思是“再”)诗人在想什么?读读诗句,能用上这个句式和同桌说一说吗??出示:想要看到?????????,就要??????????。?
(3)诗人这样说,他究意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试着和同桌说一说。?
(4)教师相机小结:诗人想到的是只有站得高,オ能看得远啊!诗人和你们想的一样,他说:——(生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三四行诗是诗人想到的。【板书:所想】?
3.联系生活。请学生思考:看风景需要更上一层楼,生活中哪些方面也需要更
上一层楼呢?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师: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今天我们努力向上,明天我们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让我们记住这千古名句。——(生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诵读古诗,读出韵味。?
?(1)现在就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王之涣,此刻我们正站在鹳雀楼远望,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色,让我们一起吟诵吧。
(2)出示课文插图,练习背诵。?
(三)巩固生字,书写练习?
1.出示生字“尽、层”?
2.观察生字。先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提出书写要点,教师小结。??“尽、层”都有尸字头。?
相同:尸字头写的时候注意:横折稍斜横稍长,两横平行框略扁,主笔长撇要舒展。?不同:?
层:半包围结构。尸字头写高一些,尸字头稍窄,云稍宽。云的两横在横中线的上下,一短一长,?尸字头“一半包住一半不包”。?
尽:上下结构,尸字头窄而高,两点斜向要平行,收笔在竖中线。
学生书写。每个字书写一遍。?
4.交流反馈。?
(四)回顾内容,总结学法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登鹳雀楼》,指导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与所想。
?2.?总结学法。?
通过今天古诗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学习古诗有三个方法:一是读,借助拼音,停顿符号,将诗歌读通读顺。二是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古诗的意思。三是展开想象,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预习作业。?
用所学的三步法,尝试自学《望庐山瀑布》。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读????????????层??????所见????????????抓????????????尽??????所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