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奇思妙想
课型
造型·表现
年级
六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少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与五年级的《广告和招贴画》,六年级《奇妙的图形》相关,这三课都需要孩子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去发现和创造新事物,本节课从商品过渡到图形,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奇思妙想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本节课通过大量的艺术家富有情趣的想象作品,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美术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图像识读:学会从造型,色彩,空间等方面欣赏艺术家作品和生活中的创意图像。
美术表现:通过作品分析,学习创作奇思妙想的具体创作方法,表现出有意味的形象。
审美判断:能对生活,自然中的奇思妙想进行感知,评价和表达,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超常规的艺术作品,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趣味。
创意实践: 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创作有创意的作品,联系生活,对物品和环境进行创意构想,并通过图画形式呈现。
文化理解:能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创意设计作品。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关注新事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情境解决问题,运用替换,添加等方法设计出创意作品。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避免“人云亦云”,作品富有个性和特点。
跨学科整合
为了有效体现美术课程的多元化发展,合理走向学科综合。本节课通过名著朗读体对美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通过学生亲手在电子白板一体机上进行flash动画操作对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过科技知识视窗对美术与科学的跨学科整合。
教具
多媒体PPT课件,教师范画。朗读配乐,flash动画,电子白板配套软件。
教 学 过 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朗读者:《海底两万里》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本文学名著,这是19世纪著名作家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请一个同学为大家朗读其中的一个片段吧!
师:这部作品描绘了海底一艘巨大的潜水艇的故事,今天我们都知道潜水艇是什么,但是,在当时的19世纪,人们还不知道潜水艇是何物,作者向世间展示的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奇思妙想,在一百年之后,变成了现实!
科学之父凡尔纳曾经说过:“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他的作品中的很多奇妙的点子也在今天得到了实践。看来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奇思妙想——揭题。
朗读片段
在海浪的音乐声中倾听朗读,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模仿热门的文化节目<朗读者>形式作为导入,体会美术与文化的关系,为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核心素养打下基础,体现了美术和语文的跨学科整合
揭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奇思妙想对人类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愿望。
新授
欣赏交流
书中的奇思妙想
《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
《格列佛游记》中的奇妙场景
画中的奇思妙想
《消失的影像》——达利
《戴圆顶礼帽的男人》——马格利特
影视中的奇思妙想
《盗梦空间》:城市空间的反转颠倒
《星际穿越》:超现实的四维五维空间
师:它们奇妙在哪里?相信同学们平时也很喜欢看书看电影,你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介绍: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
教师用平易的语言简单介绍超现实主义的含义和代表艺术家。它的出现对文学,绘画,音乐,建筑,影视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方法探究
1.观察讨论:仔细观察下面这几幅图,它奇妙在哪里?
1.锦上添花(添加法)
在纸杯上添加了人的鼻子,形成了奇妙的视觉效果,多么有趣啊!
在高跟鞋上添加了轮子,让它跑的更快
2.偷梁换柱(替换法)
把大象的鼻子替换成了乐器
把屋顶上冒出的烟囱替换成了绿树形状
2.游戏激趣
电子白板上有一些单个的形象,你能用添加或替换的方法,把他们组合起来吗?
要求:组合起来的物品要自然、生动、富有内涵
(三).解决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生活,工作处处的离不开能源,现代社会能源短缺,你有什么解决办法么?(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任选一个切入点进行思考)
师:要想节约能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提高能源的利用率。2.用更加环保的能源进行替代。3.改变物品的材质。4.改变能源的获取方式:例如在房屋,交通工具上增添风力,太阳能动力装置等等……
2.以单个物体为基础,欣赏一组物品创意设计。
我们可以让它的功能更强大!
我们可以让它的造型更有趣!
3.在生活学习中,请你想一想,有什么东西设计的不合理或者不美观的地方,你能给他进行改善么?
(四) 创作实践
奇思妙想设计大赛:
1.请你联系生活,从造型,功能等方面进行物品或场景创意设计。
2.造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黑板上的绘画形象,用添加替换等方法完成作品。
欣赏奇思妙想作品,感受怪诞的视觉,空间形象。
回忆读过的科幻童话故事,漫画册,影视等中富有想象力的片段和情节。
通过教师的介绍,结合作品,初步了解超现实主义流派。
观察图片,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取方法
运用到刚刚所学的方法,在电子白板上对物品进行平移,重组,创造。
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发言分享
结合上一步生活中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创意设计。
承接导入部分的文学作品,并进行引申,从“文字”-“图画”-“视频”三个维度的层层递进,让学生感知创新,创意无处不在。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不能局限于儿童画,漫画的欣赏。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通过名画赏析,让学生感知大师作品的造型色彩等形式特征。
通过介绍本节课相应的艺术流派,深入浅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从而逐步形成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的学科核心素养。
替换和添加这两个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图片欣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创作方法。
打破了常规的PPT的单一教学模式,在白板上比实际操作更加便捷,高效。其中需要运用到flash等多媒体软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体现了美术学科和信息技术的跨学科整合。
选择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运用知识与技能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在大胆想象的同时,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铺垫,教师可以投影出“科技视窗”,并在讨论之后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美术与科学的跨学科整合
上一个的情境创设主要从物品的功能性为出发点,此处教师可以从趣味性引导,有些设计虽然不能改变功能,但可以让生活变得更有趣!以此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技能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下一步的创作打下基础。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差异,有的学生点子很赞但无法用画笔描绘,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给能力较弱的同学适当参考。
三、评价
1.学生自评:说说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
2.学生互评:说说别的同学作品中优点和不足之处。
3.教师评价:从学生作品中的创意,造型,色彩等多元化评价,以肯定评价为主。
选出我们班的奇思妙想设计师:
“最佳创意奖”5名
“最佳科技奖”2名
“最佳造型奖”2名
“设计大师”1名
每个学生的造型,色彩搭配能力不同,男生和女生的思维方式创意侧重点也不同。所以评价方面应打破传统的“美观整洁即为优”的观念,注意评价多元化,本节课共设4个奖项,旨在从多方面肯定学生的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最佳创意奖人数最多,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大胆想象。
四、拓展
课后拓展活动
1.请每个小组选择1—2个设计草图,利用身边的材料,把你的小发明做出来吧!
2.通过网络了解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请爸爸妈妈带你去观看一个相关的艺术展览,拍摄照片,写点心得,分享你的体会。
合理分工,合作完成手工小发明。
在父母的帮助下搜寻相关展览讯息,观看展览
让学生的设计不仅停留于纸面,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观念。
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能够善于并正确利用网络和现代多媒体资源的良好习惯,通过观看艺术展览,将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打通,让学生能真正和大师零距离,得到艺术理念的熏陶。
教学反思
现在,核心素养成为了美术课程目标的起点和评价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我希望能在实践中实现课程目标由“双基”向核心素养转变。在方法教授之后,我创设了“能源危机”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调动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实际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通过思考,想象,操作,合作等,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