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问题
——从商鞅变法看社会转型(教案)
1、课程标准:
1、实验版《课标》:知道春秋战国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及特点,探讨其作用。
2、新《课标》: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和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开展教学实施,使学生知道春秋战国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及特点,并探讨其作用。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和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运用阅读法、研读史料法、探究讨论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促进社会、国家发展的动力。
三、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四、教学难点:理解商鞅变法是顺应历史时代的改革,也是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并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西周制度: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西周制度的总体特征: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血缘与政权相结合,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中国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关系日渐复杂,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不改革就面临着亡族亡国的危险,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由以上两段材料,探究:
(二)大势所趋:从变法到统一
1、原因: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化产生,井田制逐渐瓦解;
社会:新兴地主、自耕农阶层,士阶层活跃;
政治:王室衰微,各国面临困境,力求改革,富国强兵。
(动荡与变革促转型)
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
——《资治通鉴卷第二》
(方法与措施谋转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死,商君车裂於秦。 ——《韩非子》
材料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家给人足……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史记·商君列传》
?
?材料四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
??请回答:
(1)摘录材料中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不得大段抄写)。
(2)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的?任选一角度,举材料中的一例说明。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引导学生探究完问题后,展示材料《秦国变法后扩张年表》和《国史概要》内容得出:
(从变法到统一: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商鞅变法的作用:从富国强兵到天下一统
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概括如下:商鞅变法促进了农业发展,壮大国家实力,推动了社会变革,为秦国的富强和后来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小结:春秋战国是国家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过渡时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阶段,更是经济大发展,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变革,文化大勃兴的历史时代。
(富强与统一成转型)
(三)反思变法与转型:
1、改革之失——变法的局限:重农抑商、轻罪重罚等
2、人心所求——时代的期盼:和平、安宁......
探究:诸子百家中有关治国的观点及其现代意义
法家: 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儒家:“仁政”,反对严刑峻法;
道家:“无为而治”;
墨家:“兼爱、非攻”。
诸子百家思想古为今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
(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
(3)道家的和谐思想——契合当今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小结:时空框架
课后练习题:
(共22张PPT)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问题
——从商鞅变法看社会转型
实验版《课标》:知道春秋战国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及特点,探讨其作用。
新《课标》: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和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一、西周制度:(前11世纪------前771年)
政治
经济
文化
总体特征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井田制、集体耕作;工商食官
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
生产力水平较低;血缘与政权相结合,权力尚未走向高度集中
中国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关系日渐复杂,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不改革就面临着亡族亡国的危险,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动荡与变革促转型
二、大势所趋:从变法到统一
1、原因: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化产生,井田制逐渐瓦解;
社会:新兴地主、自耕农阶层,士阶层活跃;
政治:王室衰微,各国面临困境,力求改革,富国强兵。
2、表现:变法运动勃兴
国家 时间或人物 主要内容 影响
齐国 管仲 相地而衰征
以劳受禄 经济:井田制进一步瓦解。
政治:宗法制、分封制加速崩溃。
思想:诸子百家,思想争鸣。
鲁国 BC594年 初税亩
魏国 BC445年、李悝 废世袭特权
尽地力之教
楚国 BC402年、吴起 整顿吏治
韩国 BC355年、申不害 倡导中央集权驭臣之术
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
——《资治通鉴卷第二》
(1)主要内容
经济
政治
军事
社会管理
文教风俗
3、变法运动代表:商鞅变法(战国后期:前356—前350)
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土地)”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燔诗书而明法令”;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强化法治,轻罪重罚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方法与措施谋转型
(1)材料一中“决裂阡陌”,材料四中“坏井田,开阡陌”即废除井田制。
(2)国富民强,国力大增,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3)从商鞅的性格、措施及其影响,材料三“天资刻薄”(性格),材料四“王制遂灭,僭差亡度”(措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影响)。
(4)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秦国变法后扩张年表
公元前337年 (惠文王元年):楚、韩、赵、蜀朝秦。
公元前316年 (惠文王更元九年):司马错灭蜀。取赵中都、西阳(安邑)。
公元前260年 (昭襄王四十七年):大胜赵于长平,白起坑降卒四十万。
公元前247年 (庄襄王三年):全占韩之上党郡。平定晋阳之乱,重建太原郡。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攻楚大胜,攻入寿春,俘楚王。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王贲攻辽东,俘燕王燕。又攻代,虏代王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王贲攻齐,俘齐王建。至此六国皆亡。
秦的大一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大趋势......,各国的变法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这种同一性为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况且分裂割据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国各阶层都渴望统一。
——樊树志《国史概要》
从变法到统一: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变法的作用:从富国强兵到天下一统
②政治:
①经济:
③军事:
打击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中央集权制度。
进一步改变旧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
提高军队战斗力, 实力大增。
变法促进农业发展,壮大国家实力,推动社会变革,为秦国的富强和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政治转型
诸侯割据——
贵族政治——
经济转型
土地国有——
集体耕作——
文化转型
学在官府——
百家争鸣——
富强与统一成转型
专制集权
官僚政治
土地私有
小农经济
私学兴起
法家显学
主要内容
经济
政治
军事
社会管理
文教风俗
变法运动代表:商鞅变法(战国后期:前356—前350)
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土地)”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燔诗书而明法令”;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强化法治,轻罪重罚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刑法严酷,导致苛政;
①重农抑商:
②轻罪重罚:
压制工商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③焚烧诗书:
摧残文化,压制思想,导致民族
创新意识不足;
三、反思变法与转型:
1、改革之失——变法的局限:
“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离娄上》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当全国统一之后,秦朝一方面发动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的战争。另一方面又在全国范围内征调民力,修建长城、骊山墓(秦始皇陵)等巨型工程。过度的消耗终于使国家和百姓都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最终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为大秦帝国敲响了丧钟。
——《秦朝为什么灭亡?》
2、人心所求——时代的期盼
法家: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儒家:仁政,反对严刑峻法
道家:无为而治
墨家:兼爱、非攻
诸子百家中有关治国的观点
诸子百家思想古为今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以德治国”。
(2)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3)道家的和谐思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4)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时空框架
1、(2019新课标全国II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2014新课标全国I卷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白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这反映了周以后
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
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D)
(D)
3、(2013全国新课标I卷文综24)在周代的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王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守西周的分封制
(C)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