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标要求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学习目标
1.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抗美援朝,1955年万隆会议。
2.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人民政权的巩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3.明确历史解释研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4.立足唯物史观认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5.渗透家国情怀感悟新中国经济建设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1949年9月, 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2)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等几个重要文件。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
(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 ,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 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 。
自主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某一文件的封面:
这一文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何地位?
提示: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知识点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
1.新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1)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 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 ,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
(3)还要面对美国发动的 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威胁。
2.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1)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 之下。
(2)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到1953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3.“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 ,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为了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 ,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 ”。
(3)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4.抗美援朝战争
(1)原因
①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 ”,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 ,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胜利
①1950年,应朝鲜政府要求,以 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到“ ”附近。
③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美国不得不在《 》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
自主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毛主席为什么有上述的说法?
提示: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知识点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新中国成立后,按照“ ”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中国按照“ ”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1954年,日内瓦会议开幕,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 的重要会议。
(2)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 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主持正义、维护 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953年,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代表中国首次提出,两国应根据互相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解决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
(2)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周恩来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这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 的广泛承认。
4.出席亚非会议
(1)1955年,亚非会议在 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2)中国提出并坚持“ ”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 关系创造了条件。
自主探究:1954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言的照片:
图片反映了哪一次国际会议?对中国有何影响?
提示: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知识点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 ,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1)过渡时期中,我国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 道路。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 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到1957年,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多数 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 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3.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它确立的 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与在此前后发展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4.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在新中国建立 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 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自主探究:我国1954年宪法的封面:
上图宪法在我国法律史上的地位是什么?体现了什么原则?
提示: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自主检测
1.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解析:从图片信息可以看出,参加1949年新政协的代表来自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社会阶层,这说明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A项正确;B、C、D三项从人数统计图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答案:A
2.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这主要是由于( )
A.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B.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C.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 D.农业集体化道路的起步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知识迁移能力,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因为1952年全国土改完成,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全国粮食产量增加。故选B项。
答案:B
3.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到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目的是保家卫国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D.粉碎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政策
解析:粉碎美国对中国的孤立政策的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项错误,符合题意;抗美援朝的目的是保家卫国,A项正确,不合题意;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B、C两项正确,不合题意。
答案:D
4.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性质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根据题干信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表明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因此A项错误;B项与题干无关;D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答案:C
5.在1955年召开的某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这次会议的地点是( )
A.中国北京 B.埃及开罗
C.印度新德里 D.印度尼西亚万隆
解析:根据所学,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万隆位于印度尼西亚,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答案:D
6.“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解析:从材料“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可知该宪法是1954年宪法。A、B、C三项都是共同纲领的内容,故选D项。
答案:D
7.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指的是 (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立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故排除A项;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选举的国家领导人主要还是毛泽东等,故可排除B项;共产党核心地位在建国前就已经确立,故可排除C项;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所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故选D项。
答案:D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材料二 毛泽东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臭虫、虱子什么都有。解放后我们必须加以好好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了,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我们的真心朋友可以早点进屋子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做点清理工作,但别的客人得等一等,暂时还不能让他们进门。”
——1949年2月毛泽东与米高扬的谈话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什么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什么政策?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总体原则。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徐,或修改,或重订”可判断出针对如何对待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外交,实行“另起炉灶”外交政策,在此基础上理解影响。第(2)问,从材料二中的“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了,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判断出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政策,由此可知是针对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策略的问题。第(3)问,在前两问的基础上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总体原则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
答案:(1)外交政策:“另起炉灶”外交政策。针对问题:如何对待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外交。影响:它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2)政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政策。针对问题: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策略的问题。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