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垂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知道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点,成四个角;体验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2.在观察、画图、测量、比较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垂线的过程。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形成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和垂直的概念,认识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和垂直的概念,理解直线外的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及配套练习纸;学生准备好三角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互动,引入新课。
要求:老师讲一句话,你来判断是否正确,不能说出来,只能用手势表示,如果是对的,就用手画一个“√”,如果是错的,就用两个手做一个“×”。
1、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
2、一条射线长5厘米。……(??)
3、90°的角是直角。……(??)
4、大于90°的角是钝角。……(??)
5、用三角尺可以画出直角。……(??)
看来同学们对之前学习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而且能按老师的要求用手势回答,老师给你们点赞;最后一个问题:在作业本上你最不喜欢看到的是什么?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㈠认识相交。
1.谈话:可是今天我却要重点来研究这样的形状,(师画一组相交的直线)因为这里就隐含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2.说明:看,这两条直线交叉着,我们可以说这两条直线相交,或者说成这是一组相交的直线;相交的这一个点,叫交点。
㈡学习例6,认识垂线。
1.?共同探究。
⑴出示实物图,并提问:从这三幅图中,你能找到相交的直线吗?(指名学生指一指)
⑵课件从图中揭去三组相交的直线图。
观察思考:仔细观察这几组相交的直线,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预设:相交形成4个角)
⑶提问:每组相交的直线形成的角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验证发现)
⑷交流:你是怎样验证的?结论是什么?
如果告诉你这是一个直角,你能知道其他的角是什么角吗?
⑸说明: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只要在其中一个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2.揭示概念。
⑴补充板书:师:看来,两条直线相交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交形成的角不是直角,另一种相交形成的角是直角(板书标注直角符号)。
⑵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板书: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板书:垂足)
课件出示概念,学生齐读。
追问:你认为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称作互相垂直?
⑶完成“练一练”第1?题。
指名回答,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两条相交的直线,主要看两条直线相交成的角是否是直角,与两条直线的放置方向无关。
提问:这四组都有交点,那么说所有的交点都是垂足是否正确?所有的垂足都是交点是否正确?
⑷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图形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㈢学习例7,认识距离。
1、(课件出示已知直线、直线外一点P)
谈话:从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线段(课件演示),提问:能画多少条?(无数条)
2、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猜一猜那条线段最短?
3、引导学生动手测量,验证猜想。
4、引导学生总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
教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同时课件出示)
5.?追问:现在你能说一说图上P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多少吗?
6.?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你能说说怎样找点A到直线的垂直线段吗?(可让学生上台演示)并用直角符号标出。然后量一量,说一说。
接着让学生完成右边两幅图,并组织反馈与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1.填空。
⑴字母E、F、H、L、O、U?、X?、Z中,有相交线段的是(???),有互相垂直线段的是(??)。
⑵钟面上(??)时整,时针和分针互相垂直。
2、判断
(1)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垂直。( )
(2)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直线段,只能画一条。( )
(3)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 )
(4)直线L1和直线L2互相垂直,我们就可以说直线L1是垂线,直线L2也是垂线。(??)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第3题,巩固学生对垂直线段最短的理解。
2.追问: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课后或放学回家找一找(如量身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