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 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16课新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 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16课新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5 20:3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在鸦片战争之后,力主学习西方的社会政治派别及其代表人物:
1.近代放眼世界的先行者(抵抗派)
代表:林、魏
2.洋务派(对抗顽固派)
代表:曾、李、左、张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王、郑
4.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康、梁、严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
代表:章、陈、邹、孙等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技术(器物)变革→制度变革的层递深化。
6、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蔡、胡、鲁
democracy
science
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核心内容、旗帜)
德先生 Democracy
赛先生 Science
“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16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阅读下面一些背景材料: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915年5月9日 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出现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时期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工业分布示意图

袁世凯上台后,通令全国
“尊崇孔圣”,强迫全国各学校“尊孔读经”,“务以孔子之言为旨归”,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孔道会”、孔教会、“尊孔会”等组织。
1914年9月28日,孔子生日那天,袁世凯头戴天平冠,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12月23日冬至日,袁世凯又穿起特制的古怪祭服,率文武百官拥到天坛,举行祭天大典。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民资进一步发展
经济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袁尊孔复古
思想
文化
政治
辛推翻清王朝;资要求民主制度;列强侵略;袁复辟帝制。
(根本)
(直接)
(1)标志——
(2)主要阵地—— 
(3)代表人物:
陈、李、蔡、胡、鲁……
主要活动基地——
2.概况
(4)旗帜(口号)
“德先生和赛先生”
——民主和科学
资领导的反对封旧文化的斗争,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
《新青年》
北京大学
(5)性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称《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和阵地
北京大学红楼位于市内沙滩北街,为北大老校舍之一,原名“京师大学堂”。
??? 1918年建,楼为工字形,共4层,大楼通体用红砖砌成,故名。1918年初,李大钊在此创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1919年5月4日,北大学生从红楼出发到天安门举行了示威游行(五四运动)。以后,红楼北面的广场多次成为北京学生进行革命运动的集合地。1919-1920年毛泽东曾在楼内图书馆工作。鲁迅任北大国文系教授时的休息室在二楼扶梯对面。1953年北大全部搬到西郊。1984年设置“红楼纪念牌”。
北大红楼
新文化阵营主要成员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刘半农
鲁迅
蔡元培
北京大学
为什么北京大学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材料一: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材料三:(蔡)多次拜访(陈独秀),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材料二:他先后聘请了只有前清秀才学历的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只有中专学历的梁漱溟为北大教师,只有相当于大专学历的鲁迅为教师。
北京大学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办学方针、善于用人、《新青年》、云集一批有新思想的学者
材料2:“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1: “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
材料3:打倒“孔家店”——吴虞
“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 …满本都
写着‘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4: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新道德: 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有关人权
自由的西方道德思想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评价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性 质:
⑶没有提出反帝
5、评价
二、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北方传来十月的风
列宁
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之第一人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五四运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新青年》出版讨论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先进社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等
3、一批先进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表现:
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出现: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
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
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克思主义
出版面向工人的进步刊物《劳动界》、
《劳动者》和《劳动音》
作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 首倡——开始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
(1) 1918、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 广泛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后):
(2)撰写文章:1919,李大钊《马克思研究专号》、《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成立社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
“俄罗斯研究会”(湖南)
(4)建立组织: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5)创办刊物:《新青年》;《劳动界》;《劳动者》等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政治成果:1921年、中共的诞生。
2、传播意义
②、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为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
干部力量。
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人民
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武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根本条件是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C.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D.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2、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A
B
3、近代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学习西方文化
C.打破封建专制的思想基础 D.进行文学革命

4、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成果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C.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D.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
C
A
5、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6、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 都是提倡民权和西学
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 都是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C
C
7、“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这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哪方面的内容:
A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8、新文化运动前期,文学家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走文学拼音化的道路,这一主张
A是西方科学思想的直接反映
B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继续
C代表了中国文字发展的方向
D表现了绝对主义的认识倾向
B
D
9、“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的这一方针,在当时的积极效果是:
A.缓和各种思想的矛盾B.鼓励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
C.吸收消化尊孔复古思想 D.使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10、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有:①进步知识分子起了推动作用②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人运动相结合③马克思主义战胜非马克思主义④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B
A
文科班拓展
器物
制度
新文化运动
思想文化
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洋务运动)
维新派(戊戌变法)
革命派(辛亥革命)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单元线索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
地主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向西方学习
蔡元培(1868~1940)
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饿到第六天,她的母亲不忍心了,劝她父亲干脆送点毒药进去,早早“成全”算了。 她父亲却说:“你要晓得我们县里的乡风。凡是绝粒殉节的,都是要先报官。因为绝粒 是一件顶难能而又顶可贵的事,到了临死的时候,县官还要亲自去上香敬酒,行三揖的 礼节,表示他敬重烈女的意思,好教一般妇女都拿来做榜样。有这个成例在先,我们也 不能不从俗。阿毛绝粒的第二天,我已托大勇爷禀报县官了。现在又叫她服毒,那服过 毒的人,临死的时候,脸上要变青黑色,有的还要七窍流血。县官将来一定是要来上香 的,他是常常验尸的人,如何能瞒过他的眼?这岂不是有心欺骗父母官吗?我如何担得 起?”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一“贞烈可风”。
20年代初的《新青年》杂志中一篇题目为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的文章。文章描写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她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 杀,惨状触目惊心。 父亲让女儿饿死。饿到第四天,女孩哭着喊饿,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 你怎么这样的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意叫你殉节。又叫你娘苦口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我为什么这样办呢?因为上吊服毒跳井那些办法,都非自己动手不可,你是个14岁的孩子, 如何能够办到的?我因为这件事情,很费了踌躇,后来还是你大舅来,替我想出这个法 子,叫你坐在屋子里从从容容地绝粒而死。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了。你要明白,这样的做 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你不懂得我成全你的意思,反要怨我,真真是不懂事 极了!”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学术自由”?
“兼容并包”
蔡元培亲自到前门外陈独秀寓居的旅馆造访,请陈独秀来北大任文科学长。他又请刚从美国留学归来、提倡白话文的胡适任北大教授。蔡元培还聘请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兼教授,聘任提倡新文学的刘半农任教。他又请第一个向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夏元栗任理科学长。这批新文化运动颁奖和学术界精华的到来,使北大成为当时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新文化的战士。同时,蔡元培也任用些学有专长而思想守旧的人,如刘师培、辜鸿铭等。
讲坛上的教授
胡适↑
辜鸿铭→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思考:“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办学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思想自由”:在北大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
“兼容并包”: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精华:
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劳的精神
提倡天下大同、以天下为已任、克已奉公
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强调天人和谐、贵和尚中的思想
提倡“民本”与“德治”
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
优秀的文学、艺术、科技成果
……
糟粕:
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
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
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
扼杀创造力的“八股取士”
宣扬迷信思想、培养奴才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