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命题人: 满分:100分 时间: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
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B.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
C.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D.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
2.《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记载表明( )
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 B.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
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 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
3.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
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
因素。这表明宗法制
A.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B.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
C.其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 D.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
4.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北方防务? B.打击强宗富豪??
C.防止割据再现?? D.建立专制皇权
5.“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6.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7.据史书记载,汉景帝欲立皇后兄长为侯,丞相周亚夫以“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对之,汉景帝“默然而沮”。这一记载说明汉初
A.官员争权夺利现象严重???????B.外戚干政局面得到扭转
C.中央注重加强地方管理???????D.君主行使权力受到限制
8.两汉时期,察举制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这就遏制了秦朝军功制下极易出现地方“功高盖主”的现象。材料反映了察举制的实施( )
A.起到了社会规范作用 B.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使选官制实现科学化
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10.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军国大事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军事权 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
11.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
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
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利
12.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发现:“(唐朝)天子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件,都很友好温和,决不用命令的口吻。然而到了明清时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对仆从一样的粗鲁的词语,成了命令。”材料折射了
A.儒家思想兴起???? B.封建主义兴起?????
C.君主专制加强???? D.中央集权加强
13.汉初,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同姓王国保卫中央政权,于是分封
同姓诸侯,以保卫中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
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此后诸侯王的子孙都得以成为列侯。汉武帝的做法
A.与刘邦一样扩大了王国势力????B.是“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践
C.体现出强化中央政权的理念????D.为中外朝制度奠定思想基础
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秦朝废分封行郡县 ②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元朝设中书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5.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明朝中
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不少皇
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
了明朝
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
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
16.“在希腊人的国民生活中,海洋所起的作用,有了确定的形式,并且升到了最重要的地
位。殖民地靠近海洋,而且只有靠近海洋才能和它们的母邦往来。它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以及它们本身的存在,都需要有强大的船队。”这一情况导致( )
A.海外贸易成为古希腊唯一的经济形式
B.海洋阻碍了古希腊文明的发展
C.古希腊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
D.殖民地与母邦形成了不同的文明类型
17.古代希腊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
子体育教育。这说明,古希腊( )
A.奥运会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B.妇女与男子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C.奥运会导致城邦内部的阶级分裂 D.妇女有权参与城邦社会文化生活
18.历史学者陈乐民认为“把雅典的民主制度总结出来,就是主权在民,轮番为治……召开公民大会说选谁,谁就被选上。那时候的选举是非常粗糙、非常原始的。”陈乐民意在强调古雅典的选举
A.保证了全体居民参与国家管理 B.维护了公民平等的社会地位
C.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公正无私 D.忽视了参政者的能力与品德
19.吴于廑在《雅典的强盛和繁荣》一文中介绍道:每个公民在会议中虽然都有权提出新
的法案或建议撤销现行的法令,但是由公民会议通过的任何法案,如果经过公民法院判决与雅典基本法相抵触,不但法案本身要被宣布为违法,而且原提案人还要负法律上的责任,受到严重的处罚。这种办法,实质上是为了( )
A. 保护雅典的宪法 B. 限制公民民主
C. 缓和阶级矛盾 D. 维护奴隶主利益
20.梭伦改革时强调,“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
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影响梭伦这一态度的主
要因素是
A.雅典公民国家观念增强?????? B.全民平等的民主制度
C.财产等级制的严格限制?????? D.改革初衷和阶级地位
21.在雅典历史上,失去民心的领导人,不论其出身多么高贵,地位多么显赫,功绩多么
卓著,都可能被公民大会解职、处罚,如指挥马拉松会战的米尔提泰、指挥萨拉米斯
海战的铁米斯托克里和政治家伯里克利。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民主政治深入人心???????? B.军事将领更易受罚
C.民主政治存在缺陷???????? D.公民参政热情高涨
2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3.由于贸易的发展和加强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于公元前242年开始任命了专门审理
涉及臣民案件的裁判官,由后者首先参照公民法中可以对罗马公民和非公民共同适用的部分、罗马周围各部落、城邦公社和其他国家的法律进行审理。他们颁发的告示逐步形成罗马法的新因素,称为裁判官法或大法官法。这表明
A.罗马公民受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B.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C.罗马法注重实际而不专尚理论的特点
D.罗马法发展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4.《十二铜表法》出现后,罗马共和国逐渐形成了公民法体系,以下对罗马公民法表述
不正确的是( )
A. 主要用于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B. 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C. 公民法赋予了罗马公民一些基本的政治权利
D. 罗马帝国时期,公民法仍然在罗马法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25.罗马法学家吉拉尔力证《十二(铜)表法》的真实性。他从三个维度表明《十二(铜)
表去》并非虚构:
历史
罗马古典作家的著作中多有《十二(铜)表法》的记載,且常引用其律文
法律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适合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农村公社解体后的自然经济社会,而不适合于公元前二世纪末手工业和商业已有了相当发展的罗马共和国时代
语言学
《十二(铜)表法》条文所用的文字,都是当时的古拉丁文,和公元前二世纪以前所习用的拉丁文,其体裁大不相同
吉拉尔的撰述过程表明
A.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B.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C.利用不同类型史料进行互证能形成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D.文学作品中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记录准确可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9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9分)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9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2分)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发展。同时人员的频繁流动,瓦解着古希腊的血缘亲族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发展。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Ⅰ》
材料二 直接民主制度唯有在领土狭小的城市国家(城邦)中才有可能。在这些国家中,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在领土广阔的国家,这些条件是全不具备的。所以,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两者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
——《顾准文集》
材料三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于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格外安土重迁。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血缘纽带遭受侵蚀,贵族首领的权力、地位不断加强,直接转化为统治阶段新贵族,形成君主集权。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Ⅰ》
材料四 韩非总结战国诸子的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秦始皇根据韩非的政治理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的职能,主要是统治百姓,此外还有抵御外部的侵扰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利害冲突。……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经过历代封建王朝的调整与补充,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人教版《历史Ⅰ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对雅典民主制度产生影响的因素分别是什么?(4分)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3分)
材料四中提到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它与雅典民主制度对各自国家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4)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
28.(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秦始皇和李斯是秦帝国造者,他们的治国思想秉承了法家传统,是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实践者。秦帝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以“争强”、“治民”和“帝王之具”为指南。秦始皇之“法”:“诽谚者,族诛”,“以古非今者,族诛”,“偶语诗书者,弃市”。秦始皇二十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后诛轲九族,其后志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
——摘编自《也谈先秦政治思想中的“法”》
材料二 罗马帝国经由罗马共和国蜕变而来,凭借的不仅是“使罗马四邻畏服的精兵”更有“使罗马内部安定的良法”。罗马统治者也时常表现出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倾向,但统治者的名分与统治的理论却依旧在很大程度上以自然法思想为归依,而人性平等、个人权利保障、权力的合法性及对权力的约定则构成了这种思想的心。在法治实践方面,如,在涉及基督徒基于信仰而反对皇帝崇拜事件时,图拉真指示其部下:只要抓获罪证确凿的基督徒即可惩办,但有悔改表现则可宽忽,同时要防止诬告株逹,否则便有违于时代精神。罗马帝国法治实践的一件大事是罗马公民权在帝国范国内的实现。
——摘编自《论法律价值取向与政治稳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分析古代秦帝国和罗马帝国重视法律治国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法治实践对秦帝国和罗马帝国统治的延续所起不同作用及原因。(8分)
历史月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B
B
C
B
D
C
C
C
B
C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C
D
D
D
D
A
B
C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9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9分)【答案】
(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2分)
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2分)
后果:唐朝藩镇割据;(2分)宋朝积贫积弱。(2分)
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3分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两点3分)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3分答两点即可,一点2分,两点3分)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分)
(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
27.(15分)【答案】
(1)因素: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的城邦制度。(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和海岛上;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4分答两点即可)
(2)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是使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3分)
(3)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或中央集权制)。(2分)
积极影响:中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封建经济发展;(2分)
希腊:雅典民主制度铸就了精神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2分)
(4)自然环境对政治文明会产生一定的影响。(2分)(切合材料,言之有理也可)
(16分)【答案】
(1)背景:商鞅变法,形成了秦国重法传统;秦国历代统治者厉行法治,效果明显;秦帝国初建,各种反对势力依然存在。(4分,答两点即可)
罗马自共和国时期就形成了良好的法律传统;罗马帝国统治者信奉自然法思想;法治实践在罗马历史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4分,答两点即可)
作用:秦: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帝国的覆亡。(2分)
罗马: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有效地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2分)
原因:秦 法律严苛,轻罪重罚。(2分)
罗马 罗马法律相对宽松,并适时调整。(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