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复习与巩固3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复习与巩固3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24 17:2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3章 运动和力复习与巩固知识回顾专项突破运


力运


力形状 运动状态 正比 大小、方向、作用点 运


力竖直 相对运动 压力 粗糙程度 运


力运


力各个 增大 相等 专项一 机械运动 速度
1.2019年1月3日,“玉兔二号”从停稳在月球表面的“嫦娥四号”上沿轨道缓缓下行,到达月球表面。关于“玉兔二号”下行的过程,下列说中正确的是
(  )
A.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嫦娥四号”是运动的
B.若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静止的
C.若以轨道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运动的
D.若以“嫦娥四号”为参照物,“玉兔二号”是静止的C  2.在校运会男子100 m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的快慢,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观众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②科学上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③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④科学上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A  3.小滨、小江二人各乘一台升降机,小滨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小江也在匀速上升。小江看到楼房在匀速上升,小滨在匀速下降。则他们相对于地面(  )
A.小滨上升,小江下降
B.小滨下降,小江上升
C.小滨、小江都下降,但小滨比小江慢
D.小滨、小江都下降,且小滨比小江快D  4.(浙江杭州中考)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 s。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 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 m,则经过_____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 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 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________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________(填“变快”“变慢”或“不变”)。8 0.7 变慢 5.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运动。他们运动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甲、乙两人速度之比v甲∶v乙=________;5 s之后两人相距______m。6∶1 25 6.暑假期间,爸爸驾车带小明去南京旅游,在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小明看到速度及里程表盘如图甲所示,同时发现车外如图乙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如果汽车保持此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到南京,需要多少小时?专项二 运动和力
7.关于重力和质量的关系,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 kg等于9.8 N,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B.将10 kg的物体从地球带到月球上,其质量和重力都要变小
C.天平和弹簧测力计在月球上都可以正常使用
D.物体的质量跟它受到的重力成正比C  8.(浙江丽水中考)指尖陀螺是目前很流行的一种玩具,该玩具中间是轴承,内有滚珠,边上有三个用密度较大的金属制作的飞叶,拨动飞叶后,飞叶可以绕轴在指尖上长时间转动(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飞叶转速变慢,惯性不变
B.轴承内有滚珠,利于减小摩擦
C.飞叶被拨动后旋转是因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陀螺对指尖的压力和指尖对陀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  9.如图所示,用水平作用力F将物体P压在竖直的墙上,物体P沿墙匀速下滑,物体的重力为G,墙对物体的弹力为FN、摩擦力为f,物体对墙的压力为F′N、摩擦力为f′,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N和F是一对平衡力
B.F′N和F是一对平衡力
C.G和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G和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A  10.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常用传送带运送工件,如图所示,工件与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时,关于工件受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工件受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B.工件受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C.工件受到的重力与工件对传送带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工件对传送带的压力与传送带对工件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  11.如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叠放着甲、乙两个木块,把甲木块用一根细绳拴在左边的墙壁上,现在用力把木块乙从右端匀速地抽出来,所用的力F=15 N,则甲、乙两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是(  )
A.甲为零,乙受向右15 N的力
B.甲和乙都受向右15 N的力
C.甲和乙都受向左15 N的力
D.甲和乙都是15 N,甲受向右的力,乙受向左的力D  12.(浙江衢州中考)考试时,许多同学有一个不良习惯,将笔放在手指上不停地转圈,笔会经常掉到地面或桌面上发出噪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笔在下落过程中不受力的作用
B.笔停在静止的手指上时受到平衡力作用
C.笔在手指拨动时才会连续转圈,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手指不拨动笔,笔也会在手指上继续转动一段时间,说明笔与手指间不存在摩擦力B  13.你留意过以下现象吗?如划船时,桨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行驶;溜旱冰时,相对静止的两人只要其中一人用力去推对方,两人就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将吹足了气的气球嘴松开并放手,球内气体从气球嘴泄出的同时,气球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请归纳出上述现象所共同遵循的科学概念或规律。(只需写两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4.(浙江嘉兴中考)学习摩擦力时,老师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牙刷放在木板上,向左拉动牙刷,观察到刷毛向右弯曲;保持牙刷不动,向右拉动木板,观察到刷毛还是向右弯曲。
(1)无论是向左拉牙刷还是向右拉木板,刷毛均会向右弯曲,表明刷毛受到的摩擦力方向都是向______。
(2)当向右拉木板时,若以木板为参照物,也可把牙刷看成向左运动,所以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相反。右 相对运动的方向 15.小梦在吃水果时发现拿起两个苹果比拿起一个苹果所用的力要大,于是他提出问题: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什么关系?于是他用已标有质量数值的钩码和弹簧测力计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1)表格中的空格处应填写____________。
(2)实验中选用钩码代替苹果可以免去的一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3)如图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重力,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的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N。
(4)由此可知: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________。你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力G/N 用天平测质量 钩码对弹簧的拉力 2 正比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16.(浙江舟山中考)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甲、乙木板上分别铺有毛巾和棉布,丙木板上不铺任何材料,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现象。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本实验中,影响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的因素,除了阻力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因素可以采用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的方法来控制。
(2)实验可得出“阻力越小,小车运动速度减小得越慢”的结论,支持该结论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 小车在丙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最远 17.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嘉汇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
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嘉汇同学进行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个实验探究过程: (1)在实验中,嘉汇应该沿水平方向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做____________运动。
(2)对比图中__________两个探究过程,可以验证猜想B,结合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改进实验,小明同学将实验装置改为如图丁所示,请说明这样做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4)如果小明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请对比甲图设计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匀速直线 甲、丙 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拉动B不用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弹簧测力计静止便于读数) 将物体侧放、立放重复上面的步骤,比较三次实验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得出结论 专项三 压力与压强
18.两块完全相同的砖,每块砖的长、宽、高之比均为4∶2∶1,图乙的四种放法中,有两种与甲图放法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它们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②和④D  19.如图所示,底面积相同的甲、乙两容器中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同的不同液体,则甲、乙两容器中液体的密度ρ甲和ρ乙的关系以及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甲和F乙的关系,正确的是(  )
A.ρ甲=ρ乙,F甲<F乙
B.ρ甲>ρ乙,F甲=F乙
C.ρ甲<ρ乙,F甲>F乙
D.ρ甲>ρ乙,F甲>F乙D  1000 21.一个棱长为0.1 m、密度为2×103 kg/m3的均匀正方体置于水平地面上。(g取10 N/kg)
(1)正方体的质量m=_________。
(2)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p=______________。
(3)为了改变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小明和小华同学设想沿竖直方向切去任意厚度A,如图甲所示,并将其分别置于剩余部分的下面或上面,如图乙、丙所示。小明认为图乙的放法可使压强减小,小华认为图丙的放法可使压强增大。请判断,小明的设想是________的,小华的设想是________的。(均填“正确”或“错误”)2 kg 2 000 Pa 错误 正确 22.如图所示,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在透明有机盒内放入一块海绵和砖块进行实验。(1)实验时,他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砖块对海绵压力的作用效果,这种实验方法叫做转换法。
(2)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选用图中__________两次实验进行比较。
(3)分析比较图中甲、丙两次实验,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绵的凹陷程度 甲、乙 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3.(浙江杭州中考)现有一根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将其下端蒙上橡皮膜。描述橡皮膜外表面在以下不同情境中的形状变化。
(1)向管内缓缓注水,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随着加入的水量增多,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将注入水后的玻璃管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慢慢向下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当玻璃管移动到管内液面和水槽液面恰好相平时,橡皮膜的形状是________(填“凸面”“凹面”或“平面”),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大 变小 平面 玻璃管内外水的密度相等,且深度也相等,因此橡皮膜上下两面受到液体的压强相等,受力面积相同,所以上下两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使橡皮膜呈平面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