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6 08:4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70年代外交重大发展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单元结构新中国外交 (基础) (突破)(调整)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1949—1955)一、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背景国内环境国际环境新中国建国初期面临的国内环境: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915年签订“二十一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外交政策 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周恩来传》昨日的思考 你能用一两个词概括旧中国的外交历史吗?屈辱 新中国建国初期面临的国内环境:政治上: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经济上:建国初期,面对我国十分落后的工业,毛泽东感慨的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经济落后新中国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国
美苏联资本主义社会
主义对立1949年10月3日,杜鲁门指示国务院:“我们不要那么匆匆忙忙承认这个政府,我们在承认苏联的共产党政权之前曾等待了12年。”艾奇逊:正是在对华经济关系领域中,美国具有对付中共政权的最有效的武器。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新中国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周恩来请回答: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我们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
用自己的腿走路。 ——周恩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本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与西方国家建交。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在平等基础上重新建立外交关系。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合作探究①中国当时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而不走“中间路线”?②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 “一边倒”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为当时两大阵营对峙,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而苏联则对中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援助;实行“一边倒”可以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二者并不矛盾。三、开拓外交新局面 ——50年代外交成就1. 同苏联等国建交(49—50)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和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第一条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四条规定:
“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
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毛泽东和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苏联:1949年10月3日
保加利亚:1949年10月4日
罗马尼亚:1949年10月5日
匈牙利:1949年10月6日
朝鲜:1949年10月6日
捷克斯洛伐克:1949年10月6日
波兰:1949年10月7日
蒙古:1949年10月16日
民主德国:1949年10月27日
阿尔巴尼亚:1949年11月23日
越南:1950年1月18日 印度:1950年4月1日
印度尼西亚:1950年4月13日
瑞典:1950年5月9日
丹麦:1950年5月11日
缅甸:1950年6月8日
瑞士:1950年9月14日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非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1949.10—1950.10 (第一次建交高潮)
新中国与17国建交苏联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匈牙利
朝鲜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蒙古
民主德国
阿尔巴尼亚
越南
印度
瑞典
丹麦
缅甸
瑞士
芬兰1.17个国家
2.大多数国家为人民民主国家
充分体现“一边倒”外交原则发挥的作用三、开拓外交新局面 ——50年代外交成就1. 同苏联等国建交(49—50) 2. 和平共处五项提出(53—55)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总理亲笔书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两国,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意
义内容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深远
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目的 三.始有所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过程 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再次提出三、开拓外交新局面 ——50年代外交成就1. 同苏联等国建交(49—50) 2. 和平共处五项提出(53—55) 3.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1954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这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的建议对印度支那的和平起了积极作用。 目的 中国作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意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背景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特点日内瓦会议三、开拓外交新局面 ——50年代外交成就1. 同苏联等国建交(49—50) 2. 和平共处五项提出(53—55) 3.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 4.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 背景:内容: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意义:①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②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有更多的亚非国家同中国建交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万隆精神
团结一致,
反对殖民主义,
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背景
1、国内环境
2、国际环境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
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国初期与苏联等17国建交
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4、1955年万隆会议1、不属于我国建国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关系3、新中国外加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D、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事件划分的理论4、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下列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6、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亚非会议 B、第26界联大
C、日内瓦会议 D、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5、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主要针对
A、外来势力对中国的敌视
B、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制造紧张局势
C、有的与会国反对共产主义,对中国怀疑
D、帝国主义破坏会议和各国间的分歧主席、各位代表:
   我的主要发言现在印发给大家了,在听到了许多代表团团长的一些发言之后,我愿补充说几句话。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思考:求同:
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②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存异: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等 求同存异的方针中,“求同”是指什么?“存异”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