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3课 辛亥革命(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13课 辛亥革命(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6 09:0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要点回顾1.近代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八国联军侵华前,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抗争?结果怎样?有何启示?(结合太平天国的启示)结果:都失败,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都没有完成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启示: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革命需要先进阶级的领导。第13课 辛亥革命课标导航: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孙中山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概念屠龙大会革命的必要性民族危机 1902年到1911年,各地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一材料二推翻从分析和所学知识,我们知道,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时代背景: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的统治中国的工具,人们认识到想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四伏,为挽救封建统治,进行改革。
面对这样的民族危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同学们结合课本62页-63页,找出辛亥革命发动的条件及有利时机。
【提示:革命需要的实力是怎样具备的?(这包括:经济实力、阶级实力、思想动员、组织实力、军事实力等)。
革命发动也需要的有利时机(指革命导火索)】二十世纪初中国爆发革命的条件成熟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20世纪初期,各地城乡资本主义又有了新的发展,也促使中国资产阶级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利用商会进行有组织的参与地方或全国性的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材料: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条件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发展壮大;
(阶级基础)陈天华邹容条件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 1894年,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大会现场 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及革命政党的成立
A 时间:
B 地点:
C 成员组成:
D 政治纲领:
(指导思想)
E 主要领导人:
F 机关刊物:
G 性质:
H 意义:
同盟会的建立及意义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1905月年8月日本东京兴中会、华兴会、
光复会成员孙中山、黄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浙皖起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
孙中山.黄兴条件4:
发动 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军事准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之役并寿。”
—孙中山 最壮烈的当属黄花岗起义,那些青年才俊, 受过良好的教育,文雅而英俊,皆是人中龙凤,诚如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所说的,他们个个有方面之才,却充当了冲锋陷阵而身亡的卒子。
四川保路运动,清廷调兵镇压,使武汉兵力空虚若无四川保路起义,武昌起义要迟一年半载。
——孙中山1911年的武昌成为革命的首发成功地,这里又有怎样的偶然性呢?有利时机:(直接原因)有利时机:
四川
保路运动第13课 辛亥革命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2、革命条件:(3)思想基础:(4)组织基础: (5)军事基础:3、有利时机:(2)阶级基础:一、爆发背景:(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1、武昌起义北京★武昌武昌起义后全国
15个省宣布独立 1911年11月,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自任都督,挂起“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旗子,并“用竹竿挑去了府衙大堂屋子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江苏就这样光复了。这样的“光复”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旧官僚乘机投机革命的情况。这种形势的出现说明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的危机,也预示着革命最终失败的必然。动脑筋1、民国的成立概
况时间:
总统:
国旗:
国都:
纪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 南 京中华民国纪年五色旗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的成立五色旗:采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五族共和”。 公历纪年:公元与民国纪年换算方法是具体某年后二位数加减11即可,公元换算成民国减11,民国换算成公元加11。如1912年,后二位12-11=1,民国1年。民国三十八年,38+11=49即1949年。
①成立中华民国:
时间、首都、国旗、临时大总统
民国纪元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探究题2:阅读P64第二段内容并结合下列材料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那些民主精神与法则?宪法有什么进步性?两大革命成果
2.革命的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 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性质: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3、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4、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5、实行责任内阁制主权在民,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否定封建等级制度,体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民主丰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参议院、大总统和国务委员、法院)主权在民,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根本目的维护共和政体 特点: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文件,它肯定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彻底否定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在全面人民面前树立起“民主”“共和”的形象。它所反映的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意志在当时条件下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民主要求。民主与法制的原则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光辉里程碑。探究题:袁世凯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辛亥革命的果实会落入他的手中?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庭,号容庵,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辛亥革命后各方势力对袁世凯和革命党人的态度清政府袁世凯帝国主义列强革命党人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形势 革命党人面临那些压力?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如何处理?产生了什么结果?革命阵营立宪派旧官僚第13课 辛亥革命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帝国主义的支持革命派的软弱妥协 立宪派、旧官僚的拥护 对 清:逼宫退位对革命派:迫孙让位 依托:在军队中的影响袁世凯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革命阵营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PK溥仪宣布退位
孙中山辞职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袁世凯自身条件:政治手腕高,
军事实力强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孙中山希望争取袁世凯 (1)原因(2)过程: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总统。
(3)辛亥革命的失败
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材料一: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项权利。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三:
“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探究题4: 结合材料思考:我们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性?政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或君主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生活习俗的近代化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功绩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四、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5、推动社会习俗近代化。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五、是非成败后人究(评价篇)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结合课本P65,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正方
成功PK反方
失败 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你是怎么认识的?请说明理由 
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
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
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
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
到了。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成功(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革除了封建陋习,移风易俗;
失败(1)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
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的成与败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拓展提升现(近)代化史观五.对辛亥革命的评价(1)历史功绩A.政治上(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第一次巨变):推翻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反封),沉重打击了……(反帝)建立了第一个……颁布了第一部……使人民获得了……B.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2)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原因: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彻底的反帝主张;没有发动群众;没有自己的军队)(3)经验教训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第13课 辛亥革命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的丰功伟绩将昭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第13课 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