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注重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来帮助学生认识周长,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的活动中,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建立周长的概念,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材在内容安排上,首先让学生用彩笔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接着通过认一认和说一说,知道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还通过想办法得到它们的周长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实际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活动,逐步建立周长的表象。
学情分析:
学生在知识方面,已经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长度及长度单位;在能力和基本活动经验方面,学生在经历测量线段长度和估测的活动中,初步形成了测量的操作经验。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能。
教学构想:
数学活动过程
→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
逐步形成周长表象
(积累)
(帮助)
教学准备:
PPT、实物投影、数学书、A4纸、彩笔、绳子、色卡纸制作的树叶、刻度尺、软尺。
教学设计:
一、认识“一周”
1、初步认识“一周”
出示2片同样大小树叶,一只蚂蚁没有爬完一圈,一只爬完一圈。
T:两只蚂蚁都在爬树叶,说说它们的爬行路线。
S1:绕着树叶的边爬。
S2:一只没有爬完,一只爬完了一圈。
(抓:边线(边边)、一圈。)
T:大家提到了边线、一圈。这样的一圈边线就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设计意图:在观察活动中,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认识“一周”。)
2、找生活中的“一周”
T: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的表面都能找到“一周”。找出来,指给你的同桌看。
全班交流。
T:都在哪里找到了“一周”?
S指说。
T:是“一周”吗?
进一步理解“一周”
请2个学生分别指出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T:指的都是“一周”吗?为什么是“一周”?
小结:虽然起点不同,但都是“一周”。
老师展示无顺序的指法。
T:这样是“一周”吗?
PPT配合展示,学生体会这样也是“一周”。
T:现在,你对“一周”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结:只要把边线摸完就是“一周”。
描“一周”
学生在题单上描出图形的“一周”。
投影展示。
小结:图形的“一周”在边线上找。
(设计意图:在找、指、描多种活动中,积累观察、操作、比较的活动经验,逐步深入“一周”的理解。)
二、认识周长
T:刚才描出的图形“一周”有长的,有短的。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板书:一周的长度
周长)
T:怎样才能知道图形周长是多少呢?需要测量。
三、测量周长
小组合作测量:
T:先看清合作要求。
一人读出。
①怎么测量?
②用什么工具测量?(领测量工具)
③记录。
交流活动:
树叶
法一:S用软尺量。
T:测出的××厘米是不是树叶的周长?为什么是?为什么紧贴?
法二:S用绳子。
T:量这部分绳子的××厘米是树叶周长吗?为什么?
边比边说:把曲边转化为直的,这是一种“化曲为直”的方法。
数学书封面
法一:量四条边
T:这样量出的××厘米是封面周长吗?为什么是。
法二:量两条边,再算出周长。
T:这样得到的××厘米是封面周长吗?为什么是?
小结:只要合起来是一周的长度,都能得到周长。
T:现在你在测量周长时都有哪些经验?
小结
T:方法、工具不一样,但测量的都是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和合作活动,积累经历设计的活动经验,进一步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四、运用提升
辨一辨
跳绳、操场、栅栏
T:哪些长度和“周长”有关系?
2、格子图中数周长
出示2个图形。
T:比较这两个图形,你有什么想法?
②格子图中数周长
③学生介绍自己数出周长的过程,其他学生评价,说不同的,说好建议。
3、T:看一看周长,再看一看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不同形状的图形,周长相同。
(设计意图:在辨、数的活动中,巩固对周长含义的理解;通过总结反思,积累策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