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山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音乐与地区有密切的关系,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音调,激发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材分析:
歌曲《放牛山歌》是一首以农村为题材内容的四川民歌。2/4拍,无声徽调式。音乐素材简练、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曲调欢快、活泼,表现了农村的牧童娃娃愉快劳动生活的欢乐情绪。歌曲为六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全曲用“mi re do?”三个音为轴心,贯穿全曲,使其具有山歌高亢的特点。第一、二乐句的第2小节与第4小节分别采用了上移一度和同度进行的手法。衬词“呦喂”,及“啥”字地方方言的运用,使歌曲增强了浓郁的地方民歌风格,从而形成了一领众和的对唱效果。第三乐句“X?X .”切分节奏出现,使牧童在欢乐放牧时的心情的得到了欢畅的抒发。第五乐句宽松舒展的旋律唱出了“哥儿啰喂”,犹如牧童在山坡上向远处呼唤的生动情景,热情而又奔放,歌声悠扬。最有一个乐句采用了与第四乐句同头换尾的手法,再现了牧童们放牧时欢乐的情景和劳动时的喜悦之情。
教学设计思路:
《放牛山歌》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第5册第六课内容。这首歌简练、朴实,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歌曲以欢快的情绪展现了孩子们在劳工过程中喜悦之情。歌曲中众多衬词,能够有效地调动孩子们学唱这首歌的积极性。本课通过了解四川地区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情绪,用高亢嘹亮的声音调动学生们情绪。并利用多遍聆听以及节奏训练让学生易懂易唱,并创设放牛的唯美情景在表演时进行大胆演绎。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用高亢愉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旋律唯美多变的特点,感受音乐情绪以及山歌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利用两种方式)
1、音阶 识读简谱(专项训练)
2、律动 牧童
二、情景导入。(了解四川风土人情)
1、律动 牧童引出放牛山歌。(引导学生联想到 放牛 放牧)
2、聆听《放牛山歌》让学生想一想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出示PPT揭示课题《放牛山歌》)随后让学生用山歌的方式做发声练习
三、聆听歌曲
(一)聆听歌曲
1、初步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内容。(出示歌谱以及歌词)
师:说说歌曲的速度和情绪,你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师:歌曲听完,谁能说一说四川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啊?
生:说说感受、读歌词、找方言。(师带生读一读歌词,并找出当地方言)
2、再次聆听歌曲,教师范唱(也可默唱)。
师范唱 听好后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句?我把最喜欢的也告诉大家。
师:解决歌曲重难点。反复读节奏纠正,解决重难点(试图让学生讲出一些方言的地方,借此来纠正一些难点的地方。
如:师试着让学生唱唱里面有兴趣的几句,唱着唱着我感觉这首歌的歌词挺特别的,我们同学有发现吗???(二)朗读歌词?1、生随音乐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呆会儿请老师帮忙?,哪里需要老师帮忙吗/??纠正不认识的歌词如:(兜(dōu)、耙......)?
(三)学唱歌曲
师:请同学们跟着钢琴,老师带领大家完整的演唱歌曲。让我们一起试着唱一唱。
1)生自学,随琴模唱
2)学生模仿,教师教唱
3)接龙唱?4)完整演唱第一段
5)跟伴奏演唱第一段
6)介绍四川方言 教师四川方言范唱,学生找特点
7)学生方言读歌词
8)学生四川方言跟琴演唱歌曲
跟伴奏演唱歌曲第一遍普通话 第二遍四川方言唱出耿直 好客 热爱生活的四川特点。
(四)小组学习 第二段学唱。(自主学习第二段歌词,稍微加快速度用钢琴带领,注意呼吸换气地方和正确的发音咬字,纠正不准确的地方)
四、歌曲处理及表演(形式多样)
1、在教师指挥带动下,利用歌曲原伴奏演唱歌曲。
五、拓展加课堂小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欣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六、小结
小朋友们,这首好听的山歌让我们感受到了山里孩子对劳动的热爱,老师相信你们也能做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孩子。从今天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