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与意境——中国山水画作品欣赏
教学理念:
??《中国山水画》一课是初中重要的欣赏课,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中国山水画欣赏方法,帮助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培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与学习。
尽量让学生能“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师就须从“全方位”地考虑设计教案:带领学生去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教材分析与我的思考
教材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四幅中国山水画作品,这些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成就,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是艺术史上罕见的艺术珍宝。中国现代山水画,面对时代的发展,中西融合,表现出崭新的动人意境。教材所选学生的作品,以诗人画,表达了对山水画意境的感受。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不拘技法,自主进行学习。
总之,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意境的表现。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蜿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们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眷恋、那份痴情,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而意境是对恬美景物的“暇思无限”;而这种“暇思无限”,最好的表达方式是诗(词)。因为诗(词)的文学语言有内含深、寓意广、言简意赅的“功效”,能使欣赏者浮想联翩、遐思无限。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诗情画意”。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和诗意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并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欣赏与感受中国文人画之“颠峰”;领略古代“江南才子”的“触景生情”,从而“借题发挥、挥写胸臆”,以至吟诗作赋、觅得佳句之过程。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并用言简意赅的文学语言——诗(词)记录下来。即:画的意境用文字记录--诗(词),又可把诗(词)的诗意用绘画表现。(诗、画相互转换)。
学情分析:
?鉴于八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认知,教学中应做到放手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美术作品进行评述,发表自己的感悟与审美体验。
知识与技能:?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运用提问法、讲授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欣赏中的得到美的体验,领悟山水画的艺术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技巧和形式表现;在山水画的树石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
学习材料:?????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教学过程:
1.对比了解、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上课后请各学习小组根据课前预习,出示山水画作品,集体讨论后选出优秀作品图片。《渔庄秋霁图》元倪瓒、《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搜尽奇峰打草稿》清?石涛、《平沙落雁》、《万山红遍》现代?李可染
先请两位学生扮成“宋代画院的画师(其中一个是马远)”对照着《雪》图细细地品味着……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山林,大地披上银袍,天公将大地打扮得洁白无瑕,婀娜多姿,婉如待嫁的新娘——“美丽动人”。人踪缈缈、兽迹难寻,整个冰雪世界是多么空寂、清新,又是多么寒冷,严酷啊,这漫漫冬天多么长呀……。忽然,闻得一阵阵“呀呀”的叫声,只见一行白鹭(候鸟),又从南方飞回来了,树上的雪开始熔化了——春天来了。依画意写诗:银装裹素锁群山,猛兽无寻数迹难。千里冰封岂罩住?一行白鹭依旧还。
2.彼此交流、加深理解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家是如何表现意境的(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4)作品用了哪些技法表现?(5)传达了什么样的意境?(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李可染中国现代画家,他的山水画重视意向凝聚。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为了更好地表达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用积墨法画出山的厚重,大面积使用了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他的画面结构,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划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
《渔庄秋霁图》元 倪瓒??倪瓒,(1301—1374年),元代画家。字元镇,号云林,出生在江南无锡的富豪之家。他从小因为家资殷实,过着无忧无虑的富公子生活。生来就有一种闲适的性情。中年时家道中落,一步步疏散家财,携家隐居。他的后半生飘浮于太湖流域。擅长画山水、枯木、竹石。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好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岭之景,章法极简,于简中寓繁;多用枯笔干擦,淡雅松秀,风格萧散超逸,独树一帜。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对文人山水画作出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渔庄秋霁图》是最能代表倪瓒简洁、空灵的山水风格的一件作品,是倪瓒50岁时寄居在朋友王云浦的渔庄上所画的。这件作品的构图简括至极,全画只分近、中、远三景,近处一个小小的土坡,上面高高矮矮生着几棵小树;中景为一片湖光,未着一笔;远处是荒荒凉凉的几片浅丘。画中的景物不分远近,一律用干笔淡墨轻轻松松地画出,形成了一种明净、疏朗的画面效果。倪瓒称得上是一位经营画面空间的天才,他最善于以虚空暗示无限的现实。倪瓒非常喜欢这种三段式的构图,《容膝斋图》、《六君子图》等也同属于这种空间样式。??画中诗为:“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
?教师小结:
???认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
???1、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
???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
???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
3.欣赏分析、用心体会??? 欣赏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播放古曲平沙落雁)。??? 1、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 2.讨论法(读画体会意境):?????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
屈大夫(我们把画中人看作屈原)在那溪边独自抚奏着古琴,时而委婉忧伤,时而悲伤激昂;陪伴他的只是那涓涓的溪流;荒吟,仿佛在漠俯首,溪流停吟,仿佛在听他述说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大丈夫的壮志未酬,,一群大雁掠过头顶,“呀呀”地自南飞去,屈大夫多么希望那高飞的大雁和潺潺的流水能尽带走自己满腹的哀愁啊。
总结:作者以最简洁的构图和笔法创造出一个无限开阔、空灵而又古雅的境界。琴声、雁声、水声化合成诗一般的意境。作者极其巧妙地利用了皮纸的性能,将沙滩与河水画得若隐若现,使画面满而不闷,简而不空。
教学小结:???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在教学中要贯穿这一思想,技能训练是引导学生热爱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切入点。?
??1、介绍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作品表现方法。???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对学生不同感受要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