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四课《与建筑相伴》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壁画是庞大的美术领域中的分支之一,涉及表现风格、形式法则、材料、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以一节课的时间完成对壁画这一艺术形式的深入解读是不成立的。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概括展示壁画的全貌,将重点聚焦于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形式法则,努力营造学生感知壁画、认知壁画内在美的课堂教学氛围。寻找和发现壁画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和形式法则是本课的重中之重,教学的过程正是以这两条线索为目标,通过壁画的产生、发展层层深入,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壁画中不变的审美核心因素。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壁画作品,认识作品中的表现语言。
2.了解壁画与建筑、环境、社会大众的关系。
3.运用某一表现手法,创作主题性的壁画方案。
4.感受、体验不同建筑环境中壁画主题及艺术风格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筑风格与壁画的艺术语言及形式。
难点:壁画的艺术形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27cm×27cm铅画纸、油画棒、油性笔。
教学过程
一、寻找共性·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连续呈现几张壁画作品,要求学生欣赏并寻找其共同点。
2.得出结论:共同点是画在建筑物的墙面上的,是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3.课题呈现《形式的彩虹——与建筑相伴的壁画》。
二、辉煌遗迹·丰富表现
1.用多媒体呈现史前壁画作品。
提问:这是壁画吗?
(学生讨论、回答。)
2.总结:这是人类早期壁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距今大约有17000多年的历史。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3.接着呈现史前壁画,要求学生寻找壁画上描绘的内容。
(学生欣赏并描述。)
教师总结:通过画面中壮硕的动物和人物的舞姿,可以看出这幅壁画描绘的是庆祝丰收的舞蹈场景。当时的人们对美的欲望渐渐萌芽。由于文字还未产生,这些图像最主要的功能是记录,记录古人的生活状态及重大事件。壁画所描绘的画面也体现出狩猎时代人们对动物细致的观察与准确表现。
承前启后: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壁画也随之发展,与新的建筑物结合在一起。
4.多媒体呈现壁画作品:
①埃及壁画作品。
引导学生理解埃及壁画除了有记录功能外,还具有了装饰功能。师生共同对埃及壁画的表现形式进行探究。结论:具有平面装饰的表现手法。
②拜占庭镶嵌壁画。
让学生了解在拜占庭时期出现了墙壁装饰的新型材料,镶嵌壁画是用小块彩色大理石或彩色玻璃镶嵌而成,此种材料在现代建筑运用中相当广泛。
③敦煌壁画。
学生欣赏并与埃及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相比较,了解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人类艺术的宝库,内容极为丰富。敦煌壁画运用具有节奏与韵律的线条勾勒,形成中国古代壁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④米开朗基罗天顶壁画《创世纪》。
学生欣赏并了解壁画中震撼的写实主义风格。
5.教师总结:以上这些壁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每幅作品都运用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无论表现方式如何变化,只要是画在建筑物的立面上的都可称为壁画。
三、城市装点·形式艺术
1.教师提问:今天的壁画又会出现在哪建筑物上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2.多媒体呈现当今城市中的各类壁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理解现代的壁画已成为了城市建筑的装点和大众的艺术。
3.多媒体呈现一幅无主题视觉性壁画。要求学生探究无主题的壁画为什么依然给观赏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师生讨论研究:壁画表象的背后隐藏怎样的秘密呢?
教师总结归纳:此幅无主题壁画将重复的图形按照一定规律呈现,形成了一种形式法则,也是艺术中美的法则规律。
4.多媒体依次呈现6幅具有一定视觉规律的图形。学生欣赏并理解艺术中的形式法则。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媒体紧接着呈现比较有特色的现代壁画作品,以深化学生对艺术形式法则的认知。
四、确立主题·合作创想
多媒体呈现一张校园围墙照片,要求学生运用重复法则,依据主题独立完成一幅创意草图,合作组合完成壁画草案。
具体作业要求:
主题《成长的足迹》
(1)固定元素为彩色大小脚印。
(2)运用几何图形的组合与分割形成具有节奏感的黑色背景,覆盖整张画面。
(3)学生各自独立设计草图。
五、展示评价·课后拓展
1.展示学生设计的草图作品,师生欣赏。
2.教师点评:今天我们以个人为单位,进行了以成长为主题的单元式创作草图。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同学作品有规律地重复排列在墙体上,再用多种材料制作(如烧成瓷砖,运用丙烯颜料画在墙体上),就形成了一幅有主题的重复组合的装饰壁画了。
3.多媒体呈现模拟墙体壁画作品,学生欣赏自己完成的作品。
4.教师总结:壁画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发展;建筑是壁画独特的载体;壁画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壁画之美来源于形式法则;欣赏身边壁画的同时也要学会发现壁画中隐含的形式法则,体会壁画的形式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