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糖果》教学设计
辽宁省凌海市实验小学
教师:张红
教学目标:
1、结合分糖果的具体情境,探索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方法,感受有剩余的平均分及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学会用表格记录大数目的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大数目的平均分用表格取代画圈记录平均分的必要性,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对大数目的物品进行平均分,学会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
1、
激情创境
1、
口算:
4x4
=
5x7
=
6x4=
35+46=
75-34
=
3x5=
6x3
=
2x7=
9x4=
49-30=
39+54=
5x4=
学生看口算卡进行口算,每人一题.。其他学生进行判断!
2、导言:前面的分物活动,都是把小数目的物品平均分,今天,我们要经历把大数目的物品进行平均分。老师这有一些糖果,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糖果中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学生明确学习内容,进入学习情境!
2、
合作探究
1、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们正在做什么?你能帮帮他们吗?(50块糖果平均分给4个人)
学生操作后,请几位同学介绍分法。
学生用50根小棒代替糖果分一分。
可能出现不同的分法:1块1块地分,2块2块地分,5块5块地分,还有可能10块10块地分。
2、下面是笑笑和淘气做的记录,你能看懂他们是怎样分的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笑笑和淘气的记录表。先看表格的形式,说一说都记录了哪些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大数目变成小数目的过程,如淘气记录的大数目变化的过程是50-30-10-2。再明确答案。
使学生明确:对于大数目的平均分,第1次分多少应该想到用较大的计数单位。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表格:笑笑和淘气记录的过程。
先看表格的形式都记录了哪些内容。再仔细观察分的过程。
笑笑的表格记录的是前两次先1块1块地分,后5次再2块2块地分最后还剩下2块。
淘气的表格记录的是前两次。先5块5块地分,第三次再2块2块地分,最后还剩下2块。
3、你是怎样分的?利用附页4填一填。让学生把自己的分法记录在附页4的表格中,然后交流展示。
最后教师指出: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看上去很清楚,而且不容易出错。
学生把自己的记录方法记录在附页4的表格中,通过交流展示,让其他学生猜一猜,这位同学是怎样分的。
三、实践体验
1、第1题。分一分,填一填。
第1组数据是3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第2组数据是70本书平均分给二年级的3个班。
学生先填写表格内容。
然后动手分一分,边分边在表格中记录自己分的过程。最后交流分法和结果。
2、第2题。做游戏。
引导学生明确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学生游戏,教师巡视,了解活动情况。
学生明确游戏要求。
学生活动。评价。
3、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已总结学习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