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强化8:八上期末复习小专题之浮力探究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强化8:八上期末复习小专题之浮力探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24 22:33:3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警告:本系列作品由利剑科学工作室原创,版权归21世纪教育网和编者(利剑科学)所有,谢绝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果资料中有问题,你可以联系编者(利剑科学)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提高!需要更多资料请关注“利剑科学文集”,请点击:
https://www.21cnjy.com/space.php uid=5367292
( https: / / www.21cnjy.com / space.php uid=5367292 )
也可关注“利剑科学工作室”,请点击:
https://book.21cnjy.com/book.php mod=studio&op=detail&stid=7
( https: / / book.21cnjy.com / book.php mod=studio&op=detail&stid=7 )
参考答案
1.(1)=;
(2)1.2;偏大;金属块完全离开水面时要带出一些小水滴,使重力G测的数值偏大
2.(1)在溢水杯中倒入水时,水面先超出溢水口并溢出水,等到水不再溢出时再做实验;
(2)先不变,后变小;
(3)F2-F3=F4-F1
3.(1)减小;增大;=;
(2)①溢水杯中加红色水,增加可见度;
②能同时显示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
4.(1)增大;
(2)2与4(2与5、3与6);
(3)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增大而增大。
5.(1)甲;(2)排开液体的密度;(3)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强化8:八上期末复习小专题之浮力探究
(满分100分钟,完成时间40分钟)
一、研究阿基米德原理
1.为了直观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小明改进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弹簧测力计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用粗铁丝做一个框,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在粗铁丝框上端悬吊一个金属块,下面放一小杯。铁架台的支架上放置一只溢水杯,溢水杯跟金属块、粗铁丝框、小杯都不接触。
(1)首先平稳缓慢地抬高放有溢水杯的支架,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入水中,但不与溢水杯底部接触,(如图甲→乙→丙),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甲
F丙(填“>”、“=”或“<”)。
(2)然后再平稳缓慢地降低溢水杯支架,使金属块完全离开水面(如图丁),可以计算出图丙中金属块所受到的浮力约为
牛,此时浮力的测量数值将比真实数值
(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

2.小华做“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用图(a)所示的溢杯和小桶收集石块排开的水,他的实验过程分别如图(b)、(c)、(d)、(e)所示。
(1)实验时,使用图(a)所示的溢水杯和小桶接收被测石块排开的水。为减少实验误差,要求“在浸入被测物块前,要使溢水杯中的水面恰好与溢水口相平”,请写出达到该要求的操作要点:

(2)将石块从水面上方某一高度处缓缓下降,使其逐渐浸入水中直至刚好完全浸没,整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何变化?

(3)若图中四个测量值F1、F2、F3、F4满足关系式
,阿基米德原理得到验证。
3.同学们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上,仔细观察了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图甲)。课后复习时,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经过反复的思考、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并动手制作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
其中A、B为两个规格相同的弹簧秤,C为重物,D为薄塑料袋(质量不计),E是用废弃的大号饮料瓶、带孔橡皮塞及弯曲玻璃管自制的溢水杯,杯中加入红色的水,F是升降平台(摇动手柄,可使平台缓慢上升、下降),G为铁架台。
(1)实验中,同学们逐渐调高平台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秤A的示数
;弹簧秤B的示数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比较弹簧秤A的示数变化量FA’和弹簧秤B的示数变化量FB’,它们的大小关系是FA’
FB’(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对比甲、乙两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与原实验比较有哪些优点?
1
;②

二、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4.课前,小科和小思对物体浸没前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深度是否有关,有不同的猜想。于是用相同的长方体重物,分别以甲图和乙图的方式进行实验,并获得如下数据:
实验者
实验序号
物体重
G(N)
浸入水中深度h(cm)
弹簧秤读数F(N)
浮力大小F浮(N)
小科
1
4.8
2.0
4.2
2
4.0
3.6
3
6.0
3.0
小思
4
4.8
3.0
3.6
5
4.0
3.2
6
5.0
2.8
(1)分析小科测得的数据可以得出:浸没前,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随浸入水中的深度增大而
,小思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
(2)综合分析两个人的数据却发现,第(1)小题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其中
两次实验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填实验序号)
(3)课后,小科和小思才知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随

5.小明利用实验探究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他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分别浸入水和酒精中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
(1)上述四种情况,
图中金属块所受到的浮力最小。
(2)做丙、丁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
有关。
(3)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吊着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从金属块底部接触水面开始到完全没入水中直到接触容器底部的过程中,以下能表示弹簧测力计示数F拉与金属块底部浸入水中深度h关系的图象是

6.小华同学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圆柱体物块,当圆柱体物块下表面与水面相平时开始缓慢下降,直到与溢水杯底接触为止,用小桶收集溢出的水,(g取10N/kg)如图甲所示:
(1)根据(a)图可知,圆柱体物块的质量
kg;
(2)分析(a)(c)两图可知,圆柱体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浮力为
N;
(3)分析b、c两图可得出,浸在同种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跟
有关;
(4)图(d)中小桶内水重
N。
(5)小华完成图甲所示的实验后,把水换成另一种液体重复上述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图乙所示的弹簧测力计拉力F随物体下降高度h变化的图象,那么物体浸没在这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
N,这表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还跟液体密度有关。
三、研究物质的浮沉条件
7.为了探究漂浮在液面上的物块露出液面的体积V露与物块密度ρ物、液体密度ρ液的关系,某小组同学选取体积相同、ρ物不同的物块进行实验,测出其漂浮在水和酒精液面上时露出液面的体积V露,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水
实验序号
ρ液(克/厘米3)
ρ物(克/厘米3)
V露(厘米3)
1
1.0
0.4
60.0
2
0.5
50.0
3
0.6
40.0
表二:酒精
实验序号
ρ液(克/厘米3)
ρ物(克/厘米3)
V露(厘米3)
4
0.8
0.4
50.0
5
0.5
37.5
6
0.6
25.0
(1)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ρ物、V露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体积相同的物块,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中ρ液、V露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漂浮在液面上体积相同的物块,当ρ物相同时,ρ液越小,V露越小。
(3)由实验序号2与4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漂浮在液面上体积相同的物块,存在ρ物与ρ液均不同而V露相同的现象。若用其它体积相同的物块进一步实验,请在表三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使每一组实验均能研究上述现象。
表三:密度值(克/厘米)
第一组
ρ液=1.0
ρ物=0.2
ρ液=1.5
ρ物=

第三组
ρ液=1.0
ρ物=

ρ液=1.5
ρ物=0.6
8.小明按照教材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制作简易密度计
(1)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饮料吸管,在其下端塞入适量金属丝并用石蜡封口。塞入金属丝的目的是使吸管能
在液体中。
(2)将吸管放到水中的情景如图(a)所示,测得浸入的长度为H;放到另一液体中的情景如图(b)所示,浸入的长度为h。用ρ液、ρ水分别表示液体和水的密度,则ρ液
ρ水(选填“>”、“<”或“=”),ρ液与ρ水、h及H的关系式是ρ液=

实验次数
1
2
3
4
5
液体密度ρ/(g/cm3)
0.8
0.9
1.0
1.1
1.2
浸入的深度h/(cm)
6.3
5.6
5.0
4.5
4.2
(3)小明做了五次实验,获得的数据如上表: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在吸管上标出0.8、0.9、1.0、1.1、1.2刻度线(单位g/cm3)。结果发现,1.1刻线是在1.0刻线的
(上/下)方,通过比较实验2和3,
(可以”“不可以”)研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原因是

(4)为检验刻度误差,小明取来食油,先用天平测出食油与烧杯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部分食油倒入量筒中,如下图乙所示,测出剩余食油与烧杯的质量为41.0g,食油的密度是
kg/m3.若将食用油倒入量筒时,量筒壁上沾上了少量食用油,则食用油密度的测量值相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接着小明再用这个密度计测量。但操作时却出现了图(c)所示的情形,这让他很扫兴。难道实验就此终止了吗,根据经验或思考,在不更换食油的情况下,你认为可以进行怎样的尝试:

9.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灵灵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
步骤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带盖子的空玻璃瓶的重力,如图甲所示;
步骤二、用手拿着这个空玻璃瓶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发现玻璃瓶上浮;
步骤三、将一个铁块装入玻璃瓶并盖上盖子,放入水中放手后发现玻璃瓶下沉;
步骤四、取出玻璃瓶并擦干瓶上的水,挂在弹簧测力计上,保持玻璃瓶竖直,然后从图乙位置慢慢浸入水中,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玻璃瓶下表面浸入水中深度h的关系如图丙所示。
(1)装有铁块的玻璃瓶全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是
N。
(2)图丙中AB段表示玻璃瓶受到的浮力逐渐
,这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
有关;BC段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没的深度
(选填“有关”、“无关)。
(3)步骤二中空玻璃瓶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为
N。
(4)灵灵认真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和现象后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重力和所受浮力有关,分析可得出结论:物体上浮的条件是

(5)当玻璃瓶刚好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
Pa。
(6)细心的灵灵同学发现玻璃瓶上还标有100ml的字样,请教后得知这表示玻璃瓶的容积,于是他灵机一动,在装有铁块的玻璃瓶内装满水,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总重力,如图丁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3.1N,根据以上数据他算出了铁块的密度为
kg/m3。
10.
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器材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又都沉在容器底部,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此现象,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

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1)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2)配制一大杯盐水;
(3)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实验数据如表:
马铃薯的编号
质量/g
体积/cm3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A
44.8
39.2
40
33
B
56.1
48.8
50
41
C
77.3
67.9
69
57
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

四、研究利用浮力测量密度
11.小明制作了一个可测量物体质量的装置,如图甲所示小筒与大筒均为圆柱形容器。小筒和托盘的总质量为200g,小筒底面积50cm2,高12cm,大筒中装有适量的水,托盘上不放物体时,在大筒上与水面相平的位置对应刻度为“0”,将小筒竖直压入水中,水面距小筒底10cm时,在大筒上与水面相平位置标为最大测量值。把被测物体放入托盘中,读出大筒上与水面相平位置对应的刻度值,即为被测物体的质量
(1)当水面距小筒底10cm时,小筒所受浮力为
N;
(2)该装置所能测量物体的最大质量为
g;
(3)他想利用此装置测算出石块的密度,操作如下,如图乙所示,将石块放入托盘中,读出大筒上的示数为250g;如图丙所示,将此石块沉入水中,读出大筒上的示数为100g,该石块密度为ρ石=
kg/m3。
12.已知某实心小球是由下表中所列出的塑料材料中的一种制成的。
塑料名称
聚甲基戊烯
聚丙烯
聚乙烯
尼龙66
塑料王
密度(kg/m3)
0.8×103
0.9×103
0.95×103
1.1×103
2.2×103
为了鉴别该小球是由其中哪一种塑料制成的,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1)把小球放入盛有足够多酒精的量杯中,松手后,当小球处于平衡状态时,发现量杯内液体的液面由60mL处升高到90mL处,(已知酒精的密度是0.8×103 kg/m3);
(2)再把该小球放入另一个盛有足够多水的量杯中,松手后,当小球处于平衡状态时,发现量杯内液体的液面由60mL处升高到87mL处;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知该小球的体积是
cm3,该塑料小球的质量是
g,组成该小球的材料是

13.课外兴趣小组,将塑料小桶中分别装满已知密度的四种液体后,用弹簧测力计称出它们的重力,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数据。
液体的密度(g/cm3)
0.8
1.0
1.2
1.4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N)
1.6
1.8
2.0
2.2
(1)小红发现液体密度与弹簧测力计示数之间有一定规律,图甲的三幅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规律的是

(2)小亮根据实验数据,算出了小桶的质量是 80g、容积为 100cm3 并将实验中量程为 0 5N 的弹簧测力计和小桶改装成了一个液体密度计,该密度计使用时,只需将小桶中装满待测液体,就可从弹簧测力计指针指示的位置直接读出液体的密度。请在图乙中把液体密度计的零刻度线和最 大值刻度线向右延长,并标出相应的刻度值。
14.小明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圆柱体物块、小球、细线、量筒和适量的水测量某未知液体的密度。图中是小明正确测量过程的示意图。已知水的密度为1×103kg/m3,(g=10N/kg).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示数为50cm3。
②把拴有小球的物块置于量筒内,并先使小球浸没在水中,如图乙所示,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示数为54cm3。
③将拴有小球的物块置于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丙所示,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示数为74cm3。
④将待测液体倒入另一量筒中,如图丁所示,记录量筒中待测液体的体积。
⑤将上述石子和物块擦干后,置于量筒内的待测液体中,如图戊所示,量筒中液面所对应的示数为70cm3.由以上实验可知:
(1)在图丙中小球和物块在水中所受的总浮力为
N;
(2)待测液体的密度为
kg/m3
(3)在图丙中,若物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为其4/5,则在图丙与图戊两图,物块露出液面的高度之比为

15.小明学习了浮力知识后,想利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铁块制作一个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如图甲所示。G取10N/kg,铁的密度ρ铁=7.9×103kg/m3。
(1)首先,他测得此铁块重为G=7.9N,铁块的体积V=1×10-4m3;然后,将铁块浸没在待测液体中,设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则待测液体的密度表达式为ρ=
(相关物理量用题目中的字母符号表示)。小明依据此规律,在测力计右侧标注出了液体的密度值,做成了一支密度计。
(2)当利用该密度计测某液体密度时,指针在6.9N的位置,则该液体的密度为
kg/m3。
(3)图乙中能正确反映液体的密度ρ与测力计示数F之间关系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