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4.1稳步增长的农业
课型
新课
第几
课时
1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明确农业包括的部门;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说明我国农业分布上的地区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会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通过读图分析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判断和概括相关规律和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增强环保意识;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情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重点: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及归纳法进行多媒体课件教学
手段:自制相关课件、中国轮廓图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首先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明确农业包括的部门,之后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课 时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引入新课:
“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就可以发展各种产业,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就特别重要了。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产业哪些属于农业?种植水稻、伐木、饲养牲畜、捕鱼、采草药、生产桌椅。我们归纳一下,什么是农业?
讲授新课:
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产品大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提问]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农业非常重要,你能说一说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吗?
这么多人需要吃饭、穿衣,粮食、棉花生产很重要;
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料;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活动1]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再补充例证,具体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 ?????吃
种植业能提供的食物
畜牧业能提供的食物
渔业能提供的食物
林业能提供的食物
??????? 穿
用种植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畜牧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 用
用畜牧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用林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过渡]我国是一个大国,东部、西部、南方、北方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差异。
[活动] 在我国西南部的山区中,农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随海拔高低的不同而不同。请你在教材图“山地垂直气候景观”中的适当部位填上如下四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为什么该地会呈现这样的分布规律?
A.双季稻、香蕉,一年三熟;
B.适宜发展林业、牧业;
C.玉米、荞麦、燕麦,一年一熟;
D.玉米、小麦,一年两熟。
[结论] 山区的农业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带状有规律的分布的。
[小结]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生产和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观察图片“主要农业部门”,从反映的内容看,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之后讨论得出农业的概念: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称为农业。
查找资料,并结合读图“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你能归纳出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吗?
在读这幅图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天然草场广布,大部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因为降水稀少,农区小而分散,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北方与南方地区:东部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
[阅读] 读图“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认识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要类型。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的地区分布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
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棉花生产,北方以棉花为
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体现课标学生讨论分析的课标要求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
项目
检 测 内 容
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
当堂
达标
检测
一、简答题;
1、简述农业的概念?
2、简述我国农业生产在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存在的明显差异,及形成原因?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 书 设 计
☆补充设计☆
4.1稳步增长的农业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
2、农业取得的成就
二、农业的地区差异
1、东西部,南方北方的明显差异及形成原因
作 业 设 计
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教 学 后 记
在学习“农业的地区差异”这一标题时,可把景观图和地图结合起来使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展示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差异的景观图片,如北方的小麦播种、南方的水稻插秧。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影响农业差异的影响的因素。学生利用地图讨论图片上的农业生产景观可能出现在哪个地区,这样充分利用地理图像进行地理教学更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课题
4.1 稳步增长的农业
课型
新课
第几
课时
2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学习目标
1、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3、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与对策。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学习重、难点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读图分析法、填图活动法、讨论归纳法、多媒体直观教学等相互结合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创设情境,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课 时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学习任务一: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每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与不足,在选择农业类型时必须考虑地域特点,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即必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提示: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考虑
指导学生阅读P79信息传递“水果分布于自然条件”,理解“因地制宜”
过渡: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如何?
课件展示:
学习任务二 我过农业的发展
教师小结
(一)自主学习
动植物的生长都有 的规律,并受制于一定的 条件。因此,发展农业要 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二)合作活动
1、根据多媒体展示图,请你来规划下列地区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并说明理由。
太行山区、 东北平原、 内蒙古草原、 洞庭湖沿岸
2、读图4.5,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怎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3)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
1、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是 、 等。
2、发展生态农业不但能提高 ,还可以改善 ,使我国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3、读图4.8,分析:
(1)七大农产品主产区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2)每个主产区的农产品是什么?
(3)我国建设七大农产品主产区的原因。
4、阅读课本信息传递“生态农业”,试说出桑基鱼塘的模式,分析这样生产有什么好处?
体现课标新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讨论合作探究完成 。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
项目
检 测 内 容
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
当堂
达标
检测
1.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农业技术落后 B化肥、农药供应紧张
C农作物缺乏良种 D生态环境恶化和粮食生产不稳定
2.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是因为( )
A该地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B该地人口稀少,粮食需求量少
C 该地畜牧业发达,牲畜需要大量的饲料
D该地耕地多
3. 为了稳定我国的粮食生产,我国应加大( )
A.化肥投入 B. 农药投入 C. 劳力投入 D. 科技投入
4.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
B.开垦荒地、草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C.基塘生产是生态农业的一个典型
D.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5.下列农业符合因地制宜观点的( )
A.在干旱草原开垦耕地种粮食
B.在三江平原大面积植树造林
C.在西双版纳毁林开荒
D.在南方地区发展桑基农业
6. 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是( )
A.把东北平原建设成具有全国意义的粮食、大豆、甜菜等作物的生产基地
B.把长江中下游平原建设成我国水稻的重要生产基地
C.在黄土高原沟壑区进行小流域治理,发展多种经济
D.为增加粮食产量,把东北地区的沼泽地开垦为耕地
7. 我国农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② 建设商品粮、商品棉基地 ③将山区改造成耕地以扩大粮食产量
④大力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⑤在广阔的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 ①②
8. 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是( )
A.努力开垦荒地、林地,增加耕地面积
B.增加农产品进口量,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C.增加农业人口的数量,增加粮食产量
D.建立商品粮基地,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9. 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下列做法合适的是( )
A内蒙古高原有些地方缺粮,在水草肥美的地方发展粮食种植业
B在三江平原的沼泽区,排干水,开垦为耕地
C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可在沟壑积水处发展养鱼
D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蔬菜和花卉业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 书 设 计
☆补充设计☆
耕地:地势平坦的平原
自然 林地:地形陡峭的山区
因地制宜
发展农业 条件 畜牧业:降水较少的内区
渔业:河湖众多的地区和沿海地区
社会经济条件: 需求量、
农民 等。
我国 存在的问题 :粮食生产 、
农业 农业生态环境 等问题
的 七大农产品主产区
发展 发展方向:发展
发展“优质、高产、 、 、 ”的现代农业
作 业 设 计
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教 学 后 记
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一课题时,除了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黄土高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如何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一个从实例到结论再到实例的思考探究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此外,学生对这些实例比较感兴趣,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