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25 11:1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探秘水的世界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分析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
对学生而言,本章节是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而学生缺乏粒子这种微观的想象能力,所以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针对学生没有粒子这种微观的概念,我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展示原子的结构,并用视频、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教学策略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2、能说出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的作用。
2、 通过对结构图片、实验视频的分析、讨论的方法来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
2、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信息中学会处理获得知识,建立物质微观世界观
六、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知识回顾
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在水通电的情况下,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子有没有分解成更小的其他的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思考,回答
回忆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寻找最近知识发展平台,为新知识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提问
如果将原子和乒乓球作比较就好比将乒乓球和地球相比较,这说明原子?
原子很小。
思考,感知
激发学生的思维,感知到原子很小。
探究新知
思考:原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再分吗?你想象原子是什么样子?
同学思考、讨论,抽同学回答他们心中原子的样子。
那么在科学家的眼中原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PPT]展示人们认识原子奥秘的历程:
早在两百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原子。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直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了带负电荷的电子,才提出原子是可分的。汤姆森想象: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一样镶嵌其中。这就是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聆听、观看、感受
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一切客观规律都是可以认识的,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会逐步深入,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科学态度。
探究原子核的存在
汤姆森的葡萄干布丁模型看起来很完美,曾一度在科学界得到认可,但是不到二十年之后,有一个科学家,他叫卢瑟福,用实验事实证实推翻了汤姆森的推理,建立了更科学的原子模型。卢瑟福做了怎样的一个实验?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视频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图片展示】α粒子经过原子内部的偏转情况。
观看、感受
描述α粒子的运动轨迹。
领悟新知
合作探究
由a粒子轰击金原子示意图得出的结论:
1、许多a粒子直接穿过,说明:
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2、极少a粒子被反弹,说明:
说明原子中存在体积小且质量较大的带正电的粒子
3、少数a粒子发生偏转,说明:
说明原子中心存在带正电的极小的微粒且原子内部还有带负电的微粒
实验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吗?
思考、小组讨论、分析、交流
培养学生分析、表达能力
得出
结论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原子
核外电子(—)
理解、感悟
收获探究的喜悦
讲授新知
展示原子构成的图片提问:原子核还能再分吗?
质子(+)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能。还可以继续划分为质子和中子。观看、感受
利用原子构成的示意图,为学生展示探究得到的原子的内部结构。
小结
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书写、记忆
领悟新知
深入探究
问题:用手接触铁和铜会不会触电?
问题:铁和铜这两种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问题:铁和铜等金属都是由原子构成的,都
不显电性,原子中存在带电荷的粒子
(质子和电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在原子中,由于质子(原子核)和电子所带电荷数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所以可得: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粒子种类
电性
质量(kg)
质子
1个单位正电荷
1.6726×10-27
中子
不带电
1.6749×10-27
电子
1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质量的1/1836
阅读上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1、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2、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3、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阅读思考:
教材38页2-3,给我们提供哪些信息?

1、在原子中下列微粒的关系如何?
A、质子数与电子数?
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B、质子数与中子数?
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C、电子数与中子数?
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2、是不是所有的原子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氢原子的中子数为0,所以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以氢原子和氧原子为例,原子的具体 构成如何?
质子(1)
氢原子核
氢原子 中子(0)
核外电子(1)
质子(8)
氧原子核
氧原子 中子(8)
核外电子(8)
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即:原子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学生思考问题
认真观察表格并讨论、交流
学生认真阅读表格中有关几种原子的构成,并进行比较和讨论、交流
学生对比观察得出结论
慢慢引入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结
2.3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种类
学生总结
总结提升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课题2.3、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原子(电中性)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