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了解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量和质量不发生变化,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
学习重点:
1.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质量受恒定律作出解释。
2.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学习难点: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质量受恒定律作出解释。
学习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知识链接:
科学探究包括: 、 、 、 、
、 等几个基本环节。
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 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组成。
化学变化的实质 。
自主学习:
1.无数实验证明:参加 等于 ,这个规律叫做 。
2.物质是由 、 、 等基本粒子构成。
3.在化学反应前后, 没有改变, 没有增减, 没有变化,所以参加反应的 必然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
合作探究:
小组活动一:推测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1.推测:分解了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与生成的水和氧气的质量关系: (改变或不变)
2.从微观的角度对你的推测作出解释,得出合理推测。
小组活动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无变化
提出问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都发生了变化,并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猜想与假设: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化学知识,提出三种假设:
1.发生了变化,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
2.发生了变化,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
3.没有变化,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
收集证据:
查阅化学史: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
实验探究:
确定一个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
思考:确定化学反应的研究对象是应注意什么?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要注意什么?
确定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
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思与交流:
你的实验是否验证了自己猜测?
你的实验是否存在失误?怎样解决失误?
小组活动三: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
2.质量守恒定律的四个关键词: 、 、 、 。
3.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L氢气和1L氧气反应生成2L水。
B、10g食盐溶解在90g克水中,形成100g食盐水,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丝与氧气的质量总和。
D、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了,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某化合物隔绝空气加热,完全分解成NH、CO和HO,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A.C、H、O、 B .N、H、O C. C、H、O、N D. C、N、O
3.在A+B=C+D的反应中9.8克A和8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4.2克C,同时得到D的质量为( )
A、1.8克 B、3.6克 C、7.2克 D、14.4克
4.在化学反应中一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原子的种类 B.分子的种类 C.物质的种类 D.分子的数量
5.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原镁条的质量大。
6.某“大师”自诩能点石成金,请问如捡到一块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他能成功吗?简要说明理由。
7. 已知,某有机物A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将A和氧气置于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充分反应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验测得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如下表所示:
A
O2
CO2
H2O
反应前质量/g
16
a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44
36
(1)表中a值为 ;有机物A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g.
(2)有机物A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8. 在右图的装置中,当两种溶液发生反应后,天平不在保持平衡,指针向右偏转。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反应物不变,要使天平在反应后仍然保持平衡,你认为对装置的改进措施是 . ,.。
我的收获
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