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苏科版
第二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是根据《生物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二级主题“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本节“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内容的纵深和延续。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那么怎样吸收是解决的新问题。这一课时要解决的三大问题是“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细胞吸水的原理”和“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过程”。从而认识保护根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身边一草一木。
2、设计思路:
本节课第二课时首先通过两张带土移栽护根的图片说明水分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植物根来吸收,根是如何吸收水的呢?与溶液浓度大小有关。通过课前安排了“观察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影响”的实验,从而使学生对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具有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课堂中通过师生交流,重点阐明了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因,启发分析学生获得水分由低浓度流向高浓度,然后通过一段老师与学生合作微视频,并进一步验证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联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验证原理。其次通过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根毛,认识长有根毛的结构—-根尖的成熟区,学生通过实验加强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激发学生认识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同时感性认识到根的吸水与根毛有密切关系,根毛数量多增加根的吸收面积和功能。再次展示活动小组设计方案,将健壮的小麦幼苗插入清水、浓盐水、和枸杞养生奶中,启发学生根据探究获得“细胞吸水原理”的知识,进行推理,若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根毛细胞液的浓度一定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的结论。这样有简单到复杂又感性到理性,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在课堂反馈以及微视频展示让学生通过触摸真实性,加深学生对问题理解能力,加深记忆。活动方案展示让学生有猜想空间也看到变化现象,能将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⑴七年级学生开设唯一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就是生物学科,学生对生物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强,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但是生物学科中动手操作是完成实验的前提,在这节课学习中学生学会用迟测量、液体量取以及有关溶液、浓度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师可运用简单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是学生有感性认识操作起来就比较容易。
⑵在学习过程中涉及“探究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实验操作比较简单,教师课前让学生自己回家去完成留给学生足够思考动手的时间和空间,是学生通过切、摸、量、看感官刺激理解所学知识;“观察根毛”课堂完成让学生在合作中通过观察学到知识。⑶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中接触过一些生物学知识,但是对实验器材使用不熟悉,本节课涉及生物学一些专业术语和简单化学知识,教师在合适地点合适时间适当点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归纳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⑵认识根尖的结构;知道根尖成熟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主要部位。
⑶描述根吸收水的过程
2、技能目标:
能课前自主完成“萝卜条吸水和失水”实验过程,通过切、摸、量、看判断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结合生活现象,得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能熟练使用放大镜观察“根毛”,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参与实验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操作,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体会现代科技对生物学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归纳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认识根尖的结构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根吸水的过程
难点:
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教法分析:
1、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并亲自参与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切、摸、量、看等进行试验、得出结论,由感性到理性,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以主动参与为基本方式的渐进式探究教学,
2、通过分组实验(观察根毛)体现互动合作,使课堂丰富、紧凑,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 →“用中思”突出课改的新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学法指导:
1、细胞吸水和失水涉及一些没有学习的化学概念如溶液、浓度等,教师在学习第一课时“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的实验演示中教师用简单方法讲述为学生学习第二课时进行探究实验铺垫,课中有让学生演示。设置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课前进行探究实验,指导如何做好观察记录,使学生在活动中描述现象,得出结论。另外,教会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根毛,指导学生
有目的带着问题去观察。
2、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积极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感悟科学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教学模式为:感知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巩固练习
4、教学手段:实物(萌发的小麦幼苗)、图片、探究实验、微视频等
六、教学资源及资源准备:
课前学生准备
⑴.细胞液:
在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液体,液体中溶解有糖、酸、植物碱、色素和盐类等,这些液体称为细胞液.
⑵.浓度
水里盐放多了,就会咸浓度大
水里盐放少了,就会淡浓度小
⑶、学会简单测量以及实验记录
萝卜或马铃薯等(条)
浓(盐水)
清水
实验前长度(㎝)
实验后长度(㎝)
硬度变化
原因分析
⑷、将健壮的小麦幼苗分别插入浓盐水和清水和枸杞养生奶来进行对照实验
教师课前准备
⑴培养小麦幼苗(将小麦种子提前5-7天用水浸泡使其萌发)
材料:小麦种子、无土栽培容器等
⑵与学生合作利用手机拍摄微视频“观察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细胞吸水影响”实验,先用手机分段来拍,然后再合成。
⑶将萌发小麦幼苗利用无图栽培技术培养4-5天时候选择根毛清晰幼苗拍摄微视频
⑷教师利用信息化设备如录屏软件和狸猫格式对采集视频资源进行整合加工
⑸准备Ppt课件(将数字化资源文本、图片、视频等进行整合)
四教学过程:
题目
绿色植物生长需要
水和无机盐
(第二课时)
姓名
苏淑华
教学
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资源
(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倾听思考
齐声朗读学校目标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绿色植物的生长是需要水和无机盐的。今天这节课学习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题目,背景配以植物根吸水过程模式图,醒目的字体以及生动图片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利用粗大醒目黑体字展示,清晰明了
由于本节课量大、知识点多作用,直接引入新课
进入新课学习
知道本节课将围绕这三个目标完成教学,这样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根
的
作
用
学生思考回答:根
通过观察懂得目的是保护根及幼根
思考回答
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满足植物生长发育作用;
是固着植物体
学生演示溶液、浓度的概念
那么水和无机盐是怎么进入到植物的体内的呢?
首先通过两张带土移栽护根的图片
说明水分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植物根来吸收。归纳根的作用
过渡:
植物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根从土壤里吸收的。根是如何吸收水的呢?与溶液浓度大小有关。
利用数字化资源将带土植物根展示给学生,拉近学生的距离便于观察,同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白板中探照灯聚光,引导注意力集中
引起学生注意,通过观察学会 总结和概括了解根的作用
为学生叙述实验进行铺垫
细
胞
吸
水
的
原
理
细
胞
吸
水
原
理
细
胞
吸
水
原
理
学生叙述自己在家中所做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描述自己观察实验现象,萝卜条放到清水的液面下降,萝卜条变长、变硬挺了;
发现萝卜条放到盐水里的液面升高,萝卜变短、变软了。
认同:放入清水的萝卜条,水分进入细胞内,所以清水液面下降。→植物细胞吸水
放入入盐水的萝卜条,水分从细胞内流出所以盐水液面上升;→植物细胞失水
组织学生反馈课前一天在家里进行植物吸收水分的探究性实验。
边板书边启发诱导
提问:实验前萝卜等长度,实验后放在清水和盐水的长度以及萝卜硬度变化,最后看看实验前后液面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利用醒目字体展示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以出示植物吸收水分的实验图,让学生感受自己课堂要去做什么,将整个实验的材料和用具直观展示,便于学生尽快回忆自己家里所做实验愉快进入学习状态。
让学生自己动手切、摸等视觉和触觉刺激尝试学会测量、配置浓盐水、学会观察记录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通过自己观察记录回答问题将课外与课堂内容相融
学会归纳
总结
根
吸
水
的
原
理
和
过
程
观看实验过程及现象
注意萝卜等材料的切取、长度测量、浓盐水的配置以及烧杯中浓盐水和清水的等量设置都会对实验有影响;
明确萝卜条长短、硬度的变化都是有实验的唯一变量清水和盐水不同引起的
哪里浓度“大”,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流向:低浓度流向高浓度。
得出结论:植物细胞及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
(课前师生共同在实验室利用手机拍摄的微视频《溶液浓度的大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影响
启发学生:那些因素都对实验有影响?影响实验的关键因素?
提问:(指放清水的萝卜条)减少的水到哪里去了?(指放盐水的萝卜条)瓶子里 多出来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超链接—观察萝卜吸水喝失水的实验,通过观看比较找出影响实验因素直观、生动形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 是整个课堂变得内容丰富,呈现师生之间交流互动中
学会对比思考
通过设置细胞外溶液浓度这一变量,用萝卜条作为实验材料,突破难点
学生明确液体中水分变化来自植物细胞
学生回答:
1、水分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2、液泡变大
3、水分由浓度低进入浓度高的地方(吸水)反之;
学生分析条件得出结论:
周围水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
周围水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
植物细胞又是如何吸水和失水的呢?
出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示意图,
如何判断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说出理由
当细胞吸水后,由于液泡里水分增多,细胞涨大而显出硬挺;反之,细胞失水后,液泡中水分减少,细胞壁受的压力变小、变松驰,显出软缩。
这些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失水)?
将微观知识利用数字化资源形象生动展示 ,在师生交流之间老师不断点击整个细胞细胞吸水的过程清楚演示出来,老师还有聚光灯将关键内容首先展示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不仅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也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细胞吸水和失水是微观现象,用形象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分析思考了解植物吸水和失水与植物细胞液浓度大小由密切关系
归纳总结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用糖拌番茄或用盐拌黄瓜,盘子里出现许多水。把发蔫的青菜泡到清水里,青菜会硬挺起来。
学生完成,(题目略)
提问;生活中有许多实例能用这个道理去解释,你能举出实例吗?
达标练习
利用多媒体及时展出,这样节省时间又使学生规范自己语言
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加大了练习量同时可以及时反馈
思考,回答
联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了解小麦根系发达,根吸收水分与根毛关系密切→使根的吸收面积和吸收功能增强。
过度: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与根结构特点有密切关系?
观看微视频
从根的尖端或顶端到长有根毛的一段叫根尖,根尖有许多白色绒毛就是根毛
超链接-微视频《小麦的幼根及根毛》使教学内容直观真实呈现学生面前,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通过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放大镜将视频中小麦幼苗幼根和根毛一览无余演示
通过视频刺激感官感受激发兴趣
更直观地了解根尖各部分位置及作用,成熟区长有大量根毛,根毛似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
通过刚才分组实验观察的结果思考回答问题
指导,学生观看根尖结构图片
根尖有几部分组成?根尖成熟区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根尖成熟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主要部位
根与土壤接触面积怎么扩大的?
利用超链接数字以及观察根毛密度和数量,让学生感受其增大与土壤接触面积大
利用形象生动的根尖结构模式图,弥补学生不能利用显微镜观看根尖结构的不足 ,师生之间活动交流大大加快
全面观察根尖的结构,了解根吸水与根毛有关
学生开始讨论,哪种设计实验方案科学。
猜想现象:观察发现放入盐水的幼苗出现萎蔫现象,根变软,根尖下垂。
简述理由
植物是如何通过根来吸水的呢?
出示活动小组准备的设计方案:将健壮的小麦幼苗分别插入浓盐水和清水来进行对照实验。
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对照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据图回答
当根毛细胞吸水后,根毛吸收的水分通过根毛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渗入到液泡里。与它邻近的细胞没有吸水,相比之下,细胞液的浓度就高。根据水分的走向规律:“水总是往溶液浓度大的方向走”,水分逐步渗入到表皮以内的层层细胞,最后进入导管,再由导管输送到茎和其它器官里去。这样,从根毛区吸收来的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器官。
出示水分从土壤进入根部过程示意图。提问;土壤中的水分如何进入植物体?
多媒体展示水分从土壤进入根部过程模式图,植物庞大根系以及水分有如让如何进入根毛细胞以及植物的各个组织器官清晰呈现。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水分进入植物体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谈认识谈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收获是什么?
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回答
(略)
反馈练习
1、为什么一次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
2、为什么盐碱地一般不容易长出庄稼?
联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课堂上教师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本节课的知识、技能不是通过教师教师填鸭式的讲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积极鼓励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完成探究实验,合作观察,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长远发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本节课 以“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细胞吸水的原理”和“植物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过程”为主线,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认知规律进行学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3、从目标达成来看,知识目标落实到位,能力目标体现在课前的探究实验以及课中观察和“表达交流、学生质疑、解答”以及找出实验中应该注意问题,始终围绕目标展开的。情感目标在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拓展延伸都有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都是围绕目标,重点内容的学习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4、这节课从教学思路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资源选择恰当,教师课前拍摄微视频除了上课使用还可以发到网上供学生使用。另外,教师选择合适的文本、图片以及巧妙的连接等,使整节课教师授课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5、本节课在信息化环境中完成教学内容,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通过驱动使教学,注重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思维习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值得商榷问题:
1、授课内容的改变:按照教材教师应该是根的作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观察根毛-根毛吸水的过程。这样呈现觉得有点脱节,学生思维还跟不上。
2、教师在组织学生反馈探究实验过程中应该适当让学生展示自己实验结果,这样更有说服力。
3、教师在讲完最后一个问题水分从土壤进入根部过程后应该强调在这个过程中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随着进入植物体内。
4、练习题选择有点量大适当更换教材64页讨论题这样讲练结合即达到目的有节省时间,这样整堂课会跟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