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闪雷鸣波尔卡详案
教学目标:1.聆听《电闪雷鸣波尔卡》感受音乐
的神奇和音乐的美;
2.学生通过反复聆听,模仿,体验,运用不同的声势动作让学生感受力度强弱,感受鼓和镲的描绘的闪电形象,初步认识全曲的整体结构。
教学重点:能够清晰分辨四个主题的特点,了解全曲结构。
教学难点:第一主题的感受力度和第三主题的鼓和镲的配合。
教学过程:
课前先做一个说反语游戏。
师生问好!
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自然界中有许多奇特的自然现象,如暴风雨,你们能举出几个么?(比如,雨中的彩虹,再如台风、龙卷风),文学家常常用他们的文字来描绘这些现象,但你们一定很少见到音乐家也能用音符来描绘这种现象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的音乐家如何描绘它的。同时仔细听听作者是用什么打击乐器来表现它的形象的?聆听乐曲
生:……………….鼓和镲变现电闪雷鸣 (在黑板上写上“电闪雷鸣”)
师:乐曲就是用大鼓和镲来表现电闪雷鸣,这首乐曲一共分为四个主题,每个主题老师都会给你们一个问题,如果每个问题都回答对了,今天老师会给你们准备一份神秘的小礼。
主题一教学:
幻灯片展示第一题
第一个主题的力度是 ,情绪是 ,好像表现了人们在欢乐的跳舞。
(听乐曲第一部分)
生:强或较强
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强,欢快
师:第一主题的力度是强的,但时不时一直强呢?(生回答)对,其实不是,随着旋律的变化,力度也在变化,那么咱们仔细听听(幻灯片出示第一主题简谱)(复听音乐)
生:一直从弱的到强的
师:那么从较强到强的这种力度变化叫什么?
生:渐强
出示幻灯片渐强的地方,并讲解那些地方出现渐强,出现渐强的请举手(教师引导学生举手)
师:真棒,但你们发现后来老师吧手一直举着了。为什么?因为后面特别强,我们要找的是什么?对,师渐强。
同学们的动作太可怕了,渐强,我们也应该渐渐的举起来。有一个不好掌握的地方,就是第二次渐强和第三次渐强之间他们的间隔时间非常短,能举对么?好,那我看你们的动作表现。(播放音乐)
师:这次举得非常好(再来一遍)
同学们做的特别好,这一遍和前面有什么不同?(加入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教学:
刚刚你们听到后面的是第二主题,第二主题的力度是更(1.强 2.弱)节奏更加(1.紧凑 2.舒展)使音乐情绪更加(1.热烈欢快 2.优美抒情)(播放第二主题,看时间而定)
生回答………………………….
解释答案1.1.1
现在再次体验一。(用两个手指根据节奏拍手指表示热烈)(播放第二主题)
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对比情绪上变化大么?(生回答)对,不是很大,只是更欢快热烈了。
第三主题教学:
第三主题可不一样了,他的节奏明显舒展了,而且加入了鼓和镲。
问题:第三主题在什么地方加入鼓和镲,(展示鼓和镲的音色)
我怎么知道你们听到了呢?
生:举手,
师:我同意
那鼓左手,镲右手。来我们来试一试谁的反应快。
准备好,仔细听。(播放音乐)
师:(对动作进行评价),我发现你们举手时一个共同点都是一只手先举一只手后举,你们是先听到鼓声还是镲声的?
生:先镲后鼓
师:掌声送给他,用镲生描绘闪电,用鼓声描绘雷声,先看到再听到。
(回顾课前游戏)
现在咱们来做一个有意思的游戏。听到镲声拍手,听到鼓声拍腿。(播放音乐)
师:做的真棒,现在老师这有个非常好玩的东西,就是这有真的大鼓和大镲,谁来表现一下雷声的闪电?
(播放两次音乐,请两组同学来演奏,其他同学做声势动作)
第四主题教学:
下面我们的第四主题要来了。
请看大屏幕:第四主题运用了 乐器来表现音乐的幽默诙谐。(听音乐)
生:…………………
答案小提琴(再听音乐请生一起做拉小提琴动作)
展示全区主题
引子 1 2 3 4 ( ) ( ) 2 尾声
猜口号处,咱们一起先听听、
答案 1 2 3 4 3 1 2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
(展示aba结构)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演奏一遍(电闪雷鸣波尔卡)
师:这么好听的乐曲出自咱们哪位作曲家之手呢?介绍约翰·斯特劳斯
(小礼品,观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电闪雷鸣波尔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