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杜鹃、气势”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双龙洞的奇观,体会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双龙洞的奇观,体会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以及双龙洞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的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是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读准字音。
生字:浙 罗 杜 鹃 窄 郁 肩 臀 移 额 陆 乳 笋 端 源
3.教师范写生字,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重点讲解难写字;学生自主完成生字描红,教师巡视检查。
4.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5.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四、交流展示。
1.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游览示意图。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示意图说清游览顺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2.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1.齐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见到了哪些景物?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赏析: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让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2.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学习第4-6自然段。
1.朗读文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想一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自己所见到的景物的。
2.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是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3.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作者进洞时有什么感受?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4.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是怎样介绍内洞的?大声朗读有关语句。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
5.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6.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引导学生理解“蜿蜒”的意思。
三、朗读课文,复述内容
1.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2.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榕树的枝叶十分茂盛。
(2)登山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本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各异
金华——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美丽) (宽) (高大) (窄小)(黑、大)
【教学反思】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想象力就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他们有想象的能力和基础,学生的发言、图片和录像都可能调动其他学生的想象力。本课除了让学生学习并体会作者观察仔细、语言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的行文特点外,也尝试让学生内化迁移写作的方法,通过寓言文字的实践体会“见闻+感受”写作技巧,学会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