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云南省红河州泸西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1982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
A.周统治中心在随州 B.分封制遭破坏
C.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D.宗法等级森严
2.(2分)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这里的“乐”已经超越了音乐范筹,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 B.体现贵贱有序
C.调节人们情绪 D.凝聚家族亲情
3.(2分)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
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
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
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4.(2分)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 赢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秦王赢政的独断专行
5.(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6.(2分)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乡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
A.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
B.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C.削弱诸候王对中央的威胁
D.适应反击匈奴的军事需要
7.(2分)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劾,并依法治罪。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贵旅政治走向衰落
C.大臣专权现象严重 D.伦理道德受到挑战
8.(2分)在北宋,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这表明司马光主张( )
A.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养 B.扩大官员的遴选范围
C.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D.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
9.(2分)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
A.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 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
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
10.(2分)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
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 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11.(2分)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 )
A.是皇权执行机构 B.其阁员位卑权重
C.有助于合理决策 D.是中枢决议机构
12.(2分)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13.(2分)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宜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离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14.(2分)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初期提出“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的总体策略。由此判断其( )
A.在战略准备上重视主动进攻
B.受到传统国防思想的影响
C.在战略方向上海防塞防并重
D.对西方社会认识十分深入
15.(2分)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16.(2分)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
A.外交政策由灵活逐渐转向僵化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
C.外交政策正逐步接轨国际规则
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17.(2分)某条约签订后,“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这表明( )
A.法英俄是侵华的主要敌人
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列强侵华过程中相互勾结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8.(2分)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19.(2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以下各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经商
B.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义和团运动后“惩办首祸诸臣”
D.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0.(2分)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中从皇帝到将军、督、抚,战守无策,没有切合实际的作战方法。当战争受挫时,他们立刻求和;和议不成,又空喊作战。当议和投降比打仗更有利于维系摇摇欲坠的统治时,他们就屈辱投降。这表明( )
A.政治腐败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B.维系政权成为清朝统治的最高准则
C.闭关锁国使统治者陷入政治麻木状态
D.战争危机使清朝统治集团分崩离析
21.(2分)上海从开埠到解放,人口出现过三次增长高潮;同时,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沪人数比例也多次发生变动。其中引起后者变动的主要因素( )
A.同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历史相联系
B.同西方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相关
C.与半殖民地工业发展密切联系
D.受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
22.(2分)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采取的态度经历了从“反蒋”到“逼蒋”再到“联蒋”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国民党反共政策不断调整
B.共产党领导阶层发生分化
C.阶级矛盾逐渐缓解
D.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23.(2分)如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反映某战役的漫画。此漫画所反映的战役( )
A.是国共初次合作抗战的结果
B.赢得了美国对中国抗战支持
C.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是抗战进入反攻阶段的标志
24.(2分)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25.(2分)“此战是一个主动进攻的战役,使日本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政’‘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战是( )
A.太原会战 B.淞沪会战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26.(2分)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B.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D.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27.(2分)太平天国运动中,一方面在《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天下人”平分“天下田”;但也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这说明太平天国( )
A.比较注重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B.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
C.政策法令具有极大随意性
D.经济政策与政治制度脱节
28.(2分)太平天国后期,在洪仁?仕透?樾闳?摹蹲收?缕?犯灞局校?樾闳?残聪?31条批语,除4条有所保留外,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由此可以推断( )
A.洪秀全的施政纲领发生根本改变
B.《资政新篇》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
C.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因此由衰转盛
D.洪秀全希望通过新政策挽救统治危机
29.(2分)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 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30.(2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苏州、杭州等地。据材料分析,列强“助剿”的主要目的是( )
A.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B.保证列强在长江流域投资设厂权利
C.攫取苏州和杭州等通商口岸特权
D.确保能够在议定通商口岸倾销商品
二、非选择题:共3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40分.
31.(18分)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一 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32.(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太平天国曾经在都城推行废止缠足法令,组织妇女从事各种社会劳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要把妇女关在家庭,太平天国却把她们解放出来,解放缠足,参加社会劳动,使她们也同男子一样都得各尽所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一件大事,在中国妇女解放史上,是应该大书特书的。”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你扼要叙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你认为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2)材料二中所反映的战争有人说是十四年抗战,有人说是八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对此加以说明:为什么有两种说法?
(3)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尔纲教授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哪一成就?其依据何在?你认为还有哪些史实可以支持材料一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请归纳近代中国的主题是什么?
2019-2020学年云南省红河州泸西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解答】“1982年湖北随州周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表明分封制遭破坏,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2.【解答】A.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
B.结合所学知识,“贵贱有序”属于“礼乐”的表现,而非目的。
C.结合所学知识,调节人们情绪不属于礼乐制度的目的。
D.结合所学知识,“凝聚家族亲情”不是“乐”的目的。
故选:A。
3.【解答】A.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家天下”属于宗法制的体现,排除。
B.平民可以成为将相、皇帝,不是血缘决定,正确。
C.材料涉及秦汉时期,排除。
D.中国古代平民的地位不高,排除。
故选:B。
4.【解答】材料中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体现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的特点,故C项正确。
避讳在周朝就已经出现,故排除A。
BD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故选:C。
5.【解答】材料“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主要讲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对于民族统一性的巩固作用,故A正确。
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C项是其影响,但是没有解释出材料的深远影响,故排除。
统一文字是在统一后,“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A。
6.【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没有体现出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如卫青霍去病这些人都是军事人才。
B.结合汉武帝时期的中央官制,我们可知这些身份低微的人都是皇帝的亲信,他们组成了内朝与当时丞相代表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相对立,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C.材料涉及到的是中央官制,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所以不能加强中央集权。
D.材料是中央官制的调整,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与当时反击匈奴的军事需要无关。
故选:B。
7.【解答】根据题意,宰相姚崇坚持执法,不按皇帝要求执行,说明皇帝的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故A正确;BC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故选:A。
8.【解答】从司马光选拔监察官员的三个标准可知他主张监察官员要有良好的素养,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选拔监察官员的标准,并没有涉及BCD三项所述内容,均排除。
故选:A。
9.【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可以看出要求非常严格,故D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错误,不是科举制的作用;
BC两项是科举制的积极意义,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解答】A、元朝采取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
B、元朝赋予地方一定权力,故B项错误;
C、元朝完善中央官制,故C项正确;
D、元朝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权力,与君权强化无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故选:C。
11.【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可以看出内阁有助于合理决策,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故C项符合题意;
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实权,故A项错误;
位卑权重的是清朝的军机处,故B项错误;
内阁无决策权,故D项错误。
故选:C。
12.【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寄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是皇帝的上谕直接让军机处办理,不让其他人知道,说明皇帝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选B项。ACD项不是主要作用。
故选:B。
13.【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元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
B.结合所学知可知,由中央官吏管理地方,并没有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
C.中央设立流官管理地方,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限制了地方土著势力的发展,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央派流官管理地方实行经常调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地方与中央的冲突,并且有利于转嫁地方劳动斗争的矛盾,不会导致地方政治频繁更变。
故选:C。
14.【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传统的国防思想是重塞防、轻海防,依据材料“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可以看出林则徐受到传统国防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
依据材料“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可知,A项错误。
材料“弃大洋,守内河”说明轻海防重塞防,故C项错误。
在鸦片战争初期,中国人对西方是缺乏深入认识的,故D错误。
故选:B。
15.【解答】题干中“如此不正义”、“保护可耻交易”表明作者从道德角度不赞成英国发动战争,故排除A、B两项;
格雷斯顿在评价中仅从道德角度含糊其辞,没有说明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故答案选择C项;
D项题干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16.【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有不必严格守约到守约变化,体现的是遵守国际规则,并未体现外交政策由灵活逐渐转向僵化,排除;
B.材料中并未体现有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排除;
C.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清政府外交政策正逐步接轨国际政策,正确;
D.材料中签订的条约均为不平等条约,出卖了国家主权,排除。
故选:C。
17.【解答】根据题干材料“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B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
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D项是《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
故选:B。
18.【解答】注意考题的落脚点“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故C正确;
ABD项都没有准确的反映题干的意思,排除。
故选:C。
19.【解答】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指洋人掌握了实际控制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AB两项主要是有利于列强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C项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革命的帮凶,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符合题意。
D项主要有利于列强干涉中国的内政,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20.【解答】A.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落后封建制度而不是政治腐败。
B.材料反映了清朝政治集团面对鸦片战争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态度。从材料中当议和投降比打仗更有利于维系摇摇欲坠的统治明显可以看出是要维护清政府的最后通知。
C.材料没有体现出统治集团的麻木。
D.材料没有反映出统治集团的分崩离析。
故选:B。
21.【解答】A.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相联系,并不准确,故 A 项错误;
B.根据所学知识,上海于1842年成为中英通商口岸,随着法、德、俄、日、美等国的不断入侵,造成了在上海的外籍人比例也不断发生变化,故 B 项正确;
C.半殖民地工业发展从本质上还是属于西方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表现,故 C 项错误;
D.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与题意无关,故 D 项错误。
故选:B。
22.【解答】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采取的态度经历了从“反蒋”到“逼蒋”再到“联蒋”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依据是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加深,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
故选:D。
23.【解答】A.国共合作抗战的是平型关大捷,A项错误;
B.在美国加入二战前,美国并没有明确支持中国的抗战,B项错误;
C.漫画中的“徐州”说明此漫画反映的是徐州会战,此次战役中的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C项正确。
D.抗战进入反攻阶段是在1945年,D项错误。
故选:C。
24.【解答】由图片“GO YEARS OF‘LEADING THE WAY’”“WORLD WAY”内容可知该图片内容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至1945年),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是1946﹣1949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此题与美国发动侵略战争无关,故B项错误。
从美国特种兵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知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故C项正确。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体现了中国和缅甸,但是没有体现美国,故D项错误。
故选:C。
25.【解答】A.从材料中的铁路公路广受破坏,以及华北地区等信息,可以看出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的抗战,而不是正面战场的会战,太原会战属于正面战场抗战的表现。
B.淞沪会战也是正面战场抗战的表现。
C.百团大战是敌后抗战的表现,主要以破坏华北的日军交通线为目的。
D.武汉会战也是正面战场抗战的表现。
故选:C。
26.【解答】题干中“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可知,中国被损害的部分主权被废除,主要是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的巨大贡献的结果,故C项正确。
内河航行权是在《天津条约》中丧失的,故A项错误。
新中国成立才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错误。
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不能说明中国最终独立,故D项错误。
故选:C。
27.【解答】A.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的问题,排除。
B.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前半部分强调太平天国在经济制度方面的人人平等的理念,后半部分强调了在政治制度中封建等级的观念,突出了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不协调,暗示太平天国存在严重问题,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正确。
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只是对题干现象的简单陈述,其脱节的根源是太平天国运动仍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范畴,排除。
故选:B。
28.【解答】根据所学,《资政新篇》并没有实施,更重要的是农民阶级的纲领从来没有“根本”改变,故A错误。
《资政新篇》是资本主义色彩,只有《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资政新篇》的颁布并没有使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因此由衰转盛,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从天京事变后由盛而衰,洪秀全的批语除4条有所保留外,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是为了通过新政策挽救统治危机,故D项正确。
故选:D。
29.【解答】材料中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能够体现出这一特点。
故选:A。
30.【解答】从材料中“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苏州、杭州等地”可以看出列强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在通商口岸倾销商品。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3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40分.
31.【解答】(1)第一小问职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太尉主管全国军务,这会威胁到皇帝的权力与地位,所以才会出现理应有的职位,但却始终无人担任的局面。
(2)第一小问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制度上的权力牵制和思想上的限制入手分析。政治上是宰相制度的牵制,思想上的限制主要是儒家思想中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和伦理道德。
故答案为:
(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原因: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
(2)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因素:相权的牵制;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
32.【解答】(1)鸦片战争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内容,结合书本知识来说就可以。《南京条约》最终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关于中国抗战的过程八年抗战的说法是从1937年到1945年。14年抗日战争的说法是从1931年到1945年。
(3)材料是肯定太平天国运动在解放妇女方面的成就。基本的依据结合太平天国废止缠足。组织妇女从事各种劳动来说明。基本的事实包括《天朝田亩制度》以及洪秀全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观点。
(4)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表现。这也是近代中国的主题之一。
故答案为:
(1)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一种说法: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东北,中国义勇军奋起抗击。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因此是14年。第二种说法: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民侵华战争,中国全面抗战,因此是八年。
(3)成就: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妇女解放方面的成就。
依据:在太平天国都城废止缠足法令,组织妇女从事各种劳动。
史实:洪秀全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皆是姊妹之群);《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4)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