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达标检测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光学现象。下列现象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B )
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B.水中树的倒影
C.夕阳下栏杆的影子 D.放大镜放大文字
2.弦乐器在试音时都可以通过调节弦的松紧程度来调节声音,这么做主要是调节声音的( A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3.小王因为意外伤害丧失听觉,医生检查发现耳的结构完好无损,那么受伤的部位可能是( D )
A.鼓膜 B.听小骨
C.耳蜗 D.听觉神经
4.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的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D )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5.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只有房主本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的“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调来识别的
B.笛子能发出声音是由于笛子本身的振动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D.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都相当于凸透镜 B.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
C.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 D.夜晚明亮的月亮不是光源
7.生活中很多光学器件都含有透镜,下列关于光学器件中透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教学用的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凸透镜,目镜相当于凹透镜
C.照相机中“调焦环”的作用是调节凸透镜焦距的大小
D.近视眼患者眼睛的晶状体变厚,应配戴凹透镜矫正
8.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三棱镜不会被分解成多种色光
B.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的漫反射引起的
C.很厚的玻璃板看起来变薄了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
D.红色的牡丹花看上去为红色是由于它吸收红光、反射其他色光引起的
9.在学习中,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总结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明同学对所学内容进行的归类总结,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B )
A.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B.光的三原色:红、黄、蓝
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5 km/s,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D.凸透镜和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和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10.一个雨后的晚上,天刚放晴,地面虽已干,但仍留有不少积水,为了不致踩在小水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A.迎着月光走时,地面上亮处是水坑
B.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亮处是水坑
C.迎着月光和背着月光行走时,地面上亮处是水坑
D.迎着月光和背着月光行走时,地面上暗处是水坑
11.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的交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MO是入射光线,ON是反射光线,OP是折射光线
B.NO是入射光线,OM是反射光线,OP是折射光线
C.PO是入射光线,OM是反射光线,ON是折射光线
D.PO是入射光线,ON是反射光线,OM是折射光线
12.如图所示,有一不透明的圆筒,人眼在P点向筒中望去,可看到左壁M点以上部分,若在筒中注满水后,人眼仍从P点望去,则( A )
A.可能看到Q点以上部分 B.可能看到N点以上部分
C.可能看到M点以上部分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13.下列光路图正确的是( C )
14.下列关于人体的感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人的皮肤可以产生感觉
B.人的年龄越大,嗅觉的敏感程度越强
C.听神经位于内耳的耳蜗
D.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15.凸透镜甲的焦距为10 cm,凸透镜乙的焦距为20 cm,把一个物体分别放在甲、乙前25 cm处,则通过两个凸透镜都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甲透镜成像较大 B.乙透镜成像较大
C.甲、乙透镜成像一样大 D.甲、乙透镜成像大小无法比较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①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投影仪;②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7.5 cm<f<15 cm;③若将蜡烛稍稍靠近凸透镜,则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④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像。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④ D.只有②③④
17.如图所示,在“用凸透镜观察周围的景物”活动中,小科将印有绿色环保标志“”的纸固定在墙上,再将一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移到标志的正前方,然后改变玻璃杯与标志之间的距离。小科站立时通过玻璃杯和水观察。下列各图中,不可能看到的是 ( C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19分)
18.在人耳的结构中,听觉感受器所在的结构是__耳蜗__。晕车的人,主要是由于__内耳中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过于敏感__。
19.某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 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__4__m。当该同学走近平面镜时,镜中像的大小将__不变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0.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若你呼喊与你相距50 m远的某同学,约需__0.15__(保留两位小数)s他才能听到你的喊声。水下的海豚能听到驯兽员的哨声,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声,垂钓人的说话声会吓跑要上钩的鱼,说明__水(液体)能传声__。
21.像的成因有三个:直线传播成像、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有实像和虚像两种,下面列出了部分成像实例:①小孔成像所成的像;②人照镜子时镜中的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物体的像;④照相机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其中属于折射形成的是__③④__;属于实像的是__①④__。
22.(1)如图是某市中考试卷答题卡中用来识别考生信息的条形码(样码)。当条形码扫描器照射它时,黑条纹将光__吸收__,白条纹将光__反射__,再通过电脑解码就可以获取考生的相关信息。(均填“反射”或“吸收”)
(2)医院手术室常用__紫外__线灯来灭菌;阳光下,在医院外喷洒水雾,有时会看到彩虹,这是光的__色散__现象。
23.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儿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患了感冒,并开出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妈妈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没有闻到阵阵香味,吃起来也没有平时那么好吃了。请问:
(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小娟的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__热__比较敏感。
(2)小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说明理由:__不好。如果没有痛觉,当身体某部位受到伤害时,人就不能及时察觉,不利于人体健康__。
(3)小娟面对好菜却没有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患感冒导致鼻塞,使嗅觉的灵敏度降低__,“吃起来也没有平时那么好吃”的原因是__感冒也会使味觉灵敏度减弱__。
24.如图所示,__乙__(填“甲”或“乙”)图表示近视患者的成像示意图。矫正近视应戴的眼镜镜片是__凹__(填“凹”或“凸”)透镜,它对光线有__发散__(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5.“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青蛙在枯井和有水的井中“观天”的范围大小是不同的。如图所示,一只青蛙在井底(井中有水)中央,请用光路图作出井底之蛙“观天”的最大的范围。
26.如图所示,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巧通过凸透镜的焦点,请画出该条光线及其反射光线及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的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空2分,共18分)
27.小捷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__亮点__(填“亮点”或“亮环”)为止,测得它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 cm,确定出焦距f=__10_cm__(填“5 cm”或“10 cm”)。
(2)实验时应先调整光屏的__高度__,以保证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__中央__,若保持图中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移至光具座的20 cm刻度处,则应在__60~70__(填“60~70”或“大于70”)cm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寻找像,直到光屏上的像最__清晰__为止。
(3)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小捷将蜡烛移至光具座10 cm刻度处后,再适当移动光屏,光屏上会出现清晰、__缩小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她将蜡烛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__左__(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
(4)如果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5 cm处,此时成的是放大的__虚像__(填“虚像”或“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