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沪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4章第二节中的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做好理论准备,因此正确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理解其涵义,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质量没有变化。
(3)进一步学习天平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认识定量研究在化学科学探究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得正确的结论。
(3)初步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探究兴趣,获得探究的乐趣。
(2)树立“物质不灭”的辩证统一观点。
(3)逐步养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探究法
教学思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普遍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辅助手段:多功能讲台一座,实验仪器用品。突出重点: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突破难点课件演示,学生练习等用投影。
四、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内容与步骤 学生活动内容与形式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旧知]〈示大屏幕〉用化学式表示下列反应:1.硫+氧气 二氧化硫2.白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3.镁+氧气 氧化镁二.[导入新课] 左边的物质称之为 右边的物质称之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别急!本节课我们就来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三、[新授]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一:探究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关系。 第一组:FeCl3溶液、NaOH溶液第二组:Na2CO3溶液、Ca(OH)2溶液(1)第一组:CuSO4溶液、NaOH溶液第二组:FeCl3溶液、NaOH溶液第三组:Na2CO3溶液、Ca(OH)2溶液第四组:BaCl2溶液、CuSO4溶液⑵实验步骤: 先把烧杯连同试管、药品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调节天平至平衡;再把烧杯中的药品倒入试管中少许,振荡,反应后再一同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观察天平是否仍保持平衡?⑶回答问题:此实验说明的问题。⑷仪器用品整理归位。〈结〉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哪位同学能试着说一下?〈练〉[解决问题](讨论)一张白纸撕成两片,两片白纸的质量总和恰恰等于一张白纸的质量,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大屏幕)用心想一想:1.1L氢气和1L氧气反应能生成2L水,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此说法对吗?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铁丝的质量增加了,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3.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此说法对吗?4.agX和bgY充分反应生成Z的质量为多少?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注意:1.质量守恒定律对化学变化有意义,对物理变化无意义。2.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合于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守恒,也不是反应前后分子数守恒。3.不能把“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简单的理解为“反应前的各物质”因为化学反应中往往存在“某些物质的过量”问题。4.很多化学反应中有气体生成,因此“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应包括气体的质量,不能因为生成了气体而误认为质量减少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二)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为质量守恒的原因 [提出问题]〈导〉为什么质量守恒呢?[动画验证]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演〉以水分子通电分解为例〈示大屏幕〉(设运动) ?个H ?个H?个O ?个O 〈议〉1.反应物中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生成物中呢?2.反应物中有多少个氢原子?多少个氧原子?生成物中呢?3.可见,反应前后哪些量没有变化呢?4.原子的质量呢?〈结〉为什么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呢?(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类原子我们又称之为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什么不变?[解决问题](投影)大胆说一说:1.一骗子声称:他能使水变成“燃油”(主要成分是C、H),此说法对吗?2.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头目李洪志说,他发功能使铝发生化学变化变成铜和金。此说法对吗?为什么?挑战中考1.在Mg+O2 MgO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和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关系是( )A.氧气的质量大于氧化镁的质量B.氧气的质量小于氧化镁的质量C.氧气的质量等于氧化镁的质量D.无法判断2.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3.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小实验。在一根用细铜丝吊着的长玻璃棒两端,分别绕上40cm长的粗铜线,并使玻璃棒保持水平。然后,用酒精灯给左边一端铜丝加热1—2分钟。停止加热后冷却,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冷却后,他们观察到的现象是:① ;② ; 关注社会1.2008年10月28日17时35分我国自行设计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地面。运送飞船的火箭使用的燃料可以是偏二甲肼。它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H2O和N2,则偏二甲肼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2.若取3克偏二甲肼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可生成4.4克CO2、3.6克H2O和1.4克N2,据此可知偏二甲肼由 元素组成. 3.又知偏二甲肼在氧气中的反应表示为:X+4O2=N2+2CO2+4H2O.则偏二甲肼的化学式为 .作业:实践活动与探究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瓶内放了足量的盐酸,将一瘪气球紧紧套在瓶口上,气球内放3.3克锌粒。用托盘天平称量图中装置的质量;然后将气球内的锌粒全部倒入瓶内,反应完全后,再次用托盘天平称量装置质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有什么现象?(2)讨论此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1名B层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写学生齐答:反应物学生齐答:生成物 [猜想与假设]学生自由回答:质量相等。质量不相等。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左边同学实验,右边同学观察。[交流与表达]一、二、三、四组同学分别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得出结论]4人一组讨论,而后学生自由回答…… A层生小结: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普遍规律]学生讨论: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什么变化?2.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谁守恒?3.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谁和谁守恒?而后自由回答。2人一组讨论,学生自由回答……直到学生回答严密、完整为止。4题学生讨论后回答并讲解。学生观察。[表达交流]齐答:也是氢原子和氧原子。齐答: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生成物中也是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B层生答: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齐答:没有变化。[归纳总结]1A层生回答: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学生齐答:元素学生回答: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不变。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得出结论]学生总结六个“一定不变”讨论两个“一定改变”:分子种类、物质种类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的原因:
元素种类
元素质量
反应前后 质量总和不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采用启发式、分层次、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简单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装并化成学生的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培养了学生的"三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治学的态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微机演示水分解的动画直观形象地突破难点,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层次教学法能够使尖子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使各层学生都有所得,达到个体教学与群体教学的和谐统一。
总之,本节课我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教育于一炉,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改进意见: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改进:改为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探究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关系。
第一组:FeCl3溶液、NaOH溶液
第二组:Na2CO3溶液、Ca(OH)2溶液
得出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实验探究二:探究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关系
第三组:AgNO3溶液、铜棒
第四组: CuSO4溶液、铁棒
固体有余,强调: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不是反应前的各物质和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实验探究:探究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在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应怎样进行?
得出:有气体生成或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在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这样,一步一步进行探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更能突破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学 科:化学
课 题:《质量守恒定律》
教 材:沪教版
年 级:九年级
课 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作者单位:乐亭县新戴河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张晓宁
点燃
点燃
点燃
不变
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