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复制[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DNA的复制[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07-12-17 13: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DNA的复制 195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康贝格
首次在试管中人工合成了DNA 。 他将从大肠杆菌中提取出的DNA
聚合酶加入到具有四种丰富的脱氧核
苷酸和适量的Mg+的人工合成体系中, 四种脱氧核苷酸并不能聚合成脱氧核
糖核酸链 —— 并没有发生DNA 的合成。
当加入少量DNA做引子和ATP作为
能源物质,经保温孵育后,测定其中DNA
的含量。 发现其中DNA的含量增加了,并且
这些DNA的(A + T):(C + G)的比值
不是随意,而与所加入的单链DNA引子
相同。 换句话说,新合成的DNA的特异性
不决定于人工合成体系中四种脱氧核苷
酸原来的比例,也不决定于DNA聚合酶
来自哪种生物,而完全决定于作为引物
的DNA分子。 所以,后代DNA分子是以引物的
DNA分子为模板进行复制的。 梅赛尔 — 斯特尔实验:对照组:

将大肠杆菌一直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
上生长。
繁殖出的大肠杆菌DNA分子的碱基中
的N都是14N。实验组: 2 使大肠杆菌DNA分子的N成为15N。 3 把含15N的大肠杆菌收集起来,洗去
菌体外面的15N,并把它们转移到14N的培
养基上生长,繁殖四次。1 将大肠杆菌培养在含15N同位素的
培养基上生长。 从实验组的五代大肠杆菌中分别提取
DNA,在每分钟四万至五万转的速度下进
行密度梯度离心二至三天后,不同重量的
DNA分布在离心管中的位置不同。(因为14N比15N少一个质子,所以14N比
15N的原子量轻)。实验结果: 对照组含14N的DNA分布在试管的上层。
实验组的DNA分子在离心管中分布的
情况如下:
大肠杆菌 在离心管中的位置
第一代 下层
第二代 中层
第三代 1中层:1上层
第四代 1中层:3上层
第五代 1中层:7上层DNA分子第一代 含15N
第二代 含15N 14N各一半
第三代 中层为15N 14N、上层为14N
第四代 中层为15N 14N、上层为14N第五代 中层为15N 14N、上层为14N结果分析:对照组:
因含14N比较轻,所以DNA分布在
离心管的上层。实验组:
第一代:
因为是在15N培养基上繁殖的,
DNA含15N,所以分布在离心管的下层。第二代: 从15N培养基移至14N培养基上繁殖的
第一代。 因吸收14N复制新DNA,而这些
新DNA分子只分布在离心管的中层,说明:
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它们的DNA分子有两种。 一种在离心管的上层(全为14N),
另一种在离心管的中层(全为15N14N)。
这也说明不是全保留复制,而是
半保留复制。第三代:因为这一代是从第二代繁殖而来的。据双链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出:1 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 = T,C = G;
2 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比值相等:(A+G)/(T+C)=(A+C)/(T+G)
= 13 任意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占碱基总量
的 50%,即:A + C = T + G = 50% 4(A+G)/(T+C)在DNA的两条单链中的
比值互为倒数。 5(A+T)/(G+C)在两条单链和双链中的
比值相等。
例:DNA的一个单链中A + G / T + C = 0.4,
则上述比例在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
中分别是( )
A 0.4 和 0.6 B 2.5 和 1.0
C 0.4 和 0.4 D 0.6 和 1.0 第一次第二次例:如果把细胞中的一个DNA分子用32P进行
标记,此细胞经过4次有丝分裂,则含有
的标记链数和含有标记链的DNA分子数
分别占总数的( )
A 1/30,1/32 B 1/16,1/15
C 1/16,1/8 D 1/8,1/4C连续复制 n 次:
1 合成的DNA分子数:2n2/ 2n2 母链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数的比例: 具有100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
内含40个胸腺嘧啶,如果连续复制2次,
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
A 60 个 B 80 个
C 120 个 D 180 个 设 x 为所求核苷酸在母链中的含量,
n为复制的次数,则所需游离核苷酸
= x(2 n — 1)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