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 实验探究题专练(二)(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 实验探究题专练(二)(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2-27 23:2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实验探究题专练(二)
1.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取了适量这种液体的样品,进行了如图1的三种方案的实验:

(1)实验前小明将天平放在   台上,把游码放在零刻度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橫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右”或“左”)调节
(2)实验记录数据:m1=30g,m2=52g,m3=52.8g;m4=   g(如图2中的甲),V1=   mL(如图2中的乙),V2=10mL,V3=19mL,其中方案3液体密度大小为   g/cm3
(3)分析比较上述三种实验方案,你觉得比较合理的应该是   (选填“方案1”、“方案2”、“方案3”)。

2.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右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天平平衡,则小石块的质量m1为   g。
(3)没有量筒,用下列两种方案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方案一:
①如图丙所示,将烧杯放在水平台面上,用细线系住小石块轻轻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使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在烧杯壁上记下水面位置。
②将小石块从水中取出后,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为152.4g。
③向烧杯内缓缓加水至标记处,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3为165.2g。
方案二:
①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4。
②如图丙所示,将烧杯放在水平台面上,用细线系住小石块轻轻放入烧杯中,使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在烧杯壁上记下水面位置。
③将小石块从水中取出后,向烧杯中缓慢加水至标记处,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5。
(4)根据方案一测量结果计算出小石块密度ρ=   kg/m3,测出的小石块密度与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或“偏小”)。
(5)你认为根据哪一种方案测量结果计算出的小石块密度更精确?答:   ,理由是   。
3.在襄阳独特的民俗节日穿天节里,人们沿汉江捡拾穿天石,系上细绳佩戴以避邪。王军和几位同学利用天平、细线、量筒和水(ρ水=1.0g/cm3)等器材测量穿天石的密度。
(1)天平称出穿天石的质量。天平平衡后,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穿天石的质量为   g。
(2)用量筒和水测量穿天石体积。“先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其中“适量”的确切含义是:①   ;②   。
(3)穿天石放入量筒前后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忽略细线的体积),穿天石的密度是   g/cm3。

4.小天妈妈买到一块绿松石小工艺品,小天想知道绿松石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步
(1)按图甲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这一过程中的错误是   ;
(2)纠正错误后,小天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出该工艺品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所示,工艺品的质量m为   g;
(3)小天利用量筒测量工艺品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该工艺品的体积V石为   cm3
(4)计算出这块绿松石制作的工艺品的密度为   g/cm3;
(5)如果小天将实验步骤(2)、(3)互换一下,测出工艺品的密度将偏   (选填“大“或“小”)
(6)实验完成后,小天还利用这块绿松石工艺品和一个弹簧测力计测出了家中食用油的密度,实验过程如图丁所示,弹簧测力示数为F,则食用油的密度(写出字母表达式)ρ油=   。(工艺品已经测出的质量和体积分别用m石和V石表示)
5.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木块,将其放在水中时,浮在水面上,用以下两种方案测量该木块的密度。
方案一:
(1)用天平测小木块的质量:测质量前,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则平衡螺母应向   (左/右)移动,平衡后测得小木块的质量为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体积为V0;
(3)用细针将小木块浸没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1,则木块的密度表达式ρ=   。
方案二:
(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体积为V2,如图所示;
(2)用一个体积为10cm3的铁块和小木块拴在一起浸没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3=90cm3;
(3)从量筒中取出铁块,小木块漂浮水面,读出量筒中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4=68cm3,则木块的密度ρ=   g/cm3。
对比以上两种方案,误差比较小的是   ,理由:   。

6.小明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实验中:
(1)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偏向如图(a),就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直到天平平衡;
(2)用天平称量矿石的质量,天平再次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b)所示,则矿石的质量为   g;
(3)利用量筒和水测量矿石的体积,如图(c)所示,得出矿石的密度是   kg/m3.
7.为了测量某种食用油的密度,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橫梁平衡(选填“左”或“右”)
(2)用天平称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1=28.4g;然后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称量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2=65.6g;把烧杯中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所示,其示数为   
mL。
(3)测出食用油的密度为ρ=   kg/m3,比实际密度值偏   (选填“大”或“小”)。

8.如图所示,小陈同学为测量某液体的密度,准备了天平、玻璃杯等器材,在实验时发现没有准备量筒,于是从身边找来了一个体积为20cm3的金属块和一些纸张(g=10N/kg)。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刻度线上。
(2)此时,如果天平指针偏左,小陈同学应向   (填“左”或“右”)调节   使天平横梁平衡。
(3)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该液体,用天平称量液体和玻璃杯的总质量m总时,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   ,不能用手接触砝码,称得m总=123.2g
(4)将金属块浸没在液体中且不接触玻璃杯,液体无溢出,如图所示,天平平衡后,砝码的总质量加上的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为m=   g,则液体的密度ρ=   g/cm3。

9.有四个颜色相同的实心球,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材料不同。为找出这个球,测得如下数据。
球的标号 A B C D
体积/cm3 5 8 12 18
质量/g 10 20 24 36
(a)
(1)通过计算处理数据可以完成任务,则表格中(a)处的内容为   。
(2)除计算外,还可以通过   方法,更加形象直观的处理数据,找出这个球。
(3)分析可知,标号为   的球与其它三个球材料不同。
10.悠悠涪江水孕育了涪江两岸儿女,爱动脑筋的小红想知道涪江水的密度究竞有多大,于是她取了一些涪江水,在学校实验室找了下列器材:天平及砝码,量筒(刻度清晰但没有数字),烧杯,铜块(已知它的密度为ρ1),细线,利用这些器材按下列步骤测出了涪江水的密度,请你帮小红完善实验探究过程: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左侧,此时应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2)用天平测出铜块的质量m1
(3)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涪江水,用细线拴住铜块,将它缓慢慢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并记下水面到达的刻度线A,然后取出铜块。
(4)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涪江水,用天平测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5)   。(请你写出这一步的操作方法)
(6)用天平测出烧杯内剩余涪江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3,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则m3=   g。
(7)计算涪江水的密度,则涪江水密度的表达式为ρ=   (物理量用符号表示)。根据以上实验方案,小红测出的涪江水密度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11.小华随意选取一块石子,准备在实验室测定它的密度。
(1)他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   处,再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
(2)用调好的天平测石子的质量,当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时,天平平衡,则此石子的质量为   g;在量筒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该石子放入前、后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此石子的密度是   kg/m3。

12.小薇同学在测固体密度时操作步骤如下:

(1)在实验室,小薇把天平放在   工作台上,将游码归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使天平横梁平衡。
(2)小薇选用了一块小矿石,用调好的天平测它的质量,当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时,天平恢复平衡,则测得的矿石质量是   g。
(3)如图乙所示的量筒分度值为   cm3,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将系了细线的矿石轻放入量筒,如图乙所示,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   (选填“相平”或“不相平”),测得矿石的体积是   cm3。
(4)实验后,小薇发现使用的20g砝码生锈了,由此导致测得的矿石密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小薇回家后,想测出家里某个小饰品的密度,她找到家里的电子秤,称出饰品的质量是140g,又借助细线、水、玻璃杯,测出了饰品的体积,她的实验操作步骤如图丙丁所示,则饰品的密度是   g/cm3。
13.在“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中:

(1)用调好的天平测金属块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金属块质量m为
   g。
(2)用细线系住金属块放入装有20mL水的量筒内,水面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体积V为   cm3。
(3)计算出金属块密度ρ=   g/cm3。
(4)实验中所用细线会对测量结果造成一定误差,导致所测密度值   (偏大/偏小)。
(5)在上面实验基础上,利用弹簧测力计和该金属块,只需增加一个操作步骤就能测出图丙内烧杯中盐水的密度,增加的步骤是:   。盐水密度表达式ρ盐水=   (选用所测物理量符号表示)。
14.小宁想测量一只玉石手镯的密度,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操作:
(1)如图甲所示,小宁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看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于是直接使用天平进行测量。小宁操作的错误是:   。
(2)改正错误后,小宁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玉石手镯的质量,所用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玉石手镯的质量为   g。
(3)小宁测量玉石手镯的体积时遇到了难题,玉石手镯不能放进100ml的量筒中,无法测量手镯的体积。请你从天平、烧杯(数量、大小不限)、量筒(100mL)、小木块、水、细线中选用合适器材,找到一种测量手镯体积的方法,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可以结合画图用文字说明)。
(4)在学习完浮力的知识后,小宁又想到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水、烧杯、细线测量玉石手镯的密度。
①用细线拴住手镯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手镯所受的重力G;
②将手镯浸没在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内,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③请推导出手镯密度的表达式ρ石=   (用已知量、测量量表示,比如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推导过程(测量量用字母表示,推导过程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15.小明和小红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花生油的密度。

(1)图甲是小明调节天平平衡时的情景,请你指出错误之处是   。
(2)纠正错误后,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用天平测得烧杯的质量为50g。
②将适量花生油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花生油的体积为   cm3;将量筒中的花生油全部倒入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花生油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里砝码总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烧杯中花生油的质量为   g,花生油的密度为   kg/m3;
③用这种方法测得的花生油的密度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3)小红按图丁所示方法,也测出了花生油的密度。
①向水槽内注入适量的水,将玻璃管扎有橡皮薄膜的一端逐渐插入水中某一位置;
②再向玻璃管内注人适量的花生油,直到薄膜与玻璃管下端管门相平;
③用刻度尺分别测出水面到薄膜的深度h1和油面到薄膜的深度h2,
④花生油的密度表达式ρ花生油=   (已知水的密度ρ水)
⑤实验时小红发现将玻璃管逐所插入水中的过程中,模皮膜的凹陷程度逐渐增大,说明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   。
16.在测量牛奶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   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调。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1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牛奶,测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则烧杯中牛奶的质量为   g;将烧杯中的牛奶全部倒入量筒中,牛奶的体积如图乙所示。牛奶的密度为   kg/m3
(3)他们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牛奶密度为   (填“偏大”或“偏小”)。
(4)实验结束后,他们想借助弹簧测力计测量蜡块的密度(ρ蜡<ρ水)。经过一番交流与讨论,他们的实验步骤如图丙所示。
A.如图a,蜡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
B.如图b,用细线将铁块系在蜡块下方,只将铁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
C.如图c,将铁块和蜡块均浸没在水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3;
D.该蜡块密度的表达式为ρ蜡=   。
(5)接着小华发现,当图c中铁块和蜡块都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由此可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   无关。把水换成盐水(ρ水<ρ盐水)如图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4.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   有关,所以F4应   F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7.在测量不规则小物块的密度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实验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需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橫梁平衡(选填“左”或“右”)。
(2)天平调好后,测量小物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游码位置和所加砝码如图乙所示,则小物块的质量是   g。
(3)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为40cm3;再用细钢针将小物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这时的总体积为60cm3,则小物块的体积为   cm3。
(4)小物块的密度ρ=   g/cm3。
(5)该小组尝试用另一种方法测量该物块的密度,如图丙所示,他们做了如下的操作:
①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为20cm3。
②将小物块轻轻放入量筒内,稳定后水面上升至V2为36cm3。
③再用细钢针将小物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时,水面上升至V3为40cm3。
由以上测量数据可知:物块的质量m=   g,物块的体V=   cm3,物块的密度ρ=   g/cm3。

18.“创新”小组在某次实践活动中,采集了一块矿石(矿石不吸水),测量它的密度。
(1)在测量之前,要观察量筒的   。
(2)测量过程的情景如图,正确且合理测量质量的操作顺序为   ,测出矿石的密度为   g/cm3。
(3)永深同学继续如下操作:
①将矿石从量筒中取出,直接放在天平上测质量记为m测,并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的刻度值V3。
②测量体积时,才发现矿石有变化了,将它处理复原后,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此时水面的刻度值V4,从而求出矿石的体积并算出密度。
这样的操作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请你写出产生的影响及原因。

19.小亮同学帮妈妈做饭时,发现茄子漂在水面上。他想:“茄子的密度是多大呢?”他用天平和量筒测定茄子的密度,请你和他一起完成实验。
(1)将天平放在   上,把游码放到标尺的左端的   处,当横梁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   调。
(2)切取一小块茄子,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它的质量m;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用细铁丝将茄子块压入量筒的水中,并使其浸没,测出水和茄子块的总体积V2.茄子块密度的表达式:   
(3)因为茄子具有吸水性,用上述方法测出的茄子块体积   ,茄子块的密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
20.小明要测量木块的密度。实验器材有:木块、弹簧测力计(0~5N)、底部固定有滑轮的水槽、细线及足量的水。(g取10N/kg)
(1)先用弹簧测力计测木块的重力,如图甲,示数为   N;再用细线绕过滑轮将木块与测力计连接起来,接着往水相倒入适量的水,使木块浸没在水中,如图乙,木块在水中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1.6N.木块的体积为   m3,密度为   kg/m3.本实验中滑轮的作用是   。
(2)小明分析发现,如果把水换成其他液体,测力计的示数就会不同,于是他把测力计的刻度改成相应的密度值,将该装置改装为测量液体密度的密度计”。原测力计的1.0N刻度处应标注为   kg/m3,该“密度计”的刻度分布   (选填“均匀”或“不均匀”)
(3)若要增大这种“密度计”的最大测量值,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写出一种即可)。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实验探究题专练(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分析】(1)根据天平指针的偏转方向调平,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读取天平示数时应将砝码与游码的示数相加。天平应放在水平台上,先判断量筒的分度值,再读出液体的体积,从而计算液体密度。
【解答】解: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先将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由图2甲可知,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4=20g+20g+1.4g=41.4g,由图2乙知,量筒的分度值是1mL,所以液体的体积是20mL=20cm3,
方案3液体质量m=m3﹣m1=52.8g﹣30g=22.8g;
方案3液体体积V=V3=19mL=19cm3;
方案3液体密度:ρ===1.2g/cm3。
(3)方案1:当把液体由量筒倒入烧杯时,量筒上会沾有少量液体,导致称量的液体质量偏小,根据ρ=知测量的液体密度偏小,误差较大;
方案3:当把液体由烧杯倒入量筒时,烧杯上会沾有少量液体,导致称量的液体体积偏小,根据ρ=知测量的液体密度偏大,误差较大;
方案2避免了1和3中的这些问题,实验误差较小,故方案2较合理;
故答案为:(1)水平;右;(2)41.4;20;1.2;(3)方案2
【点评】本题考查测量液体密度实验步骤和原理,关键是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记忆测量的方法和原理;重点是记住测量密度的原理和测量步骤。
2.【分析】(1)在天平的调平过程中,指针左偏,说明左盘低,右盘高。哪端的盘较高,平衡力螺母便向哪端调节。
(2)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4)小石块的体积等于倒入水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小石块的密度。在把石块从水中取出时,石块上有附着的水,故从该角度分析即可判断。
(5)当将小石块从水中取出后,带走一部分水,由于先测量了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4.然后使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在烧杯壁上记下水面位置,所以向烧杯中缓慢加水至标记处,不至于加水过多。
【解答】解:
(1)根据图甲所示,指针偏向右端,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端移动;
(2)小石块的质量m1=30g+2g=32g;
(4)由②③步骤可知,倒入水的质量为:m水=165.2g﹣152.4g=12.8g,
此时水的体积V水===12.8cm3,
小石块的体积等于倒入水的体积,则V=V水=12.8cm3,
小石块密度ρ===2.5g/cm3=2.5×103kg/m3。
由于石块从水中拿出时,上面沾有水,所以倒入水的质量偏大,求得水的体积偏大,即小石块的体积偏大,根据密度公式ρ=知,所测密度会偏小。
(5)方案二测量结果计算出的小石块密度更精确,因为由于先测量了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4.然后使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在烧杯壁上记下水面位置,所以向烧杯中缓慢加水至标记处,不至于加水过多。
故答案为:(1)左;(2)32;(4)2.5×103;偏小;(5)由于先测量了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4.然后使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在烧杯壁上记下水面位置,所以向烧杯中缓慢加水至标记处,不至于加水过多,石块取出时,带出水,对于本实验没有影响。
【点评】天平的调节、使用、读数,量筒的读数,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这都是我们在测量密度的实验中必须掌握的。
通过此题我们还应该学会一种利用等效替代来间接求物体体积的方法,并能够根据要求选择出最佳方案。
3.【分析】(1)穿天石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2)适量的含义是固体要能浸没,并且水和固体的总体积不能超过量筒的最大测量范围。否则会影响物体的体积的测量。
(3)穿天石的体积等于穿天石排开水的体积,求出排开水的体积,即穿天石的体积;知道穿天石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穿天石的密度。
【解答】解:(1)由甲图可知,穿天石的质量为m=50g+10g+4g=64g;
(2)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有两层含义:①水不能太少,要能浸没穿天石;
②水不能太多,穿天石浸没后,水面不能超过量程;
(3)由乙图可知,穿天石的体积为V=V排水=40cm3﹣20cm3=20cm3 ,
则穿天石品的密度为:ρ===3.2g/cm3。
故答案为:(1)64;(2)①水不能太少,要能浸没穿天石;②水不能太多,穿天石浸没后,水面不能超过量程;(3)3.2。
【点评】此题中考查了天平的调节与使用、量筒的读数,密度公式的运用,这都是测密度实验中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还要注意固体密度测量的基本步骤。
4.【分析】(1)在称量物体的质量之前,要用镊子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天平的分度值为0.2g,工艺品质量m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3)观察量筒的分度值,工艺品体积V等于量筒的液面的两次读数之差;
(4)用公式ρ=算出工艺品的密度;
(5)先测体积后测质量,导致质量偏大,根据密度公式分析解答;
(6)利用F浮=G﹣F和F浮=ρgV排列出等式,求解食用油的密度。
【解答】解:(1)托盘天平使用时,首先要调节横梁平衡,在调节横梁平衡前,要用镊子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而在图示调节横梁平衡的过程中,游码仍在标尺的中间,没有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工艺品的质量m石=20g+5g+2g=27g,
(3)工艺品的体积V石=30mL﹣20mL=10mL=10cm3,
(4)工艺品的密度ρ===2.7g/cm3。
(5)如果小天将实验步骤(2)、(3)互换一下,即先测体积后测质量,由于工艺品从水中取出时会沾上一些水,所以导致所测质量偏大,根据ρ=知,测出工艺品的密度将偏大;
(6)工艺品浸没在水中,则V排=V石,
根据F浮=G﹣F和F浮=ρgV排可得:m石g﹣F=ρ油gV石,
则ρ油=。
故答案为:(1)游码未放在零刻度线上;(2)27;(3)10;(4)2.7;(5)大;(6)。
【点评】本题考查了天平的调节、量筒读数、天平的读数、固体密度的测量方法等,掌握原理,学习中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5.【分析】方法一:(1)测质量前,按“左偏右调”的原则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3)根据ρ=表示出木块的密度;
方法二:(1)根据量筒的分度值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为V2,
(2)用一个体积为10cm3的铁块和小木块拴在一起浸没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3,用V3﹣V2﹣V铁算出木块的体积;
(3)从量筒中取出铁块,小木块漂浮水面,读出量筒中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4,用68cm3,则V4﹣V2算出小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木块受到的浮力;因为木块漂浮,木块重力等于浮力;利用G=mg求木块的质量;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小木块的密度;
由于取出铁块时带有水,使得木块质量偏小,根据密度公式判断误差。
【解答】解:方法一:
(1)测质量前,按“左偏右调”的原则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当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则平衡螺母应向右调节。
(3)木块的体积V=V1﹣V0,
木块的密度为:ρ==;
方法二:
(1)量筒的最小分度值为2ml,水的体积V2=50ml=50cm3;
(2)木块的体积:V′=V3﹣V2﹣V铁=90cm3﹣50cm3﹣10cm3=30cm3;
(3)木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V4﹣V2,木块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ρ水g(V4﹣V2);
因为木块漂浮,所以木块重力G木=F浮=ρ水g(V4﹣V2);
木块的质量:m木===ρ水(V4﹣V2);
小木块的密度:
ρ木====0.6g/cm3;
由于铁块取出时带有水,使得量筒中的木块和水的体积偏小,即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偏小,木块质量偏小,根据ρ=知,密度偏小,故方法一误差较小。
故答案为:方法一:(1)右;(3);方法二:(3)0.6;方法一;方法二由于铁块取出时带有水,使得量筒中的木块和水的体积偏小,即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偏小,木块质量偏小。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固体的密度初中物理要求较高,方法最基本的有两种:一是用量筒和天平,一是利用浮力知识设计的这一种,要熟练掌握。
6.【分析】(1)天平使用前调节平衡时,要调节平衡螺母,规则是:指针向右偏就向左调平衡螺母,指针向左偏就向右调平衡螺母;
(2)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和游码所对的刻度值之和;
(3)矿石的体积等于矿石进入水中前后水面对应的刻度值的差。知道矿石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矿石的密度。
【解答】解:
(1)游码归零后,由图甲知,指针向左偏,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直到天平水平平衡;
(2)如图所示,砝码质量为50g+20g=70g,游码所对的刻度值为3.4g,因此矿石的质量:m=70g+3.4g=73.4g;
(3)矿石的体积:V=80ml﹣60ml=20ml=20cm3。
矿石的密度:ρ===3.67g/cm3=3.67×103kg/m3。
故答案为:(1)右;(2)73.4;(3)3.67×103。
【点评】此题考查了密度的测量实验、天平的调节和天平使用,测量固体密度是初中物理重要的实验,一定要掌握。
7.【分析】(1)天平称量前,不平衡时应调节平衡螺母;调节平衡螺母时要“左偏右移,右偏左移”。
(2)据量筒的分度值估测读出示数即可;
(3)实验时,把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食用油不能全部倒出,烧杯上会沾有一些,测量体积会偏小,求出的密度会偏大;
【解答】解:(1)使用前,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2)量筒的分度值是1ml,故食用油的体积(如图所示)V=40ml=40cm3;
(3)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为m=m2﹣m1=65.6g﹣28.4g=37.2g;
食用油的密度为ρ===0.93g/cm3=0.93×103kg/m3;因食用油不能全部倒出,烧杯上会沾有一些,测量体积会偏小,故求出的密度会偏大;
故答案为:(1)左;(2)40;(3)0.93×103;大
【点评】实验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考虑到导致误差增大的因素,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
8.【分析】(1)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先调节游码,再调节平衡螺母;
(2)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可知左侧较重,所以把平衡螺母向右调节,才能使天平平衡,“左偏右移,右偏左移”;
(3)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4)左盘中物体质量等于右盘中物体质量与游码读数之和;
根据图中示数,求出增加的质量;增加的质量与金属块排开的液体的质量相等,从而求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液体的密度。
【解答】解:(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调节横梁使天平平衡;
(2)调节天平平衡时,若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端,则平衡螺母要向右调;
(3)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
(4)由图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液体和玻璃杯的总质量m总=100g+50g+0.6g=150.6g,
金属块排开的液体的质量为:m=150.6g﹣123.2g=27.4g=0.0274kg;
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即金属块受到的浮力为:F浮=G=mg=0.0274g×10N/kg=0.274N;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液体的密度为:
ρ===1.37×103kg/m3=1.37g/cm3;
故答案为:(1)零;(2)右;平衡螺母;(3)镊子;(4)150.6;1.37
【点评】本题综合探究了物体密度的测量,同时考查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能求出浮力的大小是解题的关键。
9.【分析】(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鉴别物质;
(2)画图象的方法更形象直观的处理数据,便于找出这个球;
(3)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可得。
【解答】解:(1)四个颜色相同的实心球,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材料不同。为找出这个球需要测量密度,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故a应为/(g/cm3);
(2)除计算外,还可以通过画图象的方法更形象直观的处理数据,便于找出这个球;
(3)由表格,根据ρ=可得,
ρA===2g/cm3;ρB===2.5g/cm3;ρC===2g/cm3;ρD===2g/cm3;
故B球与其它三个球材料不同。
故答案为:(1)/(g/cm3);(2)画图象;(3)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密度的公式及概念,常见题目。
10.【分析】(1)天平使用前的调节:若指针左偏,向右调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5)根据铜块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补充步骤;
(6)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示数;
(7)利用ρ=表示出涪江水密度;由于取出铜块时带着水,使得体积偏大,根据ρ=判断出密度的偏差。
【解答】解:(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5)铜块放入水中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铜块的体积,根据V=表示出物体的体积,也就是排开水的体积,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的标记处,烧杯中水减少的质量等于铁块排开水的质量,故用天平测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后,需要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的标记A处;
(6)从图读出剩余涪江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3:m3=20g+20g+5g+2.4g=47.4g,
(7)铜块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即V排=V铜=;
烧杯倒入量筒中水的质量为:m=m2﹣m3;
涪江水密度的表达式为ρ===;
由于取出铜块时带着水,使得体积偏大,倒入的水偏多,使得水的质量偏大,根据ρ=知密度的偏大。
故答案为:(1)右;(5)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的标记A处;(6)47.4;(7);偏大。
【点评】本题考查天平的使用,特殊的方法测量水的密度的计算,其中铜块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是解题的关键,但学生容易出错。
11.【分析】(1)掌握天平的调平,在调平前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注意标尺的分度值;
在进行量筒的读数时,注意其分度值,根据公式ρ=计算石子的密度。
【解答】解:(1)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2)由图甲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所以石子的质量m=20g+10g+5g+3.4g=38.4g
由图乙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ml,水的体积为30ml,水和石子的体积为45ml,所以石子的体积为V=45ml﹣30ml=15ml=15cm3;
石子的密度ρ===2.56g/cm3=2.56×103kg/m3。
故答案为:(1)零刻度线;(2)38.4; 2.56×103。
【点评】此题是测量石块的密度实验,考查了有关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及读数,考查了有关密度的计算,特别是注意密度的单位及换算。
12.【分析】(1)调节天平平衡时,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指针偏左,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指针偏右,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2)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
(3)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4)生锈会使砝码的质量增大,再根据砝码质量的变化推断测量质量的变化,根据ρ=求测量值的变化。
(5)根据饰品排开水的质量可求得其排开水的体积,因为浸没,所以V排=V,然后利用密度公式可求得饰品的密度。
【解答】解:(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2)用调好的天平测矿石的质量,当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时,天平平衡,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此矿石的质量是20g+20g+3.4g=43.4g;
(3)如图乙所示的量筒分度值为2cm3,量筒读数,视线应该与量筒内凹液面的底部相平,由图乙所示量筒可知,测得矿石的体积V=38cm3﹣20cm3=18cm3;
(4)所使用的20g的砝码生锈了,砝码生锈后质量会增大,这样用较少的砝码或少移动游码就可以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因此,测得的质量会偏小,根据ρ=知,他所测量的矿石密度将比实际矿石的密度偏小。
(5)由图丙、丁可知,饰品排开水的质量m排=686.0g﹣636.0g=50g,
由ρ=可得,排开水的体积V排===50cm3,
因为浸没,所以V=V排=50cm3,
则饰品的密度ρ===2.8g/cm3。
故答案为:(1)水平;右;(2)43.4;(3)2;相平;18;(4)偏小;(5)2.8。
【点评】本题考查了天平的调节、天平读数、量筒读数、求密度、误差分析等,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能力,应注意总结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
13.【分析】(1)天平在读取时要将砝码的质量与游码的示数相加。
(2)在用量筒测固体体积时,要用两次的体积之差求出固体的体积。
(3)根据密度的公式计算得出金属块的密度。
(4)细线会排开一定体积的水;
(5)用弹簧测力计吊着金属块,把金属块浸入水中,读出此时测力计的示数,可以求出浮力的大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盐水的密度。
【解答】解:(1)金属块的质量m=20g+5g+2g=27g;
(2)金属块的体积V=30ml﹣20ml=10ml;
(3)金属块的密度ρ===2.7g/cm3。
(4)细线会排开一定体积的水,导致测量的金属块的体积变大,质量不变,故密度的测量值要偏小;
(5)用弹簧测力计吊着金属块,把金属块浸没入盐水中,读出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则浮力的大小为:F浮=G﹣F=mg﹣F;
金属块的体积等于其排开的盐水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盐水的密度为:
ρ盐水==。
故答案为:(1)27;(2)10;(3)2.7;(4)偏小;(5)用弹簧测力计吊着金属块,把金属块浸入水中,读出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
【点评】天平、量筒的读数是我们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密度的公式始终是测密度实验的基本原理,要能熟练运用才行。
14.【分析】(1)天平使用前的调节要做到放、拨、调,拨是指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
(2)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3)从溢水杯中溢出的水的体积等于玉镯的体积,实验前要在溢水杯中倒满水,同时玉镯要浸没在水中;使用量筒测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得到了玉镯的体积;
(4)用公式ρ=算出石块的密度。
【解答】解:(1)天平在调平衡前必须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
(2)游码示数为2g,物体质量m=20g+10g+5g+2g=37g;
(3)A、在实验前,先要在溢水杯中倒满水;
B、将手镯用细线系好,把手镯浸没在溢水杯中的水中,同时用小烧杯收集从溢水杯流出的水;
C、把溢出的水倒入量筒读出溢出水的体积即为玉镯的体积;如图示:

(4)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G﹣F,
由F浮=ρ水V排g得石块的体积:
V=V排水==,
ρ石===。
故答案为:(1)游码没有移到零刻度线;(2)37;(3)A、在实验前,先要在溢水杯中倒满水;
B、将手镯用细线系好,把手镯浸没在溢水杯中的水中,同时用小烧杯收集从溢水杯流出的水;
C、把溢出的水倒入量筒读出溢出水的体积即为玉镯的体积;如图所示;(4)。
【点评】本题考查了:①天平的调节,先将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测固体密度的基本方法,先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根据排水法测出固体的体积V,用公式ρ=算出固体的密度。
15.【分析】(1)调节平衡前,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置于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
(2)由图乙读出花生油的体积;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由此得到量筒中油的质量,由密度公式计算其密度;
根据所测质量的差异分析密度的差异;
(3)④橡皮薄膜变平说明受到筒内花生油向下的压力和筒外水向上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又因为受力面积相同,所以橡皮薄膜受到向上是压强和向下的压强相等,根据液体压强相等列出等式,即可求出玻璃管内液体密度,据此进行解答;
⑤根据液体压强特点结合现象分析解答。
【解答】解:(1)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并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该同学未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2)②由图乙知,量筒中花生油的体积V=40mL=cm3,
如图丙知,烧杯和花生油的总质量:m总=50g+20g+10g+5g+1.4g=86.4g,
花生油的总质量:m=m总﹣m杯=86.4g﹣50g=36.4g
所以花生油的密度:ρ===0.91g/cm3=0.91×103kg/m3;
③将量筒中的花生油倒人烧杯时,油会有一部分残留在杯壁上,所以测得的烧杯和花生油的总质量偏小,使得得到的花生油质量偏小,由密度公式知得到其密度偏小;
(3)④由题知,薄膜与玻璃管下端管门相平,客内花生油和管外水的压强相等,
由p=ρgh可知,ρ水gh1=ρ花生油gh2,
则花生油的密度表达式ρ花生油=?ρ水。
⑤将玻璃管逐所插人水中的过程中,模皮膜的凹路程度逐渐增大,说明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故答案为:(1)调节天平平衡时,未将游码调零;(2)②40;36.4;0.91×103;③偏小;(3)④?ρ水;⑤增大。
【点评】本题是液体密度测量的实验,考查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密度计算、利用液体压强测密度以及误差分析等,考查知识点多,综合性强。
16.【分析】(1)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使用之前要进行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与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对齐,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2)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读出图中牛奶体积,用公式ρ=算出牛奶的密度;
(3)考虑烧杯壁粘牛奶的问题来分析对密度值的影响;
(4)a图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等于蜡块重力G,由此得到蜡块质量;
c、b两图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为蜡块排开水的重力,由此可得到蜡块排开水的体积,也就是蜡块的体积;
已知蜡块质量和体积,两者之比是蜡块的密度;
(5)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大小有关,与物体所在深度无关。
【解答】解:(1)天平使用前要先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然后调平,调平时指针偏左,需要把橫梁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至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2)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游码的示数为2g,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50g+5g+2g=57g;
则牛奶的质量为:m′=57g﹣21g=36g,
由图丙可知,牛奶的体积为V=30ml=30cm3;
牛奶的密度ρ===1.2g/cm3=1.2×103kg/m3;
(3)因为实验过程中倒出牛奶时,烧杯壁会沾有牛奶,使量筒中牛奶的体积偏小,致使算出的牛奶体积偏小,密度偏大;
(4)因为G=mg,所以蜡块的质量为m==;
蜡块浸没水中,排开水的重力为G排水=F2﹣F3,
排开水的质量为m排水==,
蜡块的体积为V=V排水===,
所以蜡块的密度为ρ===?ρ水;
(5)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所在深度无关。所以图c中铁块和蜡块都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
由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在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所以铁块和蜡块浸没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更大一些,也就是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略小一些,也就是F4<F3。
故答案为:(1)零刻线;右;(2)36;1.2×103;(3)偏大;(4)?ρ水;(5)深度;密度;小于。
【点评】此题考查了两种测量密度的方法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包含知识点较多,熟悉阿基米德原理,对物体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是解答第四小题的关键。
17.【分析】(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后,调节天平平衡,指针如果向右偏,则向左调节平衡螺母;如果向左偏,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2)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之和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3)根据图示量筒,读出水与物体A的总体积,求出物体的体积;
(4)由密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密度;
(5)没有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可利用浮力知识进行计算;密度小于水的物质,使用“针压法”或“沉锤法”使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体积,再利用公式求得密度。
【解答】解:(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后,调节天平平衡,由图甲可知,指针向左偏转,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由图乙可知,天平横梁标尺的分度值是0.2g,游码示数是1.2g,物体的质量是10g+5g+1.2g=16.2g;
(3)由图丙可知,量筒的分度值是2ml,此时量筒示数是60ml,物体的体积是60ml﹣40ml=20ml=20cm3;
(4)物体的密度ρ===0.81g/cm3;
(5)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20cm3,将小物块轻轻放入量筒内,稳定后水面上升至V2为36cm3;V排=36cm3﹣20cm3=16cm3,漂浮时物体的质量等于排开水的质量m=ρ液V排=1.0×103kg/m3×16×10﹣6m3=16×10﹣3kg=16g;
将物体放入量筒的水中,用细针压物体,将物体浸没入水,记下此时量筒的读数V3=40cm3,则物体的体积V=V=V3﹣V1=40cm3﹣20cm3=20cm3;
根据公式得,=0.8g/cm3。
故答案为:(1)水平;右;52;(2)16.2;(3)20;(4)0.81;(5)16;20;0.8。
【点评】本题是一道排水法测物态密度的实验,考查了天平的调节、天平读数、量筒读数、求密度等问题,是一道基础题,是实验的常考问题,一定要掌握。
18.【分析】(1)在测量体积之前,要观察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
(2)先调零,再调节横梁平衡,由此可知合理测量质量的操作顺序;读出矿石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密度;
(3)将矿石从量筒中取出,矿石上沾有水,并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的刻度值V3;
直接放在天平上测质量记为m测,导致质量偏大,根据密度公式分析。
【解答】解:(1)在用量筒测量矿石的体积时,首先要观察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
(2)正确且合理测量质量的操作顺序为现将游码归零,然后调节横梁平衡,将矿石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此时横梁不平衡,应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故②是错误的,③正确;
故正确且合理测量质量的操作顺序④①③;
(3)由图③可得,矿石质量m=52g,由⑤可知,矿石的体积V=60ml﹣40ml=20ml=20cm3,
矿石的密度ρ===2.6g/cm3,
将矿石从量筒中取出,矿石上沾有水,并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的刻度值V3;
直接放在天平上测质量记为m测,导致质量偏大,测量体积时,才发现矿石有变化了,将它处理复原后体积无影响,由ρ=可知,密度偏大。
故答案为:(1)量程和分度值;(2)④①③;2.6;(3)见解答部分。
【点评】本题是有关固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测量密度的实验题是常规性实验题,要掌握天平、量筒的正确使用及密度的计算公式。
19.【分析】(1)天平使用之前要调平,指针的偏转方向判断天平哪端下沉,调节过程中,平衡螺母向下沉的反方向移动,左偏右移,右偏左移;
(2)利用密度公式ρ=求茄子的密度;
(3)根据质量和体积的变化,结合密度公式分析解答。
【解答】解:(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到标尺的左端的零刻度处,若指针偏向分度盘右侧,因此要向左移动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间。
(2)茄子的质量m;
茄子的体积V=V2﹣V1;
茄子的密度ρ==;
(3)因为茄子具有吸水性,故测得的V2偏小,因此茄子的体积V=V2﹣V1偏小,根据ρ=知测得的茄子的密度偏大;
故答案为:(1)水平台;零刻度线;左;(2)ρ=;(3)偏小;偏大
【点评】测固体的密度是初中物理比较基本的实验,本题考查用天平和量密度的计算,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20.【分析】(1)明确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指针指示来读数;
(2)图乙中使用的是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不能省力,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对木块的拉力,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F浮=G+F拉求出浮力;根据F浮=ρ水gV排求出木块的体积;根据G=mg=ρ木gV求出木块的密度;
根据F浮=G+F拉求出当测力计的示数为1N时,所受浮力,然后利用F浮=ρgV排可求得液体的密度,根据F浮=G+F示和F浮=ρ液gV排推导出ρ液与F示的关系,分析得出结论。
(3)要增大这种“密度计”的最大测量值,可以从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木块的体积、密度等角度考虑可以采取的方法。
【解答】解:(1)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木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4N;
(2)图乙所示的木块浸没水中时木块共受到重力、拉力、浮力三个力的作用,
图乙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拉=1.6N,木块受到的浮力:F浮=G+F拉=2.4N+1.6N=4N;
F浮=ρ水gV排
木块的体积:
V=V排===4×10﹣4m3,
木块的质量m===0.24kg,
木块的密度:
ρ木===0.6×103kg/m3;
图乙中使用的是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当测力计的示数为1N时,所受浮力=G+F′=2.4N+1N=3.4N,
由F浮=ρgV排可得液体的密度,ρ液===0.85×103kg/m3,
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V排一定,G、g也是定值,所以F示和ρ液是一次函数关系,则密度秤的刻度是均匀的;
(3)若要增大这种“密度计”的最大测量值,可以采取的方法:可以换用更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或换用体积更小的木块,换用密度更大的物块)。
故答案为:(1)2.4;4×10﹣4;0.6×103;改变力的方向;
(2)0.85×103;均匀;
(3)换用更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浮力的计算,弹簧测力计读数的掌握和运用,同时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是相关公式的灵活运用,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