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植物》——观察种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种子植物》——观察种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26 09:4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种子植物第一课时
---观察种子的结构(说课)

第三单元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

2

3

4

5

6

课标解读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预期效果



内容标准

课标解读

1
本课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标准为:
概述种子的基本结构
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的第二节,承接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认识种子的结构是学习种子植物的基础,因为靠种子繁殖既是种子植物的重要特点,也是其比前三类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的重要原因,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观察实验是生物体结构学习的重要手段。

教材中的地位

教材分析

2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1、概述种子的基本结构。
2、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会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提高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比较归纳能力等。

通过实验,体会动手、观察、发现的乐趣,认同种子结构和功能的适应关系,感恩种子在生活中的作用。
确定依据: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地位确定

教材分析

2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难点
1、解剖和观察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
2、理解种子的结构与其功能的适应性。

1、玉米种子的解剖和观察。
2、体会种子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关系。
确定依据: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地位确定

教材分析

2

心理特征:好奇心强,动手实验的热情高,但对微观结构的观察缺乏耐心和细心;

学习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尚未形成,观察容易表面化、无序化,亟需老师的规范和引导;

其他方面:学习习惯、各方面能力、生物学科素养都有待培养。

学情分析

3

教法

教法学法

4



实验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微课)
引导启发式教学

观察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比较归纳法

学法
确定依据: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3

4

5



1
2
情境问答 导入实验
步骤梳理 方法指导
自主合作 探究深入
比较归纳 拓展延伸
目标反馈 价值渗透

教学过程

5

1、情境问答 导入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一连串的情景问答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教学过程

5

2、步骤梳理 方法引领



学生阅读教材,梳理步骤:
观察外形
- - -
辨认各结构

教师介绍生物结构观察的一般顺序


微视频示范实验过程 。

设计意图:确保学生在操作和观察时做到有序、有效。

教学过程

5

3、自主合作 探究深入

解剖
涂一涂
——使学生对细微结构的位置和形状有清晰的认识
3. 贴一帖
4、合作探究(观察绿豆苗)
——帮助学生分析子叶的作用,自主构建“胚”概念和组成

教学过程

5
子叶: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



解剖
想一想
标一标
4. 徒手剥离胚
——弥补平面认识的不足,增强对玉米种子结构的整体认识和立体认识
3、自主合作 探究深入

教学过程

5


4、比较归纳 拓展延伸
类型 举例 不同点 相同点
菜豆种子
玉米种子
单子叶植物的种子
双子叶植物的种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种子和粮食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种子的感激之情。
请你用最快的方法判断剩余的种子(花生、黄豆、绿豆、稻谷、小麦):将它们归类。

教学过程

5
盘点收获

5、目标反馈 价值渗透

教学过程

5




2

3

1
收获了种子结构的知识
掌握了科学观察的技能
升华了对种子的感恩和敬意








教学难点
得到突破

学科思维得到提升

实验技能
得到提高

核心素养
得到提升

教学重点
得到突出















效 果


预期效果

6

生物观点
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