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阅读“STS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引入过程,以及利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兴趣导入
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引出概念
应用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播放视频糖炒栗子,提出问题,炒栗子为什么要用到沙子呢?
大家不用着急,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板书比热容)
出示问题
1.烧开一大锅水和一小锅水,哪个加热时间长?
2.使同一锅水升高不同温度,加热时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事,结论我不说大家也知道,谁知道(学生解释)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总结: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
问题: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只与这两点因素有关吗?
请看视频:沙滩和海水
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出示实验方案图片
实验中我们要注意哪些内容
指导学生做实验
并画出实验表格
1组2组3组时间(min)水升高温度(℃)油升高温度(℃)
总结实验结论
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豆油吸收相同的热量,豆油升高的温度多。
质量相等的水和豆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
可见,物体吸收热量得多少,不仅与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种类有关。为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物理上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比热容。
解释
1.定义及符号
2.公式(在解释t-t。时渗透放热情况)
3.单位
展示比热容表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属性?
2.在自然现象中,有哪些现象可用水的这一属性解释?
补充
对气温的影响
热水取暖
水冷系统的应用
比热容给我们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麻烦,大家来看一首诗
园丁傍架摘黄瓜,
村女沿篱采碧花。
城市尚余三伏热,
秋光先到野人家。
城市里面三伏天的余热还没有退却,天高气爽的秋天已经先到了农村人家。早在很久以前,古人就发现了这个现象,现代城市也存在,这就是热岛效应。
由于混凝土建筑的比热容小,市区比郊区升温快,造成市区温度高,这就是热岛效应。
请同学们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作业,查阅资料,找一找引起热岛效应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思考,
讨论、总结
①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②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③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热量越多。
猜想:与物体种类是否有关。
①用相同质量的水和豆油,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②用相同质量的水和豆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学生总结
动手做实验
分小组汇报实验结论并把自己的数据填入表格
利用热水袋的例子理解放热
利用密度类比,得出比热容的复合单位
观察分析数据特点
①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的比热容不遂质量、形状、温度而改变。
②同一物质的比热容与状态有关,如水和冰
③水的比热最大,说明水的吸热能力和放热能力最强
④大多数液体的比热容比固体的比热容大
冬天暖气用水做“热源”,因水储藏的热多。
司机师傅用水做“冷却剂”冷却汽车发动机。
夏天到海滨去避暑。因海滨比内陆凉爽
解释课前的问题。
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猜想
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团结合作的能力。
加深记忆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回答,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体现物理是有用的
满足学生求知欲
唤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