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苻坚
淝水之战
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是哪个民族于何时建立的?
谁领导前秦走向富强,并统一了北方?
王猛
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
淝水之战爆发前的南北方形势如何?
民族
王朝
民族
王朝
匈奴
前赵
氐di
前秦
夏
后凉
北凉
羌qiang
后秦
羯jie
后赵
成汉
鲜卑
前燕
汉人
前凉
后燕
西凉
南燕
北燕
西秦
五胡十六国
南凉
376年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分裂战争
统一稳定
多个少数民族政权
西晋的延续,汉族为主
A.停止战争,巩固北方
B.继续战争,统一全国
北方百姓
A
吾方命蛮夷(周边民族)以攻其内,精甲劲兵(氐族军队)以攻其外,内外如此,安有不克!
——《晋书》苻坚载记下
B
矛盾
苻
坚
√
A.停止战争,巩固北方
B.继续战争,统一全国
北方百姓
A
吾方命蛮夷(周边民族)以攻其内,精甲劲兵(氐族军队)以攻其外,内外如此,安有不克!
——《晋书》苻坚载记下
B
矛盾
苻
坚
√
秦军87余万
晋军约8万
氐族政权
汉族政权
寿阳
匈奴
鲜卑
汉族
羌
羯
风声鹤唳
以吾之众旅(军人),投鞭(马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苻坚载记下
余众弃甲宵遁[dùn
](连夜逃跑),闻风声鹤唳[lì],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苻坚载记下
见部阵整齐,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
——《晋书》苻坚载记下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战前
战时
战后
强征士兵
风声鹤唳
分崩瓦解
军心不稳
士兵无斗志
无认同感
前秦
东晋
士兵团结
士兵有斗志
有认同感
组编军队
积极应对
维持统一
败
胜
多民族
汉民族
87万
8万
地位: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意义: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教材第90页第18课内容
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百度百科
问题思考: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多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
①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②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它发源于大鲜卑山(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的北段)为黄帝后裔。
寻根鲜卑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孝文帝,原名拓拔宏,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为了缓和当时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冯太后与
少年孝文帝
孝文帝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都城平城,地处偏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吸收汉文化制度。
①说汉语
《魏书 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的,一律降爵罢官。
②穿汉服
①说汉语
《孝文帝出行图》
汉化措施
胡服俑
汉服俑
比较汉服与胡服的区别?
鲜卑衣服狭而短,窄领小袖,便于骑射,汉服宽而长。
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②穿汉服
①说汉语
③改汉姓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②穿汉服
①说汉语
③改汉姓
④通汉婚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学习与探究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历史作用: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
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高潮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各族人民杂居相处。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魏骑兵俑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胡床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汉人胡食
胡人汉服
汉人胡服
民族的融合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影响?
淝水之战
北魏统一北方
孝文帝改革
北方民族大融合
前秦战败
北方陷入一片混乱
促进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