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 历史七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 历史七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25 21:3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




时间
交战
双方
作战
原因
结果
影响
合作
探究
苻坚佣兵八十万
却不能统一江南,
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前秦方面看
从东晋方面看




合作
探究
苻坚佣兵八十万
却不能统一江南,
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前秦方面看
从东晋方面看
民族融合不够,
军心离散;
苻坚骄傲轻敌,
指挥失误。
坚决抵抗,
团结作战;
将领足智多谋,
指挥得当。
合作
探究
苻坚佣兵八十万
却不能统一江南,
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前秦方面看
从东晋方面看
合作
探究
苻坚佣兵八十万
却不能统一江南,
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前秦方面看
从东晋方面看
民族融合不够,
军心离散;
苻坚骄傲轻敌,
指挥失误。
坚决抵抗,
团结作战;
将领足智多谋,
指挥得当。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史海冲浪: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观察和思考
1.北魏政权的建立
四世纪后期(386年),鲜卑族的一支建立北魏。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拓拔珪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方面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平城
洛阳
说一说: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材料:平城,今山西大同,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接受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材料: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内外有许多大市场,各地名贵特产都集中在这里交易。全城10多万户居民,来自国内外的商人就有上万人。
七嘴八舌
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
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
族联姻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迁都洛阳
促进民族交融
增强北魏实力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背景
内容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①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汉化措施
说汉语
改汉姓
通汉婚
穿汉服
观察和思考


川  
























《敕勒歌》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有哪些?
生活习俗
思想文化
生产技术
政治制度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一种可以折叠坐具,因胡床携带方便、使用舒适,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流传。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方式。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魏晋时期,
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西域的乐器也大量传入——
云冈石窟乐舞石雕
北魏盛乐乐舞俑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发展。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课堂小结
1.中国古代有一位少数民族皇帝,要求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他是(  )
A.孝文帝
B.阿保机
C.忽必烈
D.皇太极
2.鲜卑皇族拓跋怿的墓葬位于洛阳,其墓志铭中却称其为元怿,这一历史现象的发生与下列哪位人物有关(  )
A.北魏孝文帝
B.金太祖
C.元世祖
D.清太祖
3.观察如组图,它们能够表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是(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与汉通婚
D.改穿汉服
达标训练
A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