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物理教学讲义,复习补习资料(含知识讲解,巩固练习):09汽化和液化(基础)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物理教学讲义,复习补习资料(含知识讲解,巩固练习):09汽化和液化(基础)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1-02 15:1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汽化和液化(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汽化和液化现象;
2.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和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3.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4.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点;
5.掌握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应用。
【要点梳理】
要点一、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2.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要点诠释:
(1)汽化与液化互为逆过程,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如下图所示: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如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是蒸发,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水变成水蒸气,这属于沸腾。
要点二、蒸发
1.蒸发: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3.液体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的度数变小,这是因为酒精蒸发吸热。
要点诠释: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2)液体蒸发时会吸热。
要点三、沸腾
1.沸腾: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2)实验装置:
(3)实验步骤:
①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
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
③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④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4)水沸腾时的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3.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4.液体沸腾的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收热量。
要点诠释:
(1)液体沸腾需要一定的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沸腾后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液体的沸点还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高压锅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4)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汽化方式
异同点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只在沸点时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相同点
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
要点四、液化
1.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所有气体都可液化)
(2)压缩体积
2.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3.液化放热:水蒸气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的时候要放出部分热。
要点诠释:
(1)云、雨、露、雾的形成都与自然界中水的液化有关。
(2)“人造雨”的实验中,从水壶口逸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勺子,水蒸气可以液化成小水滴,说明降低温度能使气体液化。
(3)注射器中的乙醚蒸气,推动活塞,减小乙醚蒸气的体积,注射器内有液态乙醚出现,说明压缩体积也能实现液化。
【典型例题】
类型一、汽化和液化
1.(2019
黔东南州)戴眼镜的李强同学冬天从室外进入温暖的教室,发现眼镜的镜片上“呵气”,过一会儿,“呵气”逐渐从中间消失,“呵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呵气”消失是由于发生了
现象。
【答案】液化;汽化
【解析】冬天教室内的温度比室外温度高,温度较高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镜片,水蒸气液化变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所以镜片上出现“呵气”;经过一段时间,镜片上的小水珠会吸热蒸发又变成水蒸气消散在空气中,镜片上的“呵气”就消失了,这是发生了汽化现象。
【总结升华】物态变化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判断物态变化,我们要留心观察,找到物体的初始状态即“初态”和物态变化结束后的状态即“末态”。汽化“初态”是液态“末态”是气态;液化“初态”是气态,“末态”是液态。
举一反三:
【变式】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小明从空调屋里出来后,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而模糊不清,过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这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先
,后

【答案】液化;汽化
类型二、蒸发
2.
教室内气温为25℃,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如图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思路点拨】大部分学生知道酒精蒸发吸热,使温度计温度降低,没有考虑酒精蒸发完毕后温度的回升,从而错选了B,因此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再做题。
【答案】D
【解析】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物体温度下降,低于25℃。随着酒精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室温相同时,不再上升。即温度计的示数会从25℃下降,然后又上升到25℃。故A、B、C不合题意,D正确。
【总结升华】此题通过图象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考查了蒸发吸热。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温度下降;但酒精蒸发后,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
举一反三:
【变式】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你知道吗?厨房中也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如手拿刚出笼的馒头时,若先在手上沾些冷水,就不会感到很烫,这是由于
缘故。
【答案】水蒸发吸热
类型三、沸腾
3.
(2019
黑龙江)缺水地区的冬季,当地有些居民靠取冰雪来获得生活用水。如图,是将一定质量的冰雪,从-20℃加热到沸腾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不考虑水中有杂质产生的影响),下列对图象分析正确的是( 

A.冰的熔点是0℃,水的沸点是100℃
B.当地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C.冰熔化和水沸腾过程中都吸热且温度不变
D.图象中的BC段,物质只是以液态方式存在
【思路点拨】题目综合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和液体的沸腾。(1)熔点和沸点与大气压有关,要指明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和水的沸点;(2)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时都要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3)晶体处于熔点时有三种存在状态,可能是固态、液态和固液共存状态。
【答案】C
【解析】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才是0℃,水的沸点才是100℃,A不合题意;BC段所对应温度值为0℃,DE段所对应的温度值为98℃,因此当地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B不合题意;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时都要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C符合题意;BC段所对应的温度是0℃,晶体处于熔点时,可能是固态、液态和固液共存状态,D不合题意。
【总结升华】题目把晶体的熔化和沸腾图象放到一个坐标系中,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考查了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特点,题目的综合性较强。
举一反三:
【变式】(多选)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象中的DE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B.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
C.水的凝固点是O℃
D.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
【答案】CD
4.(2019聊城)(多选)下列做法能使水的蒸发加快的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
D.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
【答案】ABC
【解析】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既加快了头发上的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温度,故加快了蒸发,符合题意;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增加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符合题意;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提高了粮食的温度,加快了粮食中水分的蒸发,符合题意;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保鲜膜将水果与外界隔绝,减慢了水果周围的空气流动;放在冷藏柜里,降低了其温度,这些措施都减慢了水分的蒸发,不合题意。
【总结升华】题目考查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选择项中提到的措施。
举一反三:
【变式】(2019
北京)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减慢的是(  )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
C.将新鲜的黄瓜装入塑料袋
D.将新收获的玉米摊开晾晒
【答案】C
类型四、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5.(2019
南宁)如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当水温上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记录。
(1)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
图。
(2)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所示.有图象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
℃。
(3)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或“不变”或“降低”)。
(4)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答案】(1)96;A;(2)98;(3)吸收;不变;(4)液化
【解析】从图中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当时的温度为96℃。A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从图象可以看出水在沸腾过程中保持98℃不变,所以沸点为98℃。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总结升华】这是一道实验探究题目,考查了水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从现象上看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而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巩固练习】
一、选择
1.(2019
桂林)如图所示,是桂北猫儿山上雨后形成的美丽雾气。关于雾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雾是从山中冒出来的烟
B.雾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水珠
C.雾是从山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
D.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以下对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热
B.蒸发和沸腾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
C.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D.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3.人游泳上岸以后,风一吹感觉身上很凉。这是因为(
)
A.水中的温度比岸上的气温高
B.人的皮肤产生的错觉
C.人身上的水分蒸发,要从人体吸热
D.风把身上的热量带走了
4.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更严重些,这是因为
(
)
A.水蒸气的温度比水高
B.水蒸气液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C.水蒸气比水传热快
D.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5.(多选)下列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
(
)
A.用瓶子装酒精时加盖
B.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C.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
D.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
6.
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子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这种杯子放在某些地方的空气中,白玉圆锥体上就会有水滴产生,过一段时间后杯中就会盛满水,故称常满杯。下列有几种关于此杯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有水滴产生时,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可能自动“生”水
二、填空
7.物质从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8.只从液体
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
热,使物体的温度
,因此蒸发有
作用。
9.如图,是“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过程中某一时刻的温度,此时水温是
℃。三位同学作出的水的沸腾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图。
10.(2019
保山)林则徐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据说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洋人请他吃冰淇淋,他看到冰淇淋上方雾气腾腾,以为很烫,就用嘴吹,洋人以此取笑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林则徐回请洋人喝汤,由于滚烫的汤上覆盖了一层油膜,油膜的上方什么也看不到,洋人抬起就喝…林则徐用自己的智慧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林则徐看到的“雾气”是
(选填物态变化)现象;因为油膜的隔绝,阻碍了汤的
(选填物态变化),这种物态变化需要
(选填“吸”或“放”)。
11.在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下表中的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能用这种方法将它们分离出来,是因为它们的
不同。
物质
液态氧
液态氮
二氧化碳
沸点/℃
-180
-196
-78.5
12.吃冰棒和吹风扇都感到凉快,前者主要是利用
原理,后者是利用
原理。
三、综合应用与实验探究
13.如图所示,让水蒸气从玻璃管中冒出来,喷到另一个盛有凉水的烧瓶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烧瓶中凉水的温度有无变化?这个实验可用来探究什么问题?
14.在做“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小丽同学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水,如图1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她主要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有关。小明同学则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2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主要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有关。
15.(2019
怀化)小凡同在做“观察水沸腾”实验中
(1)他的操作如图1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

(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2所示,为
℃;
(3)分析如图3所示的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
1.【答案】D
【解析】雨后的山上总有很多的水蒸气,但是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的。只有当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雾气才能被我们看见。
2.【答案】C
【解析】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是:都是汽化现象,从液态变为气体,需要吸热;不同点是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并且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缓慢现象,沸腾要达到沸点,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现象。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3.【答案】C
4.【答案】D
【解析】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水蒸气液化放出部分热量,所以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100℃的水烫伤更严重。
5.【答案】AB
【解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速;液体的表面积。题目中酒精瓶子加盖,减慢了酒精上方空气的流动,可以减慢液体的蒸发;用保鲜膜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减慢蔬菜上方空气的流动的同时也降低了温度,减慢蒸发。所以AB选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把这种圆锥形杯子放在某些地方的空气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白玉杯子)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白玉杯内壁上,积少成多,过一段时间后杯中就会盛满水,故称常满杯。由此可见: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B错;有水滴产生时,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正确;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空气中水蒸气可以液化成水,即自动“生”水,正确。
二、填空
7.【答案】液;气
8.【答案】表面;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液体的表面积;吸;降低;致冷
9.【答案】85;丙
【解析】(1)由图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因此所示的水温为:80℃+5℃=85℃;(2)在水的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不会再上升,显然甲、乙不符合上述要求,正确的是丙图。
10.【答案】液化;蒸发;吸
【解析】冰淇淋上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淇淋液化成小水滴而形成的;而热汤没有白气现象,油都浮到汤的表面上,阻碍了水的蒸发,不会出现白气现象,蒸发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11.【答案】二氧化碳;沸点
【解析】从数据中可知,液态氮的沸点最低,则最容易沸腾。而二氧化碳的沸点最高,很难沸腾,相反最容易液化。
12.【答案】熔化吸热;蒸发吸热
【解析】吃进去的冰棒熔化时会吸热,能使人感到凉快;吹电扇加快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也感到凉快。
三、综合应用与实验探究
13.【答案】(1)现象:烧瓶底部有水滴滴下,烧瓶中的凉水的温度会升高。(2)这是因为当高温的水蒸气喷到盛有凉水的烧瓶上时,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水;由于烧瓶吸热,故瓶内的水温会升高,该实验可以研究液化放热。
【解析】(1)水蒸气喷到盛有凉水的烧瓶上,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随后会聚成流,顺着烧瓶流到烧杯中;(2)由于液化放热,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烧瓶内的冷水吸收,时间一长就会使烧瓶内冷水的温度升高;(3)这个实验可以探究两个问题,一个是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再有一个就是液化放热。
14.【答案】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
【解析】图1中情景,在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上一滴水,其中一个用酒精灯加热,改变液体的温度,观察蒸发快慢,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图2中情景,在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上一滴水,放在同样的环境里,改变液体的表面积,观察蒸发快慢,探究的是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15.【答案】温度计接触烧杯底部;98;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解析】(1)细心读图可看出,温度计的液泡接触了烧杯的底部,这是不允许的;(2)从图中能看出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是98℃(3)液体沸腾的特点就是在沸腾的时候虽然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