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政权。前秦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382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一、淝水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公元383年
前秦VS东晋
影响:
交战双方: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383年
前秦VS东晋
东晋取胜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383年
前秦VS东晋
东晋取胜
以少胜多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呢?
?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383年
前秦VS东晋
东晋取胜
以少胜多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哪个政权统一北方?
统一北方的时间?
哪个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北魏的?
鲜卑族简介
类 别
游牧民族
姓氏特点
拓跋、独孤氏、尉迟氏等(多为二三字的复姓)
生活习惯
以狩猎、游牧及畜牧为主。
政治制度
诸部军事行政联合体
继承制度
父死兄即,兄死弟即(包括女人)
文 化
无文字,以图画记事
背景
鲜卑族发展落后,治理北方困难重重
冯太后
孝文帝
背景
孝文帝深受冯太后影响,继续推行汉化改革
北魏孝文帝刚刚即位,即刻派了几位大臣到民间探访,假如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根据情况提出哪些改进措施?
措施
(1)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PK留在平城
正方:迁都洛阳的好处
反方:不迁都的原因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
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
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
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
举,光宅中原。”——《魏书》
为什么要迁都
洛阳?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孝文帝诏书
措施
(2)汉化措施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学汉语
孝文帝诏书
(2)汉化措施
穿汉服
(2)汉化措施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拔拔
长孙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材料三
用汉姓
材料四: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
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与汉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②说汉话:
③穿汉服:
④改汉姓:
⑤联汉姻:
①迁
都:
3、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西魏 北周
北朝政权更迭表
534年,高欢建立东魏政权,定都邺(yè
今河南安阳北)。535年,宇文泰建立西魏政权,定都长安。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废西魏,建立北周。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东魏 北齐
北魏
(534~550年)
(550~577年)
(535~557年)
(557~581年)
(439~534年)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农耕民族
(汉人)
游牧民族
(胡人)
中原
鲜卑
匈奴
羯
羌
氐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民族交融是
时代的主流!
游
牧
民
族
农
耕
民
族
农业生产
定
居
畜牧业
“胡人汉服”
“汉人胡服”
文化教育
汉
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交融: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魏骑兵俑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民族服装
汉族服装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民族交融的意义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史学家陈寅恪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
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奠定了基础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淝水之战
孝文帝
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