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
马
教
学
设
计
教学理念
为让学生对中国传统乐器有所了解,通过《赛马》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鉴赏音乐的能力。为强调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与沟通,我在课中设计了人机对话、编配插图、编辑舞蹈、发送信息等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初步感受和认识二胡演奏曲《赛马》,并且使学生在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形体艺术和语言艺术等方面都得到培养,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案
教学准备:
1.
制作课件:方便调用。
1.
制作蒙古风俗传统资源库;民族乐器资源库。
1.
制作《赛马》音乐及舞蹈资源库。
1.
准备打击乐器:双响筒、碰铃;蒙古族头饰。
教学目标:
1.
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编辑图画、寻找资源,通过短信平台、留言板传递信息等活动,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思维等得到充分发挥。
1.
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感受民族乐器二胡的音色特点及表现力,体验乐曲所表现的赛马情景和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
本课通过欣赏二胡独奏曲《赛马》,使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表现艺术。利用网络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律动、口技和打击乐器,为乐曲主题音乐伴奏,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分段赏析中,利用网络环境下缤纷的画面、协和的音响,引导学生熟悉音乐主题,并从中体验到不同乐段所表现的情景,感受热烈欢快的赛马场面。
教学程序:
—、激趣导入:
1、
师生问好:(采用音乐问好方式)
2、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啊?(生:来到了大草原)
师: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这,就是我们曾心驰神往的地方。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碧绿的草地一望无垠;数不清的羊群像晶莹的珍珠,洒在嫩绿的草地上,风儿送来花草的芳香,牧民们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天,草原上渐渐欢腾起来。你们瞧,这里来了一位小骑手。
出现一位小骑手,向前奔跑。
师:小骑手,你跑得这么快,要到哪儿去啊?
小骑手:我呀,要到草原上去参加那达慕大会哪!
师:那达慕是什么呀?(出示那达慕大会盛况)
小骑手:那达慕就是蒙古族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有赛马、摔跤、射箭等各种竞技比赛,可热闹了!
师:同学们,你们想去参加那达慕大会吗?(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跟随小骑手,一同出发吧!
二、整体欣赏
设计意图
初听音乐时的自由体态律动,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感受音乐,联想情境。恰当地利用视频手段创设情境,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打开文化视野,并在观察、
模仿中激活旧知识,顺畅地进入新课。
学生聆听全曲。
师:这首乐曲的名字老师要先保密,接下来,小骑手,带我们看些什么呢?
小骑手:请你们帮我一个忙,完成两项游戏,好吗?
CAI:①
猜迷游戏
头上裹着七彩绸,
高举鞭儿握在手.风儿在我身边吼,
你追我赶争上游.(打一场景)
A
射箭
B
摔跤
C
赛马
师:哪位同学猜对了,就请点击正确答案.引出课题:
赛马
师:对,这就是你们刚刚听赏到的乐曲《赛马》,为什么蒙古族有赛马的习俗呢 请同学们点击“搜寻”在网上流览赛马相关资料。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赛马的风俗传统。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赛马是他们的竞技活动之一.草原上的蒙古人民世代以游牧为生,马既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也是好朋友,每到盛大节日,他们就把心爱的马装扮一新,前来比赛,以后就一直延续下来这个传统:赛马。
小骑手:你们还知道吗?《赛马》由黄海怀作曲,是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新作品.刚才我们欣赏到的乐曲《赛马》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呢?
生:二胡
师:你们想了解二胡吗?就请在乐器图片库中把它找出来.
②
搜寻二胡图片
A
唢呐
B
笛子
C
二胡
(
学生选择答案:二胡。在网上流览二胡相关知识。)
师: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二胡呢?请同学们分别介绍二胡
设计意图
二胡这种拉弦乐器是中华民族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一件艺术瑰宝,也是世界人民所喜爱的民族乐器之一。二胡的音色圆润、色彩丰富。既可以表现热烈欢快的气氛,也可以表现忧伤凄凉的情绪。让同学们了解其音色,认识民族乐器。
三、分段赏析
1、第一乐段——聆听、配图、伴奏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赏《赛马》的第一乐段。
演示第一乐段视频。请你们边聆听边思考,如果要你给这段音乐配上相应的插图,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画面呢?
(1)
聆听第一乐段。
(2)
配上插图:
师:请同学们打开图片资源库,点击相应的画面,配上插图。
A(群马飞奔)
B(歌舞情景)
C(小摔跤手)
D(琴声悠扬)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真丰富。哎?小骑手,你在忙什么呢?
小骑手:我在为这段音乐伴奏呢,你们听,多动听啊!(插入双响筒和碰铃节奏声。)
(3)伴奏音乐
师:恰好老师今天带来了双响筒和碰铃。你们也想来试试吗?
生:让我来!让我来!
(老师发给学生双响筒、碰铃,并为学生演示节奏特点。)
师:你们试着敲一敲,其他同学也想来表演吗?(生:想!)
师:那么,还有什么好办法吗?(生:老师,可以用口技:弹舌)
师:好主意!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什么伴奏方法呢?
生:可以用拍手和捻指。
师:真聪明!让我们用各自的方法与打击乐一同奏响欢快的节奏!(练习)
(再次演示第一乐段谱例)
(几名同学用双响筒、铃鼓领奏,其他同学在教师的带领下,用弹舌、拍手、捻指表现欢快的马蹄声。)
2、第二乐段——聆听、模唱、编舞
(1)聆听第二乐段。(演示第二乐段谱例)
小骑手:同学们,你们熟悉这段音乐吗?它是由内蒙古民歌《红旗》改编的。请你们轻声模唱,让优美的歌声伴着琴声一同轻轻飘荡。
(2)
教师钢琴演奏、学生模唱第二乐段
师:请同学们边模唱边感受,然后回答与第二乐段有关的三个问题。如果回答对了,我就会送给你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呦!(学生随琴模唱)
(3)师:下面,请同学们先回答前两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用鼠标点击正确答案)
①你从第二乐段联想到了什么情景?
A悄然泪下
B悠然散步
C载歌载舞
②你感觉第二乐段的情绪是怎样的?
A悲伤凄凉
B轻快优美
C深情娓娓
(4)复听第二乐段、回答第三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听赏第二乐段。
(学生随音乐用“哒”轻轻模唱。
③第二乐段音乐主题反复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其中第三次二胡用拨奏法奏出跳跃的分解和弦,别具特色。
生:老师,三个问题都回答对了,快把惊喜送给我们吧!
师:你们看,这就是我送给你们的礼物,喜欢吧?他是谁啊?这又是谁呢?
(演示学生手拉二胡演奏乐曲及教师的画面)
师:歌声结束了,我们还意犹未尽,如果你们想继续领略草原舞蹈的魅力,就叫一声:小骑手,它就会来帮助你。
(学生轻唤:小骑手……)
(四幅蒙古舞蹈画面)
小骑手:我来了,蒙古族舞蹈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欢快的挤奶等舞蹈语汇,反映出他们热爱美丽辽阔的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的新生活。
师:谢谢小骑手。现在就请同学们看这四幅舞蹈画面,随老师一起来练习。
(5)
创编舞蹈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随着缤纷的舞蹈画面,用自己所学的和创作的动作来表现第二乐段,展示出你们优美的舞姿。
(三名学生前面领舞,全体起立,表演第二乐段舞蹈。)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感受、体验、创编、进一步感受音乐,进一步感受民族文化的美。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寄予希望同学们能继承“非遗”并发扬光大。)
3、
第三乐段——泛听、对比、感受
(1)
聆听第三乐段。
(1)
对比情绪
师:第三乐段与第一乐段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总结)
四、完整听赏:
师:刚才,小骑手给我发来一条短信他说:
1.小组讨论,网上留言.(切换校园网站)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针对“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全曲”进行讨论。
学生操作:打开学校网站留言本,输入姓名和编导好的表现形式,然后将讨论结果发送给老师。
2.相互评价,小组展示.
师:请小组同学代表上前展示排练结果。
(学生演奏二胡,打击乐伴奏)
3.参与表现,集体表演
全体起立,舞蹈的同学站中间进行表演。(CAI:赛马动画视频)
师:同学们,让这充满激情、富有特色的旋律,把我们再次带到赛马场上,共同来欣赏群马飞奔的欢腾景象。
(完整地播放音乐,学生尽情发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
五、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采访式小结,让学生畅谈收获。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师:亲爱的同学们,草原是美丽的,草原上的音乐是动听的,草原上的人们是热情的!以后有机会,希望大家到大草原上去。亲自体验一下那充满情趣的生活。最后,让我们在欢腾的乐曲声中告别大草原吧!
(让我们跳着欢快的舞蹈结束这堂快乐的音乐课)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