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9-12-25 18:3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节名称
我是草原小牧民
学科
音乐
授课班级
三年级
授课时数
1课时
设计者
所属学校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本课属于“音乐情绪与情感演唱”学习领域,
教育技术标准: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还能为歌曲即兴伴奏、创编舞蹈。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
“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用优美的声音、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并为歌曲创编动作。
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在音乐体验与探究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于是在学唱新歌之前让学生反复听歌曲,并








,这
样不仅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与旋律又感受到蒙古族歌曲风格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并了解蒙古族的生活习俗。
学习者特征分析
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三年级的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在这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要培养学生自信地、有表情地瘸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同时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编

学习目标层次






1、
探求新知
视频导入,学生感受音乐,利用闯关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应用
教师示范唱,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和特点。
3、
拓展应用
了解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并有一定的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豪、欢快的情绪,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利用视频课件,师生范唱,亲身体验。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伴舞。
学生表演,创编与实践。
课前对学生的要求
搜集有关蒙古族的知识。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编号
对应的知识点
学习目标层次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1
聆听
视听感受
影像音乐
感受音乐情绪
B
A
视听感受,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下载自制
2
感受
仔细观察
PPT
通过了解那达慕,感受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H
B
了解中国的多民族特点,进一步了解蒙古族
自制
3
范唱
充分感受
影像音乐
再次感受乐曲情绪和特点
I
E
加深音乐节奏的特点
下载自制
4
演唱
表现歌曲
影像音乐
与音乐充分融合在一起
B
F
通过对比,课件展示,彼此穿插,灵活运用。
下载自制
5
创编
激发创新
影像音乐
合理运用各种形式进行创编
J
I
学生创作实践。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J.自定义。
板书设计
XX
X|X
X|X
X|X
-|X
.
X
|XX
X|X
.
X|XX
X|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和教学环境设计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
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
学习内容呈现方式
√基于主题的
基于案例的
√基于问题的
基于项目的
学习(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模式
√探究发现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
√自主体验模式
学习活动方式
√集体化学习
□个别化学习
√小组合作式学习
√小组协作式学习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白板教室
√网络教室
√移动网络教室
□自定义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课型
√新授课
□实验(实践)课
□练习课
□复习课
□讲评课
教学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的作用和运用
设计意图、依据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利用闯关游戏导入
学生闯关
PPT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新知
聆听乐曲,感受音乐
学生学唱
影像音乐
增加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
舞蹈动作展示,利用打击乐
学生观看,亲身体验。
培养学生表现力和创编力。
评价修正
问题分析,总结本课重点,学生明确这课的学习目标。
学唱,问题解决,创编。
通过模仿,丰富学生创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编和表现能力。
促进迁移
出示课件一个场景,那达慕大会的三大竞技活动,激发兴趣
观察、体验
感受蒙古族的豪放
通过了解那达慕,进一步了解蒙古族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为歌曲伴舞。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分解舞蹈动作。
形成性检测
编号
对应的知识点
学习目标层次
检  测  题
的  内

1
歌曲学习
探索新知
还知道哪些民族。
2
舞蹈
学习应用
体验表演。
3
打击乐伴奏
拓展应用
实践操作。
教学反思、总结
一、关注学生及其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从让学生去“看”,也就是看关于内蒙古人文的图片、视频,去了解,去感受;然后让老师与学生共同讲讲有关草原英雄小姐们的故事,感受姐妹俩高尚的品德;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去“听”,听节奏,听风格,听特点;有了两者的结合后,学生基本上都能了解蒙古族的歌曲了。  二、充分感受和表现。  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另外,本节课也给了很多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个学生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让学生多看、多听,去感受内蒙古音乐的歌舞一体以及它的美,让学生从感官上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对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为学习歌曲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感受到了美的享受,充分的感受到音乐给人们带来的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使学生尽情的用自己甜美的声音、舒畅愉快心情和赞美的情感,去表现牧民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及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我觉得整节课,效果还是不错的,同学们不但唱的好,而且音色很美,富有情感,通过学生的唱、演,看出同学们不但基础好,而且还是很投入的去尽情的表现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完全的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从而也被草原的景美、音乐美、舞美等深深的陶醉。 
感谢、其他
2